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彥卿
摘要:農民畫是通俗畫的一種,其范圍包括農民自印的紙馬、門畫、神像以及在炕頭、灶頭、房屋山墻等繪制的吉祥圖畫。現代的農民畫則是在紙面或者布面上繪制鄉土氣息很濃的作品,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著老百姓對時代的感受。同其它地方一樣,山西省的農民畫深受的地方文化傳統的影響,把地方戲曲,面塑等其他藝術形式中的人物造型,色彩方面的特點融入農民畫中,有著非常鮮明的地方特色。全省范圍內,昔陽縣的農民畫是很有代表性,它在起初的三十余年中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改革開放后由于種種原因,昔陽農民畫逐漸沉寂。進入新世紀,昔陽農民畫再次引起廣泛關注,憑借自己良好的繪畫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開始走出山西走向全國。站在新的起點,昔陽農民畫的依舊要立足本土文化,吸收先進思想,壯大創作隊伍,使這一畫種更好的發展傳承下去。
關鍵詞:中國民間現代繪畫;昔陽農民畫;鄉土文化
中圖分類號:J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4-0030-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18
新中國農民畫在20世紀以來的中國文藝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新中國美術時代特征及歷史性成就的標志之一。新中國農民畫是真正的農民畫,它是一種獨特的繪畫形式。它風格奇特,手法夸張,有東方畢加索之美譽。鄉村生活是農民畫的主要創作源泉,它以中國鄉村民眾的生活景象,情感意志,精神風貌為藍本,以這個群體獨有的視角和真誠的情懷來闡釋民族的命運,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反映了新中國建立以來農民在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過程中的生活狀況,思想觀念,農村風貌的變化。蘊含著現實與理想,關懷與期待。而它用獨特繪畫語言再現了時代境遇、民生民情、社會風尚。不斷探索和汲取其他繪畫風格甚至其他民俗文化的特點,更彰顯出人民大眾不凡的藝術才智和無窮的文化創造力。在農民畫發展過程中,全國也形成了陜西戶縣、上海金山、吉林東豐等農民畫鄉。山西這片黃土地上也同樣有著屬于自己風格的農民畫,憑借著厚重的黃土文化底蘊,創作出帶有濃厚傳統風格的農民畫,其中昔陽縣農民畫就是山西農民畫中的佼佼者。
昔陽縣,別名樂平,隸屬山西省晉中市,位于山西省晉中市東部,太行山西麓。昔陽縣農民畫第一次發展初起五十年代,當時新中國建國不久,廣大農村群眾當家作主,以火熱的激情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昔陽縣建立了以縣文化館帶頭擔負起政治宣傳、城鄉掃盲、科學知識普及和指導群眾文化工作的任務。縣文化館是服務群眾的文藝愛好,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工作機構。農民繪畫作為群眾文化工作的一部分,縣文化館安排專業人員有計劃地進行業務輔導。參加活動的都是來自全縣鄉村有一定繪畫基礎的民間畫匠、油匠、雕花工匠、剪紙、面塑藝人等。后擴大到普通農民群眾,形成一定的規模,因此農民畫實際上不單純是農民自發的自我創作自我欣賞的民間藝術形式,而是從內容選取到人物造型再到配色它有著自己獨特的繪畫理論和風格。它通過政府文化機構組織扶持,在專業美術工作者輔導下展開的“群眾業余美術創作”。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農民畫主要是為農村政治服務,比如村墻上的壁畫《除四害講衛生》、《多打糧支援社會主義建設》等題材。從繪畫風格上看重在寫實,繪畫風格形象簡單,沒有花哨的技法,完全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小片段。如王武之的作品《放衛星》,高毛孩的《大玉米》等,都是當時適應政治形勢的需要,起到宣傳群眾,教育人民的作用。偉大的時代賦予光榮與夢想,讓農民大眾盡情描繪著喜聞樂見的事物,大膽勾勒著未來的美好生活。壁畫運動宣揚的是當時社會的中心工作,表現最多的是農業豐收,如《谷子長得大》、《四大金剛拔蘿卜》等。一幅反映玉米高產的壁畫題詩云“一捧玉米大無邊,裝在火車頂破天,貧下中農心歡喜,畝產能打兩萬三!”雖然五十年代“大躍進”的“政治浮夸風”極度的熱情,虛幻而浪漫,然而,聲勢浩大的的壁畫運動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帶動生產、激勵生活的作用,并影響和鼓舞了農民大眾的精神生活,提高了農民繪畫愛好者的繪畫水平。五十年代的壁畫運動為后來的農民畫走向專業藝術領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造就了大批優秀的繪畫人才。
第二次昔陽農民畫的發展是受到了陜西戶縣農民畫的影響,1973年“戶縣農民畫展”與“全國連環畫、中國畫展”同時在中國美術館舉行,戶縣農民畫以構圖飽滿,色彩鮮艷,造型栩栩如生并具有群眾性、戰斗性的鮮明特征的到各方面的好評。就在同一年冬天,戶縣農民畫在山西太原展出時,昔陽縣文化館領導組織了本縣的農民畫愛好者到太原去參觀學習。在那個年代,昔陽縣能參與農民畫創作的農村業余美術骨干有數百人,創作農民畫作品上千件。如張明真、高毛孩、王銀喜、張勝利等。從此拉開昔陽農民畫創作最輝煌的序幕。
昔陽農民畫一問世就紅遍三晉,在全國得到了與戶縣農民畫同樣的贊譽。因為當時的政治氣候和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運動有緊密的聯系,因此農民畫的主要內容是以“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大批促大干”“以階級斗爭為綱”和“戰天斗地的新人新事”為題材創作出來的,時代氣息濃厚。如李月小的《書記蹲點》、張明貞的《山村夜校》、張勝利的《群策群力》、大寨美術創作組的《移山填溝造平原》等等。反映的是農民畫作者在基層生活中的真實感受。當時昔陽縣的農民畫作者在省城舉辦了“農業學大寨昔陽農民畫專題展覽”并且多件作品在省級刊物雜志上發表。另外,人民美術出版社在昔陽縣創辦了“昔陽社員業余創作組”并出版發行有《昔陽農民畫選》、《大寨速寫》、《昔陽速寫》、《連環畫包昔陽專刊》等。到1976年后,李小月的《夜校小測驗》和張勝利的《春回大地》代表山西參加了中國美術館主辦的全國農民畫展,這個階段是昔陽農民畫創作最為輝煌的時期,作品的數量多,質量也很高。即使現在再看這些作品依然能透過畫紙感受到當年群眾建設家鄉的火熱場景。這個時期取得的成就離不開當時在農民畫這塊領域默默耕耘的昔陽縣文化館美術輔導老師,如任啟錄和宮來祥老師,他們辛勤地培育這農民畫這塊土地,手把手地帶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農民畫家。同時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美術家也對昔陽農民畫的作者進行的指導,如邵宇、力群、蘇光、董其中等,他們響應毛主席“文藝工作者要到農村、到工廠、到部隊中去”的號召,來到昔陽這塊土地上和農民畫作者打成一片,他們傳授繪畫技巧、理論,為農民畫作者精心輔導,修改作品,使昔陽縣的美術繪畫水平有了很快的提高。很多作品走出界牌嶺,沖出娘子關,在中國美術館最高的國家藝術殿堂一展風采。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昔陽縣,與此同時,農民畫創作也進入了第三個時期,在這個時期農民畫創作有了新的變化,農民畫藝術從政治表現回歸到原生態的草根文化與現代文化藝術相結合,專家把它定為中國民間現代繪畫。在這時期昔陽縣農民畫家張勝利老師在原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楊力舟先生的指導下確定了新農民畫技法。此時的繪畫風格從單純的寫實轉向了帶有一定裝飾性的繪畫風格,塑造的內容開始不僅僅局限于農村題材,在表現手法上更加靈活,繪畫材質的選取也不單單是用紙來創作,從構圖到用色開始吸收現代美術思想。1983年,山西省主辦了首屆農民畫展,雖然昔陽縣的農民畫作者積極備戰,以新思想,新觀念來創作農民畫,但昔陽縣的大多數畫家沒能更好的把握新時代農民畫風格的改變,因此總體成績平平。當時張勝利老師創作的《巧媽媽》以民間藝術手法和現代表現藝術相結合,一舉獲得山西省首屆農民畫優秀作品獎。在山西省所有報刊文藝雜志上發表,并且在2001年編入了國家教委審定通過的小學第五冊美術課本。另外。還有六位作者的八幅作品也入選了這次省美展。通過這次美展也發現了昔陽農民畫的不足,如創作思路脫離時代,過于傳統,技法上沒有新的突破,年輕繪畫人才儲備不足等。而且后來由于各種客觀因素也沒能更好的與外界交流使昔陽農民畫的發展腳步慢了下來。特別是當全國農民畫進入大發展大繁榮時期,昔陽縣農民畫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盡管有少數的作者努力創作,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整體創作隊伍無論從隊伍規模還是創作水平都開始走下坡路。在1988年,文化部社文局命名了51個“中國現代農民繪畫畫鄉”,充分肯定了農民畫在汲取鄉土元素,保存鄉土藝術,發展鄉土文化的積極意義。而這個時候昔陽農民畫卻被大浪淘沙,排除在農民畫鄉的門外,曾經轟動一時的昔陽農民畫群體就此沉默,甚至被人遺忘。
時間的腳步走到了新世紀,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傳承和發展。文化事業了大發展,大繁榮時期。昔陽縣重視農民畫的發展,把它列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來保護。大力扶持農民畫工作,下大力氣挖掘昔陽農民畫的藝術價值,積極走出去和全國其他地區的農民畫同行廣泛交流,憑借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吸取先進的繪畫理念來豐富自己的創作。如昔陽農民畫傳承人張勝利老師輔導了多次定期藝術培訓,再次奠定了昔陽農民畫在山西省的重要地位,也開始逐步走向全國讓更多的人了解昔陽農民畫。2017年,有20幅作品參加了山西省美協、山西省文化館主辦的《新農村、新風貌》全省優秀農民畫展。在全省評出20件優秀作品中,昔陽農民畫有7件作品獲獎。2018年,由山西省委宣傳部、省文旅廳、省總工會主辦的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全省群眾文化活動中,昔陽縣又有26幅作品參加了山西省“鄉村振興,美麗山西”全省優秀農民畫展。昔陽縣農民畫成了此次的重頭戲。受到省文旅廳領導和評委專家的高度好評。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還應該理性的思考農民畫未來發展的方向。如不要盲目推進農民畫產業化。產業化也許是農民畫發展必不可少的環節。但是,有些農民畫家已清醒的認識到,農民畫的本質是人民群眾的精神娛樂和情感表達,老百姓從藝術創作中獲得人生價值和情感滿足。如果單純以經濟利益作為最終目標,就違背了農民畫固有的初衷。因此,農民畫的作者要克服市場因素帶來的不良影響,不能急功近利,作者本身要不忘初心,扎根基層,用手中的畫筆去描繪這美好的時代,記錄平凡生活的點點滴滴,不斷充實自己的修養,提高自己的創作能力,畫好畫,做好人。
歷史已翻過燦爛的一頁,站在新時代,新土壤里的昔陽農民畫這枝鮮花,需要以新科學新思想來培育,只要滋養我們的大地猶在,只要鄉野的勃勃生機猶在,只要民間旺盛的藝術創作力猶在,農民畫必定生生不息地承載著勞動者的質樸和浪漫,燦爛的綻放在多嬌的山鄉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