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經濟遇挫,也波及“一帶一路”倡議。疫情在世界范圍內蔓延之際,中國向其他國家,尤其是“一帶一路”合作伙伴提供了援助。在這期間,一些國外的媒體、智庫對“一帶一路”發表了諸多評論,其中不少觀點具有代表性,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具有借鑒意義。
疫情期間國外對“一帶一路”仍然保持關注
疫情期間,國外媒體、智庫等關于“一帶一路”的報道、評論和報告主要有四個關注焦點:
第一,盡管疫情對“一帶一路”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但影響是短期的。
《外交學人》一篇題為《疫情之后的“一帶一路”》評論認為,疫情將會給“一帶一路”帶來資金短缺的問題,一些沿線國家如巴基斯坦、泰國、烏干達、莫桑比克、尼日爾等將承受一定的經濟虧損。牛津商業小組4月20日發表評論文章《國際疫情暴發將會如何影響“一帶一路”倡議?》指出,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隨著封城、人員居家隔離、交通受阻和一些非必要行業推遲復工,“一帶一路”項目進展出現了放緩狀況。
盡管如此,這些消極影響并非是長期的,“一帶一路”項目從長期來看會繼續擴展。“一帶一路”新聞網指出,4月份,中國約84%的中小企業已經復工復產,隨著疫情得到控制、區域經濟伙伴關系得到鞏固以及其他國家對中國工業制成品需求的增加,中國在國際貿易前沿的經濟影響力將會上升,“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需求也將增加。《經濟學人》最近發表的報告《2020年之后的“一帶一路”倡議》稱,疫情將影響“一帶一路”的速度和規模,但主要是短期影響,“一帶一路”倡議絕不會因為此次疫情而終止。
第二,疫情沖擊將改變區域重心以及參與主體重心。
《2020年之后的“一帶一路”倡議》報告指出,盡管“一帶一路”建設的范圍在不斷擴大,但貿易與投資仍主要集中在亞洲尤其是東盟國家。疫情期間,相對于東南亞而言,其他地區的相關活動將有所下降。世界經濟論壇5月4日發表評論文章《疫情將如何影響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稱,疫情將會使全球供應鏈發生根本變化,東南亞將成為“一帶一路”建設最活躍的地區。由于投資成本更低且項目更具規模效應,東南亞無疑是“一帶一路”區域布局的最優選擇。
在參與主體上,國外研究機構認為,此前中國90%以上的海外投資是通過國家渠道和國有企業完成的,而這次疫情將會提升中國私營企業的參與率。世界經濟論壇預測,未來12個月,由于疫情造成的相關金融疲軟,國有銀行可能會減少金融支持,而中國民營金融機構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三,中國將會以國內穩定為當前的首要目標,且疫情為“一帶一路”擴展到數字、醫療等領域提供了機會。
《疫情之后的“一帶一路”》指出,在疫情暴發的極端突發情況下,中國理所當然會把人民生命健康和經濟恢復放在更優位置上,致力于保持低水平的失業率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不再參與國際事務。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4月發表題為《特朗普的抗疫失誤給中國機會》的評論,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和當下中國對歐洲的醫療援助,正在把歐洲向中國拉近,與此同時,美國正在把歐洲從其緊密伙伴中推開。《疫情將如何影響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指出,隨著中同尋求與沿線國家分享其抗擊疫情的寶貴經驗,中國的醫療技術企業會在國外尋找機會,加強低收入國家的衛生能力將會成為未來項目的重要方向。CNN于3月16日發表《北京正在促進中醫藥作為抗疫的中國方案》的文章認為,在疫情期間,中國試圖通過“一帶一路”傳播中醫藥,疫情使中醫藥國際化迎來了重要的窗口期。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全球經濟的數字化轉型,促進了數字化解決方案、數字化工具和服務的使用。對中國科技公司來說,“一帶一路”存在很多數字價值鏈的機會。
疫情之下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要做好更多工作
習近平主席在6月18日“一帶一路”高級別視頻會議書面致辭中指出,促進互聯互通、堅持開放包容,是應對全球性危機和實現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疫情是“一帶一路”發展的重要節點,我國應跟蹤研究、準確剖析國外主流媒體及智庫對“一帶一路”的評論分析,知己知彼,重新審視和完善“一帶一路”建設的總體框架和關鍵項目,高質最建設“一帶一路”。
統籌兼顧國內國際需求,穩定全球供應鏈。有國際輿論認為,疫情當前,在維護國內穩定同建設“一帶一路”之間,中國會毫無疑問優先考慮前者。然而,二者并非互斥關系。目前,中國抗擊疫情已經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中國有能力兼顧國內和國際兩方需求,統籌兼顧,精準發力。疫情暴發以來,全球海運、空運受阻,5月中旬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衡量全球航運業繁榮程度的指標)創2016年以來新低。在全球貿易不景氣的情況下,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出現增長的亮眼勢頭,不斷將防疫用品、醫療物資和其他各類貨物運往歐洲各國,運貨量同比增長41%。中國應以中歐班列為對外貿易發力點,促進國際貿易恢復和國際物流合作,保障全球供應鏈的穩定。中國要以實際行動讓合作伙伴吃下“定心丸”,增強其對“一帶一路”倡議以及抗擊疫情、復蘇經濟的信心。
在民營企業參與上發力。疫情期間,一些西方國家聯手出臺政策,防范中國企業收購歐企,尤其對中國國有企業存有強烈的戒心。因此,要改變國有企業在“一帶一路”項目上居于主導地位的格局,多挖掘一些風險相對較小的輕資產項目,讓中小企業參與其中,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生力軍”作用,積極調動外國中小型企業的參與意愿,構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架構。
扎實推進健康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建設。疫情使得數字經濟發展迎來重要機遇,中國應深度挖掘與轉化“一帶一路”數據資源。在人員、物資流動受限的疫情時代,通過“云會議”“云簽約”等形式保障海外項目的順利推進,重視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合作。同時,抓住公共衛生外交的窗口期,加大“一帶一路”框架下健康領域的合作,適時成立“一帶一路”公共衛生援助基金,加強公共衛生領域人才培養與合作機制建設,推動全球公共衛生治理。
完善頂層設計,進一步充實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模式與路徑。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在防控國內疫情的同時彰顯大國擔當,主動承擔國際責任,幫助其他國家共同抗擊疫情,積極構建人類衛牛健康共同體。“一帶一路”應納入全球治理和多邊主義框架,重視國際合作的機制化建設,緊密對標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精準對接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贏得更廣泛的國際認同。
(趙磊: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國際關系與“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