記者|亢姿爽
受疫情影響,可能會出現短期內對醫學自然的科普熱,但建立起對科學常識的日常需求才是科普書持續發展的基礎。

受新冠疫情影響,普遍陷入焦慮之中的大眾對于科學認識病毒以及自我防護的需求十分迫切。在出版社緊急出版了相關防疫科普手冊的同時,關于病毒、免疫乃至自然科學的普及類圖書開始走俏。人們從未如此渴望走近科學,從中得到知識上的補給與心理上的安慰。
從春節以來,《病毒星球》、《藥物簡史》以及《我們為什么還沒有死掉——免疫系統漫游指南》等以“揭露本質”為使命的圖書成為暢銷榜的“座上賓”,科普書在2020 年開局就意外走俏。
不僅僅是在當下,近幾年的圖書市場中,科普書已經呈現出了向好的勢頭。就在疫情之前的2019 年,科普書市場有兩件值得言說的事:一是“科壇頑童”喬治·伽莫夫的圖書進入公版,一時間,其代表作《從一到無窮大》涌現出十余種再版版本;二是定價為168 元的中國原創科普圖書《這里是中國》憑借優質內容與精準定位,在一個月間重印10 次,調撥近40 萬冊。根據京東圖書數據顯示:2019 年科普類圖書銷售額增長三成多,用戶同比增長20%以上,其中1 月至8 月科普圖書的銷售額是2017 年同期的近兩倍。
而對于出版機構而言,看重的更是科普書產品線的長遠發展,如何利用此次短期爆發的機遇來解決市場深層次的供需矛盾,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
盡管科普書市場份額在不斷擴大,但相對于整個圖書市場,仍屬于小眾。對大多數讀者而言,《十萬個為什么》是接觸科普的開始,《時間簡史》則是結束。對世界的好奇發問似乎在學生生涯結束之時便戛然而止,而這也恰恰印證了為何京東數據顯示其科普書2019 年前八個月銷售額中,少兒科普/百科讀物的占比能超過80%。歸根結底,我們尚未建立起成人讀者閱讀科普書的習慣。在國外,尼爾·泰森的科普著作《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上市一年就達到百萬銷量,這在國內幾乎是難以想象的。
而從供給端來看,當前科普書主要依靠外版,原創科普較為乏力。清華大學出版社理工分社科普編輯室主任胡洪濤2018 年曾統計過京東和當當科普圖書頻道前300 名的圖書,其中引進版占比超過三分之二。而開卷2019 年圖書暢銷排行榜也顯示,當年銷量前100 的科普圖書中僅有27 本是本土原創。
“我們部分從事科研工作的作者認為寫科普可能會影響科研工作,這種影響是來自外部的,會被領導和同行認為是不務正業??破諘槐挥嬋雽W術考評體系,還可能影響到科研基金和項目的申請。”胡洪濤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說。原創科普作品缺乏與優秀作者的稀缺最為相關,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而目前從事科研工作的高水平作者大多是出于情懷寫科普,寫科普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他們而言“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缺乏激勵機制讓很多潛在的作者徘徊在科普門外。盡管一些國家圖書獎項如文津獎會有一定比例傾向科普圖書,但專門針對科普書且具有大眾影響力的獎項卻寥寥無幾。胡洪濤還表示,當前國家對科普圖書的基金支持也存在一定問題,“有很多非常一般甚至比較差的作品被基金給予支持,結果這些作品只是出版而已,銷售少得可憐,甚至市面上根本看不到,而這對于優秀的科普作者和作品何嘗不是一種傷害”。
當具備專業知識的作者猶豫是否要投身科普寫作的同時,科普書也對作者提出了要求??破諘墓τ檬强茖W普及,如何將艱深的問題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述給大眾最為考驗一個作者的能力。優秀的科普書創作者普遍積淀深厚,知識面廣,作品的信息量大,能夠帶給讀者作品以外的很多思考與啟發?!拔醋x·探索家”主編邊建強認為,國內原創科普崛起十分困難的一個原因在于它們是與全世界最優秀的科普作品同臺競技?!斑@或許有點不公平,但是國內作者的寫作水平是需要提升的。而就目前來看,國內還是有很多做科普的人在特意培養創意寫作的能力,增強對讀者的認知?!?/p>
原創科普難以超越引進科普除了深受作者水平影響之外,其在選題策劃方面也與外版科普有著較大差距。中信出版社鸚鵡螺工作室韓錕認為,我國的原創科普目前在選題角度和內容創作的新意方面相對薄弱,通史類、入門級別的原創科普圖書在品種上并不少,但仔細比較可以發現,同類題材能寫出新意的作品并不多,相比之下,國外的科普書在選題角度上要新穎活潑得多。
科普書需要面對原創與引進之間的矛盾,也必須承認當前外版科普書在選題創意與作者寫作水平上的優勢。但這只是科普書的當下,認清現實才能從中尋找機遇。中南博集天卷的策劃編輯董卉認為原創科普有其自發優勢,主要在于國內出版者更接近受眾,更加了解讀者關心的領域。另一方面,引進作品在語言上“隔了一層”,不同于文化書,每個譯者的解讀都有可能存在偏差,而科普書的原理換種說法就是錯的??破諘姆g好壞體現在多大程度上準確還原事實表述。很多書在國外火但在國內不一定有很大的反響,這一定程度上與翻譯質量有很大關系,相比之下,原創科普的語言習慣更本土化,作者與讀者更加貼近,交流也更為順暢。
原創科普盡管有些“腹背受敵”,但利用好本土化的先天優勢假以時日也能漸入佳境。而放眼整個科普創作市場,科普自媒體的風生水起對圖書市場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這種影響在邊建強看來,利大于弊。盡管自媒體的碎片化特質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獲取信息的及時性,卻難以在更廣的時空中保存與傳播。“一旦僅三天可見,傳播就失去了意義”。他認為,科普書有自己的生存空間與應用場景。就像電子書無法代替紙質書一樣,甚至還有相互的促進作用,“圖書需要進行品類調整,科普自媒體的興起反而倒逼我們從選題方向與內容生產上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胡洪濤也對自媒體的內容深度有所質疑,“自媒體文章傳授某一個方向的知識很快捷方便,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更別說思想性。真正的科普書是要自成體系,不以追熱點為驅動,帶給讀者全方位的知識體系,更能讓讀者有沉浸式的閱讀體驗,理解書背后的科學思想”,而這樣的體系、連續、深刻是自媒體文章難以做到的。恰如董卉所言,“自媒體上是絕對不可能出現《時間的秩序》這樣的作品的”。
科普書有自己的生存之道。隨著越來越多年輕讀者科學素養的提高,對網絡偽科學的批判,優秀的科普書能以其自身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吸引大眾讀者。而隨著80 后、90 后為人父母,對孩子的科學教育越來越重視,這樣的閱讀習慣會伴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被保留下來,胡洪濤相信,未來科普書的發展一定與這些科學素養更高的讀者密切相關。
科普書的創作與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需要比其他品類更多的時間與耐心。受疫情影響,可能會出現短期內對醫學自然的科普熱,但建立起對科學常識的日常需求才是科普書持續發展的基礎。而在生產端,當原創科普積累到一定的量時科普書市場才會有質的突破。邊建強說,“科普書就像文學,總會等來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涌現出大量優秀的創作者”。
未來,隨著原創科普的發力及越來越多優秀出版機構的加入,科普書市場會迎來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