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繼明
摘 要:MOOC+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在線學習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在高校教學改革中為不同學科的教學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課程與這種現代教學模式相結合是一種新的嘗試。文章圍繞MOOC+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對高校中國畫課程的課程構建、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展開探討,以期能為后續的教學模式改進提供理論與實踐的借鑒參考,推動高校中國畫課程的教學改革。
關鍵詞:MOOC;SPOC;中國畫課程;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專項課題“疫情防控背景下MOOC+SPOC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知識互動研究”階段性成果。
在“互聯網+”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MOOC+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逐漸成為一種有效的在線學習路徑。眾多優質MOOC資源的開放性、無門檻化的、便捷性的優勢與SPOC的限制性、小眾化、針對性強的特點互為補充,相互支持。學生在線學習結合教師線下課堂指導,將線上和線下學習的全過程打通。在這種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教師的參與度大大提高,彌補了信息化線上教學單一技術性應用在知識認知、情感交互、成果評估等方面的不足,實現了“翻轉課堂”。筆者所在高校也已展開此種混合式教學模式,結合個人教學實踐,以繪畫專業中國畫創作類課程為例,從課程構建、教學設計、教學反思三個方面分享一下心得,為后續的教學模式改進提供理論與實踐的借鑒參考。
一、課程構建
創作類課程是高校繪畫專業中國畫方向核心課,授課對象一般為該專業本科三、四年級的學生,依據專業方向的特點和課程定位,該課程構建以藝術理論結合繪畫實踐為導向,以增強學生繪畫共性基礎能力和激發學生個性創作能力為目標,重視培養學生有目標、懂方法、有個性、懂品味地學習繪畫創作。要做到藝術理論與繪畫實踐相結合,MOOC+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非常適合。一方面,藝術理論的部分強調課程涉及知識的綜合性和外延性,精選慕課、學習通、學堂在線等平臺的相關優質MOOC資料,以學生線上自主學習的方式完成,學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便捷性獲取大量的學習材料,帶著問題去學習;另一方面,繪畫實踐的部分將釘釘直播示范講解、微視頻材料共享、平臺討論答疑及一對一點評相結合,教師由傳統課堂的“講多練少”或“講少練多”的模式過渡到“精講專練”,盡可能達到學生學習效果的最優,實現線上教學與線下實踐的良好結合。
二、教學設計
新的教學模式下在線教學如何合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確保線上教學的質量等一系列的問題擺在眼前,在線教學形式放大了原本在傳統課堂就存在的問題,這也倒逼教學模式由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換,即主要的教學方法和評核方法都應對準理想的學習成果,以良好教學成果為導向進行教學設計。結合MOOC+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的中國畫創作類課程教學設計大體可以分為時間、空間、學習形式三個教學維度。
從時間維度上看,教學環節包含課前準備學習、課中深入學習、課后鞏固學習這三個階段,三個階段層層遞進,互為補充。
在課前準備學習階段,要求教師結合本課程特點和學生的接受水平,通過有效的前端分析進行課程開發,加強學習資源的選擇與開發,更多地利用名師名課的優質資源,提升教師教學的水平與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倡因材施教的課程設計。教師將包含教材、教案、教學大綱、多媒體課件、藝術理論講解和技法演示、寫生案例、創作訓練的SPOC微視頻上傳至選定SPOC平臺,布置學生課前自主學習任務。結合中國畫創作類課程實踐性偏強的特點和學生存在理論到實踐應用的過渡難點,要規劃和梳理好課前的網絡自學的重點知識,明確繪畫創作各環節知識點的訓練形式,以及學生自主繪畫創作練習的完善和提高手段,保障教學過程的可控性及完整性,實現由簡單的“內容共享”到“以學習為中心”轉化[1]。特別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分析自己繪畫創作的側重點和自己的現階段繪畫基本功的優勢和缺陷,帶著預設的問題進入課程,強調有的放矢的學習,有效率、有目標的學習。
在課中深入學習階段,師生應充分利用MOOC+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勢,力求達到深入學習的目的。在教學中的深入學習思想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布魯姆對認知目標維度的劃分,即知道、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由淺入深的過程,蘊含著“學習有深淺層次之分”的深意[2]。基于此,在課中深入學習階段的教學設計,要有針對性地指向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上,建立一種主動探究型的學習方式。例如在中國畫創作類課程教學中,可以圍繞三個核心知識點進行教學設計:第一,在國畫臨摹中,體會自然與藝術的差異,了解熟悉傳統中國畫經典技法;第二,在中國畫寫生中,尋求自然向藝術的轉換,掌握運用傳統技法表現自己體味的真實生活;第三,對完美表現自然的經典藝術案例進行分析,通過中國畫經典案例的分析,學生學會讀畫賞畫并獨立進行繪畫創作。在這三個知識點的教學中,第一個知識點配合宋代經典繪畫的臨摹,在臨摹中體驗古人對勾線、設色、造型的處理,更深入地理解古人對自然的極其寫實和對藝術的極其用心。在第二個知識點中,以寫生實踐推動學生把臨摹中學到的技法加以運用,從片葉朵花到走獸飛禽,從孤石蒼木到群峰翠林,由淺入深、由點及面地通過寫生比較物象在水墨體系中的不同表現形式。針對第三個知識點,結合電子圖庫提供大量經典作品,學生研習賞讀,通過作品分析研究傳統技法,進而感受生活中的創作素材,尋找自己的創作風格進行繪畫創作。
在課后鞏固學習階段,課后不代表學習的結束,特別是中國畫創作類課程,課后的鞏固學習和繪畫實踐是必需的環節,對學習效果的好壞意義重大。繪畫創作只有有了每個學生自身個性的特點才顯現出其價值,作為成長中的學生其個性尚在形成階段,更需要在課后練基本功,即中國畫審美理念中的要素如用筆、造型、寫生處理等等。課后學習應該成為一種自覺,學生在這種自覺中去找到自身的個性,尊重與珍惜每個練習過程中獲得的藝術靈感。此階段可以結合學生分組學習,通過學生之間互相討論研究,相互激勵繪畫創作熱情,教師也需要隨學生的創作進度給予線上修改意見及線下技法的具體指導。
從空間維度上看,MOOC+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設計要兼顧線上和線下,針對中國畫創作類課程,線上教學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獲取的便捷性解決傳統教學資料獲取的局限,教學素材除了常規的圖片資料、多媒體課件、教學視頻外,在拓展資料上變得尤為豐富。例如:可以選擇國內外拍攝的精美自然紀錄片讓學生足不出戶地開闊眼界;可以選擇藝術大師的繪畫創作視頻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繪畫創作的過程;可以選擇知名人文美學影片作為補充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線下教學可以與線上教學有機結合,配合課程過程中的重要知識點布置繪畫實踐任務,在實踐中應用、驗證、消化所學知識,臨摹、寫生、創作三位一體,層層遞進地學習,從而實現理論到實踐的過渡,提升教學質量,保證學生完成高質量的中國畫創作。
從學習形式上看,MOOC+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設計主要包括個性化自主在線學習、分組合作學習、課堂問題探討學習幾種形式,簡而言之,都需要注意加強三個要素,即學習情境、學習交互和學習反思。第一,學習情境,無論是中國畫創作類課程課前準備的教學內容,課中深入學習的訓練環節、創作項目、實踐環節的設計,還是課后鞏固學習的知識拓展方法與消化手段,都應該為學生構建從真實生活到藝術創作過渡的有意義的學習情境,把學生的學習帶到解決問題的情境之中,有效地促進所學知識在繪畫創作中的遷移應用與轉化創造。第二,學習交互,學生個體對知識的認識和個體知識的生成均離不開交互[3]。任何知識的掌握都不能單一依靠教師的教授,學生必須通過共享與交流在反復的探討與修正中逐漸形成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進而在自己的繪畫創作中印證所學知識。第三,學習反思,對學習的反思存在于教學全過程之中,教師要激勵和引導學生養成反思的習慣,通過學習反思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進而制定與之相匹配的學習計劃,并適當給學生布置課前預習筆記、自我評估報告等任務來提升學生學習反思的能力,教師也要在課程結束后反思自己的教學,總結優點與不足之處,進一步提升教學能力與水平。
三、教學反思
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技術與教育的緊密結合,無論是“教”與“學”都與傳統形態有很大不同,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成學習的指引者,學生由傳統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的研究者,教學形式也由傳統的課堂講授+作業變成了個性化的自主在線學習+互動討論+導學反思新形式。高校如火如荼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們要盡快適應角色的轉換,積極更新教育理念,基于MOOC+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翻轉課堂將幫助我們將課堂變成師生互動、交流、教學相長的平臺,利用此種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價值,相信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MOOC+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日常教學中會落地生根,越做越好,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讓學子們學有所得。
參考文獻:
[1]李連影.慕課背景下教育技術學的嬗變與展望[J].成人教育,2017(7):79-81.
[2]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75-80.
[3]陳明遠,劉萃.基于智能手機的交互式學習環境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15(4):68-73.
作者單位:
哈爾濱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