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時報在線11月13日文章,原題:為什么中國能成功自從鄧小平在中國進行經濟和政治改革以來,西方“專家”對中國的評估總是犯錯。他們說中國的經濟會崩潰,共產黨人不能“跳出框框”,中國經濟是建立在一堆債務上;他們批評“任人唯親”和非新自由主義的經濟行為。
西方一些人甚至嘲笑中國的經濟數據,說它們是“共產主義謊言”,還說中國的經濟增長靠的是操縱貨幣、偷竊或強迫外國公司轉讓技術。但從邏輯上講,像中國這樣大的經濟體不可能通過欺騙或竊取其他國家技術及商業機密來實現快速和巨大的增長。
此外,西方“專家”在分析中的假設也有缺陷,從而對中國經濟做出了錯誤的評估。比如,從西方的角度看中國,對于“自由民主”或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為什么會在中國失靈,不可能有任何現實的分析。
事實上,反華“專家”對印度比對中國更有信心,而原因不過是這個南亞國家是一個“民主國家”。然而,中國政府明智地忽略了美化自由民主的宣傳,專心走自己的發展道路。
事實上,中國在經濟上取得的顯著成就,是其領導人能干和采用通過一系列“試錯”實現的發展模式的結果。中國如何“選拔”領導人,以及對每一個五年規劃的精心設計和修改就是很好的例子。從領導人對經濟發展的態度可以看出他們的能力和對合理政策建議的接受程度。從毛澤東時代起,中國領導人就一直有著務實、試驗、漸進和強勢的領導風格。
與蘇聯“大爆炸式”的方式不同,中國政府循序漸進地進行改革,有條不紊地加強和維持經濟發展,從而使國家避免了巨大的、代價高昂的錯誤。
長期規劃是中國經濟成功的另一個源泉。五年規劃模式的目標和方針,在實施前兩年就開始構思,并仔細審查其可行性。每個計劃的目標和方針都考慮到過去的經驗和新的挑戰。
比如,2021年至2025年的“十四五”規劃,提出了以內需為經濟驅動力,以創新為支撐,進一步向世界開放,讓市場發揮更大作用的“雙循環”框架。此舉旨在應對美國對中國的日益敵視和新冠疫情。拿出1.4萬億美元用于創新,是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將中國科技企業列入黑名單、禁止美國公司向中國出售技術的回應。目標是加強中國的技術實力,在半導體等先進產品方面實現自主。
妖魔化中國的發展和治理架構阻擋不了中國的進步,也解決不了西方自身的問題。西方反華勢力應給各國政府和人民幫個忙:公正、客觀、真實地講述中國。▲
(作者肯·莫克,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