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鐵軍

射陽,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座有愛的小城……這里是丹頂鶴的故鄉,是誕生后羿射日神話的地方。
2018年春,我和 20 多名市委駐射陽幫扶工作隊隊員肩負組織重托,滿懷濃濃深情,來到了鶴鄉大地。從此,我們和當地干群想在一起、議在一起、干在一起,共商脫貧攻堅良策,同繪鄉村振興美景。如今,我佇立射陽河岸,回首兩年多來的一幕幕動人場景,歷歷在目,心潮澎湃……
“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攻城拔寨關鍵階段, 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如何啃下這塊“硬骨頭”?只有心中有數,才能腳下有方。駐點第二天,我便直奔四明鎮經濟薄弱村調研,與駐村扶貧隊員一起走訪低收入農戶,實地察看育菇基地、日光大棚、小龍蝦養殖等項目,聽取關于開展扶貧工作專題匯報。一個月內我跑遍了縣內所有掛鉤幫扶的經濟薄弱村。
記得有一次,我隨意走到一家低矮的農房門前。一位殘疾老人坐在屋前的輪椅上,我主動走上前與他攀談。談話中得知這位滿臉皺紋的老人叫徐庭明,今年70 歲,是個退伍老兵,肢體二級殘,老伴65 歲,視力二級殘。目前徐老爹夫妻倆都享受重度殘疾人補助,但日子依然十分清苦。隨后,我又來到附近張大爺家,了解到張大爺今年58 歲,老伴常年患有肺病,大兒子智障需人照料,小女兒在南京讀大學,家里比較困難。當我拿出慰問金遞給老人時,老人立馬從胸前衣袋里掏出女兒的照片給我看,然后緊握住我的手不放,激動得老淚縱橫:“這么熱的天,你們扶貧干部下來訪貧問苦,我們感到比吃肉還香。”
多少個白天黑夜,多少回促膝談心,多少次苦苦思索……隨著調研的逐步深入,我越來越認識到,農村要脫貧,產業是根本。我們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檔”要求,與鎮村黨員干部一道精準編制產業扶貧規劃,因地制宜發展可持續的產業項目,增強經濟薄弱村“造血”功能。土地流轉、成立合作社、推動項目,扶貧干部忙前忙后,步履不停。鹽城濕地申遺成功后,工作隊抓住這一有利契機,協助駐點鎮村以丹頂鶴為主線,融入雜技藝術、特色草編等射陽元素,結合部分村得天獨厚的鄉村文化旅游資源,打造以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相融合為主線的鄉村文化旅游線路,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駐點第一年,工作隊先后實施了7 個幫扶項目,項目總投資1068 萬元,年內掛鉤幫扶的7 個鎮10 個村中有5 個村順利摘帽(其中4個是省定經濟薄弱村),494 戶911 名低收入人口實現脫貧,兩年累計脫貧1314 戶2370 人。
廣大扶貧隊員發揚“心系扶貧、主動作為、比學趕超、廉潔奉獻”的團隊精神,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強化政治擔當、提升能力本領、砥礪品質意志、錘煉過硬作風。有的扶貧隊員在田間地頭,一邊與群眾交談,一邊拿起農具參加勞動;有的不顧個人安危,冒著狂風暴雨,與當地干群一起抗擊臺風;有的利用入戶走訪、座談調研等時機,主動宣傳黨和政府各項扶農富農強農政策。這群扶貧人遠離城市,告別妻兒,成天揮灑著汗水,透支著身體,但他們心里明白這是“為了誰”。來自市委黨校的扶貧隊員蔡愛軍在日記中寫道:“承諾是看得見的天,貧困是鑿得開的山。我們就是要用干部‘脫皮’,換群眾‘脫貧’。”
去年7月,我在興橋鎮走訪時了解到農副產品銷售難這一問題,便立即和大家一起商議辦法,當場提出加大消費扶貧力度,農副產品要在綠色、環保、生態上下力氣、創特色,并建議在農副產品包裝盒上寫上“十里八鄉桃花園,綠色生態好滋味”宣傳標識,得到大家一致贊同。隨后,我和市婦聯負責人會商“巾幗消費助力脫貧攻堅·射陽行”活動。8月 24日,來自市直的20 多戶愛心家庭來到躍中村,一對一走進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家中,了解農戶家庭現狀,并現場采摘、購買農戶自產蔬菜、瓜果和腌制農副產品,向農戶捐贈衣物、日用品、食品等。同時參觀市幫扶資金項目——躍中村高效農業園區和躍中村集體農場電子商務線下體驗店。活動全程通過“鶴鳴亭”全媒體進行網絡圖文直播,陸續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客戶線上線下購買農副產品。中秋節期間,僅駐點千秋鎮的兩名扶貧隊員就幫助銷售射陽大米等,價值190 多萬元。
產業扶貧是“造血”,健康扶貧是“止血”。針對87%的低收入農戶都是因病致貧這一實際,我帶領扶貧隊員主動拜訪鹽城市多家三甲醫院,協調醫院專家下鄉為650 多人次患者進行了診療。鹽城市中醫院、二院還分別與駐點鎮衛生院組建了醫療聯合體,開設了名醫工作室,建立駐點村健康扶貧數據庫,完善農村患病群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提升群眾健康素養,從源頭上防止因病致貧返貧。
“先看房,次看糧,再看讀書郎。”近年來,我們重點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強弱項、補短板。一次,我到四明鎮初級中學調研,偶然得知,有一位初三年級學生王慧,學習成績優異,后因父母離異,生活一下陷入困境,因此萌生了退學念頭。隨即,我和在場的鎮黨委書記一起找來這位同學,當面鼓勵她重拾繼續求學的信心,并叮囑鄉鎮、學校領導跟蹤關心,鎮黨委書記當場表示,對這位學生持續關愛、資助,直到她大學畢業。
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我們先后協調市直中小學名師150 多人次送教下鄉,為貧困學生發放助學金;組織高職院校老師進村500 多人次,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實施政校企聯手,推進職教精準扶貧模式,使職業教育進一步發揮“技能扶貧”直通車功能,讓更多群眾“一技在手,致富無憂”。
脫貧攻堅,支部當先。抓好黨建促脫貧攻堅,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經驗。工作隊從實際出發,先后投入資金,幫助80%的經濟薄弱村的黨群服務中心提檔升級、提升功能。兼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干部帶頭上黨課,組織已脫貧農戶講述脫貧經驗,分享勵志故事,協助有關部門開展“村居黨組織集體增收創業大賽”、“三創”精英擂臺賽、組織送戲下鄉、評選“最美射陽人”等特色活動,引導貧困群眾補齊精神“鍋底”。
“扶貧不是養懶漢,致富要靠自己干。”“既然黨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過去,個別村出現爭當貧困戶的怪現象,貧困成為不知羞恥的文化變異;現在,他們由操袖子、等靠要,變為感黨恩、主動干。
“變山變水先變人,變人先變帶頭人。”為了筑牢基層堡壘,駐點以來,我們配合地方黨委調優配強村級班子,10 個經濟薄弱村中調整了3 名村書記和6 個村級班子,開展“爭當扶貧先鋒、爭當帶富標兵”黨員積分考核,培植致富追夢人,打造“永不走”的工作隊。
如今,鶴鄉大地到處可見錯落有致、路網通達的田園村莊,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正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