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
摘 要:本文在分析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理論的基礎上,引用“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該模式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職業教育的優化模式。當前職業教育中普遍存在理實分離、學用割裂、學生厭學、老師怕教的問題等。筆者所在學校幼兒教育專業在踐行“做學教合一”的教學模式中,以“做”引領學生的“學”與老師的“教”,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幼兒教育專業的有效教學。本文主要結合筆者所在學校的課改實際,對這一教學模式進行闡述。
關鍵詞:“做學教合一” 教改實踐 先做后學 技能
一些中職學生文化基礎薄弱,自主學習能力較差且缺乏學習興趣。“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將職業教育最缺失的“做”作為模式之首,主張“做”字當頭、“學”貫始終、擇機而“教”,通過“做”來縮短“教”與“學”之間的距離,實現教學模式的根本翻轉。一些中職學生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對學習的興趣不濃厚。他們很樂于動手,實踐能力很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很強,并且能夠較快地接受新理念、新事物等。中職院校的教師應該準確把握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擯棄傳統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操作能力,通過“做學教合一”的模式打造高效課堂。
一、“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的實施路徑
(一)“做”字當頭
職業教育是基于“做”的教育,先“做”是符合職業成長規律的課程順序,傳統的工匠培育皆是從“做”入手的。一方面,在“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中,“做”在該模式中起到核心作用。一切“學”與“教”都來源于“做”。由實踐的“做”切入,使學生盡快進入職業角色,獲得職業體驗,學習的興趣就會被激發出來。另一方面,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自己主動發現不足之處。這樣反而促進學生更加自主地學習、探究,有利于知識的建構和學習效果的提高。
以筆者所在學校幼兒教育專業手工課程為例,該課程內容包含各種手工制作,學生對于其中的內容略懂一二。如果只是單純地進行教學,學生極易產生厭學情緒。《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要求職業院校進行真實應用驅動教學改革,并依據生產服務的真實業務流程設計教學空間和課程模塊。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教師帶著幼兒教育專業的學生進到幼兒園現場參觀幼兒教室環境布置,就手工布置等問題與園區教師進行溝通與交流,讓學生明白手工課程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在了解具體的操作步驟后,學生主動走進幼教情景實訓室“做”,由淺入深,先“做”后“學”,邊“做”邊“教”“做”就是“學”“學”就是“做”,理實無縫對接,學生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
(二)“學”貫始終
先“做”是基礎,后“學”是在先“做”的基礎上而引發的繼續學習;先“學”是沒有目標的,并且知識的內容不具有針對性。而后“學”則是在一定的“做”的基礎上進行的主動性學習。在“做”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讓學生感知到知識缺口,以及目前需要學習的知識對職業的必要性。此舉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使學生產生愛“學”,而且永不滿足的感覺,積極主動地建立自我的知識體系,通過各種路徑去尋求理論知識的幫助。
以幼兒體育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為例,幼兒體育活動的理論枯澀難懂,并且屬于考試的重點和難點。教師花力氣教,學生死記硬背,很是費力,效果反而不理想。現在,通過課程改革,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知識卡”“能力卡”及“情景再現”等欄目后,課程內容就變得靈活、生動起來。對于一些簡單的知識點,學生在自我練習的時候就能掌握;對于有一定難度的知識點,教師稍加指導,學生也能很快掌握;對于那些重點、難點內容,學生也都能很快掌握了。教師不再需要把課本從頭講到尾,面面俱到,而是根據實踐項目的需要把有用的、相關的知識作為教學內容,且適時融入新方法、新手段到教學內容中。在這樣情景交融,“做”后再“學”的基礎上,學生變得更加愿意主動學習了。
(三)擇機而“教”
“做學教合一”的教學模式不是不需要教師的“教”,而是需要教師提供更好的“教”,即“做中學”“做中教”,即一是教師要在解讀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合理確定教學內容;二是在學生“做”的過程中,教師要從方法上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新的模式會導致教學過程中“預設”的問題越來越少,而“生成”的問題越來越多,對教師來說也是一種巨大的挑戰。其次,后“學”而再“教”,也是最能體現教師主導性的環節。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僅是教學的設計者、授課的主要執行人,他們本身也是學習幫扶者,更是能時刻與學生共同探討和解決問題的,共同成長的伙伴。因此,新模式下的教師的“教”變得更有價值且有必要。
其實,“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也能促進中職院校教師職業技能的提高。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們知道“做”的目標、怎樣“做”并把它“做”好,還要思考怎樣把“做”的過程與方法言傳身教給學生。這樣通過學生“學”的方法來修正自己“教”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總而言之,中職院校的專業課教師不僅要具備教師的基本能力,還應該具備作為一名心靈工程師的職業素養。
二、“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
(一)有效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中職院校的學生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學習興趣。究其原因,無非是“學”“做”分離。在“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下,課堂教學相較于其他教學模式,最大的優點就是師生互動性強,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積極互動,可以打開學生的思想之門,發散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愛學的意識。這時,學生在學習上是主動的,學生在“做”的過程中愉快地“學”,是學習的主動參與者。這也體現了新課改的主要內容。
(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是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更傾向于是學生的合作伙伴,他們同時也是教學活動的策劃者,還是重要的參與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能根據實時課堂反饋,及時把握學生對該節課的掌握情況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樣更主動、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點撥。學生也會對教師建立起更多的信任感,這樣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與此同時,學生也由以前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彼此了解與信任。
(三)促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就是技術型、技能型人才。“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恰好體現了職業教育的“實踐”本質。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聯結了理論與實操,避免在教學過程中一味地傾向于理論,從而避免了與工作相脫節的現象。學生認真學習了理論知識與實操技能,也能更好地促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三、小結
“做”是目的。只要當下在“做”,教學就不會流于形式,而“做”,本身也是邁向成功的開端。“學”是途徑,理論學習在“做”之后,必然是查缺補漏,十分及時的。這樣的學習是深入的、有效的。“教”是提升,是畫龍點睛。總而言之,“做學教合一”教模式強調兩條腿走路,一是以“學”為主,以“教”為輔,提高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二是通過“教”,更要“學”,意味著教師要更加提高自我,對學生進行更加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而對于幼兒教育專業來說,“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遠遠不夠,改革永遠在路上。
參考文獻:
[1]張健.論“做學教合一”課程模式的整合[J].職教論壇,2014(3).
[2]張勁松.職業教育“做學教合一”:思考與行動[J].江蘇教育研究,2017(18).
[3]耿一波,董曉.促進學生體驗的真正發生:做學教合一的校本化實踐[J].江蘇教育研究,2017(18).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二、三、四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單位:無錫宏源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