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室壁畫形成于西漢前期,并在此后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為一種被大眾普遍接受的喪葬文化現象。作為那一時代信仰層面的藝術形態,西漢墓室壁畫傳達了人們對于死后世界的期冀,即一種“重生”理想。這一時期,墓室壁畫不僅僅是一種新的繪畫藝術,更是人們外化的思想投射的載體。因此,本文探討了墓室壁畫何以在西漢形成并取得繁榮發展,分析墓室壁畫背后的思想及信仰是如何具體在壁畫圖像體系中體現的。
墓室壁畫不是獨立的藝術品,而是整個墓葬藝術的一部分,是喪葬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產物。墓室壁畫承載了漢人對于彼岸世界的想象和期待,其追求“靈魂不滅”,并且希望可以在墓室中進行從“此岸”到“彼岸”的轉化。
一、漢代墓室壁畫形成的物質基礎與思想基礎
(一)經濟物質基礎
漢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高峰時期。西漢初期在經濟上實行“與民生養,輕徭薄賦”的政策,從漢高祖到漢武帝初年的七十余年,經濟穩定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妒酚洝ぢ蓵酚涊d:“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粟至十余載,鳴雞吠狗,煙火萬里,可謂和樂著乎。”由此可見,經濟物質的富庶為西漢墓室壁畫的產生及其繁榮發展奠定了豐富的物質基礎。
(二)以“孝”為主的儒家文化為精神引領
首先,在儒學的思想體系里,孝道與喪禮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概言之,儒家文化是漢代民族精神的根,“孝”文化是喪葬文化的魂。西漢墓室壁畫所蘊含的思想便是肇源于儒家文化中的孝道精神?!墩撜Z·為政》就強調對待父母應該“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抖Y記·祭義》則要求“事死者如事生”。在政治上,統治階級大力也提倡“以孝治天下”。正是由于“獨尊儒術”,兩漢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乃至民俗民風深受浸潤,使得厚葬之風如此盛行,其思想根源便在于此。
二、西漢墓室壁畫形成之前的思想及信仰積淀
漢墓壁畫作為承載著人們對于死后世界的期冀想象以及對“重生”的希望的喪葬藝術,與之相關的信仰積淀在漢代以前就已經相當豐富,中國早期的思想信仰都或多或少地在西漢墓壁畫中留下了鮮明的烙印。其觀念系統的形成主要受到中國自上古時代就盛行的自然崇拜和鬼神信仰、道家思想、神仙信仰、讖緯神學與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響,其中一些思想最終構成了漢墓壁畫思想架構的主干。
(一)“靈魂不朽”的巫術觀念
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原始人被自然界的神秘力量所支配,他們認為“萬物有靈”,人死后是可以與神秘力量交感的。在我國,大量甲骨文和青銅器的出土都體現了早期中國人信奉“靈魂”與“鬼神”的信仰。中華先民遇有大事必先求助祖先和鬼神,將要占卜的事情刻在獸骨或龜甲上鉆孔燒烤,視其裂紋占卜吉兇禍福,由此可見,那時候的人們已經有了“靈魂不朽”的意識萌芽。
(二)先秦兩漢道家的長生追求和神仙信仰
秦至西漢前期,秦始皇和漢武帝是神仙思想傳播的重要推手。秦始皇和漢武帝追求“長生不死”,那一時期,道家的養生學說、黃老學說都與之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從西漢前期的很多文賦以及一些重要的壁畫和喪葬藝術來看,神仙信仰在當時為王公貴族所推崇,體現了漢人對“長生不死”的熱情。例如,西漢前期的馬王堆漢墓帛畫就鮮明地反映了這種神仙思想,迄今發現最早的西漢前期壁畫墓——河南永城梁王墓壁畫也體現出這種觀念。
(三)漢代的陰陽五行學說與天人感應思想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是古代樸素的唯物哲學。因此,陰陽五行觀念對于漢代的政治、文藝乃至宗教信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天人相應”的思想在漢代的社會面貌和倫理道德觀念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董仲舒對這一思想進行了系統的解釋?!洞呵锓甭丁ね醯劳ㄈ氛f:“察于天之意,無窮極之人也。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陰陽五行觀念與天人相應思想相結合構成了漢代文化意識的主干,是這一時代思想面貌的充分體現。在大量的漢墓壁畫中,隨處可見陰陽五行、天人合一、讖緯神學等內容,如河南永城柿園梁王墓壁畫中的神獸圖以及以陰陽五行為架構的卜千秋墓壁畫等。
三、其思想和信仰在漢墓壁畫的圖像體系中的具體表現
迄今所知,最早的西漢前期墓室壁畫是河南永城梁王墓壁畫,此墓壁畫具有開創性意義。梁王墓位于保安山東南一座山上,墓向西偏北,是“鑿山為室”的大型崖洞墓,由墓道、甬道、巷道、主室和8個耳室構成。主室頂部前段、南壁西段以及門內兩側的西壁上繪有壁畫,局部已毀壞。主室頂部壁畫保存完整,位于頂部前段。壁畫以朱砂為底色,畫面正中間繪有一條巨龍,巨龍頭朝南,長著大口,口吐長舌,長舌中卷一怪獸,這一怪獸身體為白色,鴨首、鱗身、魚尾,背上有鰭。頭向上昂,蜿蜒游動,成為畫面的中心,龍頭有雙角,四肢奮力后蹬,背生雙翼。畫面東部繪有一朱雀,背對巨龍。龍的右側繪有一只白虎,白虎踩著祥云向上作奔騰狀。巨龍口中所銜白色怪獸,鴨頭、鱗身、魚尾,背上有鰭。靈物周圍環繞著云氣紋。畫面創造出一幅簡單的天堂仙界的景象。梁王墓壁畫的內容雖然并不豐富,但已經具備了后來漢墓壁畫圖像的一些基本元素,此墓壁畫也已具有了某種特定的喪葬觀念。主室頂部的龍、虎、朱雀和怪獸應當是“四神”。四神是指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四神具有“鎮四方,避不詳”的神性,把它們畫在墓中可以驅兇辟邪,幫助墓主人的靈魂升入天界?!讹L俗通義·祀典》中說:“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博挫銳,噬食鬼魅。”《論衡·解除》中亦說:“龍虎猛神,天之正鬼也?!逼渲?,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是非常明確的。那么在玄武出現之前,四個方位神中,北方神靈是不確定的一個,這一白身鴨首、鱗身魚尾的怪獸應該代表的就是這一時期的北方神靈。學者賀西林認為這一形象當是魚婦。《山海經·大荒西經》說:“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蘇。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蘇?!濒~婦出現在墓葬中,應當具有生命轉化、靈魂復蘇的象征意義,這正好與當時墓葬中所蘊含的“重生”觀念相契合。
卜千秋夫婦合葬墓發掘于1976年,是一座典型的西漢后期壁畫墓,圖像豐富、內涵深邃,對于中國早期墓室壁畫的藝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卜千秋墓是漢昭帝至漢宣帝年間的一座壁畫墓,是空心磚和小磚混合砌筑的磚室墓,坐西朝東,由主室和耳室組成。墓頂平脊上繪“卜千秋夫婦升仙圖”,畫面繪在二十塊磚上,全長4.51米、寬0.32米。從西向東依次繪有半蛇半魚的靈物、帶有金烏的太陽、人首蛇身的伏羲、御龍乘鳳的人、九尾狐、蟾蜍、玉兔、白虎、朱雀、怪獸、青龍、羽人、內有蟾蜍和桂樹的月亮、人首蛇身的女媧、祥云等。此墓壁畫以陰陽五行為架構,總體上展現了漢代引魂升天、趨吉避兇的喪葬信仰和觀念。
一號磚上繪有一只半蛇半魚的怪物和瑞云,這只怪物與前面所述梁王墓中的怪獸形象相似。這只怪物與《山海經》里所描述的“魚婦”有相吻合之處。太陽的四周飾以火焰紋。日者,大陽之象征?!渡胶=洝ご蠡臇|經》載:“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碧柵允侨耸咨呱淼姆?,他是代表大陽的主神。
接下來,四、五號磚上是一組人物和動物,四號磚上方描繪的是一位雍容華貴的女子,懷里抱著一只神鳥站在一只三頭神鳥的背上。下方繪有一位儀態端莊的男子,站在一條花斑蛇的背上,花斑蛇頭部高舉。周圍又繪有蟾蜍、玉兔、九尾狐。賀西林認為,“若仔細分析這組圖像,其引魂升天之主題是毫無疑問的。蛇應該是螣蛇”?!稜栄拧め岕~》:“螣,螣蛇。”郭璞注:“龍類也,能興云霧而游其中。”兩靈物在此均作為引導墓主人之魂升天的神獸。
再往前的六、七、八號磚上描繪了一只張口昂首的白虎,白虎踏著祥云,氣宇軒昂。
九、十號磚上繪有一只朱雀。朱雀鷹頭鳳尾,昂首翹尾,行于流彩中,體態輕盈、優美。前面的兩只怪獸身生雙翼,前面的形體略大,后面的一只身體略小,頭上有獨角。歷史學家孫作云認為兩怪獸應當是山神梟羊。而賀西林認為,“兩神獸乃天界神靈,不當為梟羊,應是蜚廉風神”?!冻o·離騷》曰:“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蓖跻葑ⅲ骸帮w廉,風伯也。風為號令,以喻君命?!薄冻o·遠游》云:“歷太皓以右轉兮,前飛廉以啟路?!蓖跻葑ⅲ骸帮L伯先導,以開徑也?!鳖亷煿抛⒁龖吭唬骸帮w廉,神禽能致風氣者也?!庇纱丝磥恚w廉風神也是升天先導中的一員,其作用是為升天啟路開道。
十四、十五、十六號磚上繪有一大一小的龍,大龍張口吐舌,蜿蜒游動,身生雙翼,有四肢。小龍魚頭蛇身,身上有鱗片。大龍與小龍相互纏繞。
十七號磚上是一位人首羽身的老者。這個形象就是傳說中的“羽人”。《山海經·海外南經》曰:“言有羽民國,其為人長頭,身生羽。”《楚辭·遠游》云:“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蓖跻葑ⅲ骸啊渡胶=洝费杂杏鹑酥畤?,不死之民。或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边@一形象出現在墓室中具有生命不朽的寓意,羽人在這里應該充當的是天界與人間的使者,引導墓主人之魂升往天界。
接下來是最前端的十八、十九、二十號磚,磚上分別為月亮、女媧、祥云。月亮中有桂樹和蟾蜍,月亮外圍繪有四簇火焰紋。月為大陰之象征。《說文》曰:“月,闕也,大陰之精。”桂樹在這里有生命之樹的暗示,傳說“吳剛斫桂,斫而復合”。女媧是中國上古時期神話中創造世界的神靈,又稱媧皇、女陰,史記女媧氏,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渡胶=洝ご蠡奈鹘洝吩唬骸坝猩袷耍慌畫z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薄遏旍`光殿賦》明確道出了兩神的形象,說“伏羲鱗身,女媧蛇軀”。
從以上圖像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卜千秋墓壁畫以陰陽五行為圖式架構,表現了引魂升天、生命永恒、鎮墓辟邪的主題。漢代人具有無比神奇、浪漫而豐富的想象力,在當時陰陽五行學說和神仙信仰的影響下,他們認為天上有一個美妙絕倫的極樂世界,是長生不老的仙人和神獸居住的樂土。如果人死后可以到達那方樂土,就會得到永生,因此把天界圖畫在墓室中就是漢人追求“不死”的體現。事實上,大多數漢代墓室壁畫“引魂升天”思想的背后蘊含的是一種“重生”觀念。漢人追求不死長生,希望“重生”,那么如何“重生”?必然要依靠神靈,漢墓壁畫中大量的神靈圖像與這種“重生觀念”相一致。
漢代墓室壁畫是一種獨特的歷史遺存,具有其他類型的文物乃至于那一時代的典籍資料都無法替代的歷史文化價值,它以豐富的題材內容、深邃的思想、浪漫的情懷,成為研究西漢社會生活史、思想史、美術史最直觀、可信的資料。西漢墓壁畫極大地豐富和補充了文字記載的空白,將圖像與文獻相結合,為人們認識早期神話故事和墓室壁畫圖像體系的內容提供了更加直觀、完整的資料。其圖像涉及早期中國社會生活史、思想史、美術史等各方面,如上古時期中國人的巫術觀念、追求長生不老的道家思想以及儒家忠、孝、禮、義的倫理觀念等,幾乎包容了中國早期一切重要的文化思想及意識形態。西漢墓室壁畫的繪畫水平雖不足以代表漢代整體的繪畫水平,但在繪畫的思想性及觀念性上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因此它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上占據著無法取代的重要地位。
(陜西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張玉娜(1995-),女,甘肅白銀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美術學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