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國和朝鮮是鄰國,兩國的交往歷史十分悠久,歷史上兩國在音樂交流上也十分密切。本文從中國與朝鮮音樂交流中的雅樂入手,對北宋時期傳入到朝鮮半島的大晟雅樂的表演形式及樂器種類及自引進以來發生的變化等進行研究。
關鍵詞:北宋;朝鮮;接受大晟雅樂;表演形式;樂器
中圖分類號:J61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4-0060-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41
一、引言
大晟雅樂是貫穿著整個徽宗朝時期的重要音樂文化,此時也正是大晟雅樂發展的興盛時期。在這一時期,宋徽宗將大晟雅樂饋贈給高麗朝,至此雅樂成為了朝鮮音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討論的雅樂主要指的是北宋時期,由中國傳入朝鮮半島的大晟雅樂,并對其表演形式及樂器進行深度研究。本文將分為三個部分來進行論述:(1)北宋時期朝鮮接受大晟雅樂的歷史背景;(2)北宋時期朝鮮接受大晟雅樂的表演形式研究;(3)北宋時期朝鮮接受大晟雅樂的樂器研究
研究目的:通過對大晟雅樂的表演形式及樂器及自引進以來發生的變化的研究,來探索北宋時期朝鮮接受大晟雅樂的歷史及大晟雅樂在中朝音樂文化交流當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意義:理論意義:通過對朝鮮高麗時期與宋朝時期的大晟雅樂的研究,更好的去了解史實,同時也豐富了中國古代音樂研究,有利于找出中國古代音樂歷史當中關于大晟雅樂研究的不足,為我們以后的進一步研究提供線索和幫助。現實意義:在二十一世紀的文化背景下,中國也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一些學者也開始探索傳統文化。現如今韓國是將雅樂保存的相對完整的國家,希望通過這次的研究能夠使國人更加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珍惜和傳承現有傳統文化,探索和恢復曾經失去的傳統文化。
研究方法:主要運用文獻分析法并結合傳播學、社會學的相關知識來探究北宋時期朝鮮大晟雅樂的表演形式及樂器的相關歷史。
研究現狀:經過在萬方數據對“朝鮮大晟雅樂”進行檢索發現從2001年至2019年共有相關論文13篇,其中在2016年時相關論文發表最多為6篇。如圖1所示。
二、北宋時期朝鮮接受大晟雅樂的歷史背景
宋徽宗在第十六代睿宗九年對高麗朝的賜樂規模非常龐大,包括我國的登歌、軒架樂器和佾舞形式的雅樂,其中雅樂指的是宋朝時期宋徽宗所賜的大晟雅樂。大晟雅樂不僅僅是中國的文化,同時也是朝鮮雅樂的起源,從北宋起大晟雅樂開始傳入朝鮮。
中國各朝各代自古與朝鮮半島各王朝皆為大國與宗主國、附屬國的關系,就這樣經歷了2000多年。朝鮮各個朝代為了能夠吸取中國大量先進的文化和保障國家的安全,自始至終遵循著“朝貢稱臣”的事大主義政策。但在獲得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代價,朝鮮長期處于藩屬國的地位,一切都要遵循著宗主國的意愿,政權一直都不能夠自主,朝鮮統治者雖然不情愿但是也迫不得已,就這樣一直鑒貌辨色的生活在中國的強勢統治之下。中朝之間是彼此依存的關系,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兩國長期的彼此學習和交流使它們產生了深摯且統一的文化基礎。雅樂,作為統治階級不可或缺的重要政治統治工具及代表著貴族的高級審美情趣,勢不可擋地傳入了朝鮮半島。
朝鮮高麗時代(918—1392年)是與中國之間聯系極度密切的一個時期,在這一時期高麗朝與中國的交流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由于高麗王對漢族文化的重視,所以他多次進諫宋朝向皇上所求贈書,同時使令大量的留學生到中國學習,吸收中國的儒學文化,并將儒學作為本國的國學。由于高麗國對中國的仰慕和對中國文化的渴求,所以宋徽宗先后兩次將中國的大晟雅樂完整的贈送給朝鮮。朝鮮確切的接收大晟雅樂賜樂的時間是在高麗時期1116年,朝鮮對中國大晟雅樂的接收除了在規模和具體應用方面上有細微的差別外,幾乎是全盤接收。
三、北宋時期朝鮮接受大晟雅樂的表演形式研究
高麗朝在朝鮮歷史上最早規模性地接受中國雅樂,相對于東亞其他國家,雅樂的形式被最忠實地傳承下來。①這種堂上登歌、堂下軒架的形式,被嚴格地用于朝鮮宮廷的雅樂之中。其中,“堂上樂”指的是在殿堂的臺階上;“堂下樂”是在宮殿的庭院中。北宋的大晟雅樂的堂上表演形式是,樂器圍繞著歌工,樂器演奏為人聲歌唱伴奏。登歌即登堂奏歌,指的是歌生在堂上演唱、管弦來伴奏的表演形式;軒架樂器指的是堂下由金、石、木類的為主體的打擊樂器,這種音樂形式完全地沿襲了中國雅樂的體制。佾舞起源于我國周代,主要用于孔廟和宗廟的祭祀禮儀,中國的佾舞最高形式是八佾,八佾是只用于天子的舞蹈形式,而由于當時的朝鮮是中國的冊封國,所以只能用六佾。高麗朝的登歌和宋朝親祠登歌的設置是幾乎一樣的。并且這次所賜的都是標準的宋朝大晟雅樂器、佾舞的配置,且種類齊備。規格嚴格照西周宮廷雅樂登歌、樂懸、佾舞一體的形式。
由于當時宋徽宗完整的將宋朝雅樂的登歌、軒架樂和佾舞的形式直接饋贈給高麗朝,并送其樂譜、派樂人教其演奏,所以這一時期朝鮮大晟雅樂的表演形式是同中國宋朝的大晟雅樂完全一致的。大晟雅樂的這種表演形式以最忠實的形式被傳承下來。在后來雖然隨著宋朝的亡國但由于大晟雅樂的東傳,朝鮮還是將大晟雅樂完整的保留了下來,一直到朝鮮高麗末期。
四、北宋時期朝鮮接受大晟雅樂的樂器研究
宋徽宗在1114年和1116年先后兩次將禮樂器作為禮物贈送給高麗朝,一套用于演奏宴樂,一套用于演奏雅樂或其它少數宮廷儀式音樂。這時的雅樂樂器約600余件,既用于奏堂上樂,也用于奏堂下樂。但這些贈送給朝鮮的堂下樂遠比宋徽宗禮樂時的樂器要少很多,在大晟府時期,四面排列,打擊樂器樂器主要分布在外層、內層和四角,中間是歌工、弦樂器和吹奏樂器,歌工達三十二人。如此豪華要有近四百人演奏的禮樂隊規模,有時也可以根據情況得以更動。②高麗王使用的軒架樂器在所設樂隊布局上與中國皇帝十分相似,但在樂器件數和樂隊規模上要小得多。宋朝賜樂高麗朝大晟雅樂樂器主要有428件。
高麗朝幾乎完整地繼承了中國的雅樂,除了在規模上較宋朝有所減小外,其它樂器的種類、樂隊、舞隊的成分和應用的場合基本上是一致的。③高麗朝的大晟雅樂與宋朝相比,在管樂器的使用上兩國產生了不同的使用方式。在宋朝的樂器中的管樂器有正聲和中聲的區分,但在高麗朝使用時卻取消了正聲與中聲,朝鮮并沒有按照中國的演奏方式來進行演奏。并且在朝鮮宮廷演奏中堂上樂缺少匏類樂器,堂下樂中用“立鼓”替代了“建鼓”,還有當時賜予的應鼓和鼙鼓也沒有進行使用。
高麗時期的大晟雅樂在樂器數量上與宋朝大晟雅樂相比規模要小,但在樂器演奏方法、使用及排列順序上基本相同。在堂下樂中用“立鼓”替代了“建鼓”,在堂上樂中缺少匏類樂器;并取消了管類樂器中聲與正聲的區別,相對來講,完整的保留了大晟雅樂的樂器。
五、結論
通過對朝鮮大晟雅樂的樂器及表演形式的研究得出,朝鮮雅樂的樂器組合、演奏方式和樂隊的編排都完全的繼承了中國的大晟雅樂。但相對于北宋時期來講仍有些許變化,高麗時期的大晟雅樂在樂器數量上與宋朝大晟雅樂相比規模要小;在樂器演奏方法、使用及排列順序上基本相同;在堂下樂中用“立鼓”替代了“建鼓”;在堂上樂中缺少匏類樂器,并取消了管類樂器中聲與正聲的區別。相對來講朝鮮完整的保留了大晟雅樂的樂器,并仍沿襲且很好的保存到了今天。
雅樂是古代音樂歷史上的一塊瑰寶,是中國禮樂制度下的產物,是中國儒學思想的精華。現在中國流傳下來的雅樂已面目全非,我們應當肩負起這恢復的雅樂的艱巨使命,不管前方的路多困難,也要勇往直前,整理與進一步研究雅樂是我們這代音樂人責無旁貸的義務和責任。
注釋:
①趙維平.歷史上朝鮮對中國音樂的接受與變遷[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1,177.
②普羅文,應時華.朝鮮雅樂中的堂下樂[J].中國音樂,1994,54.
③遲鳳芝.中國雅樂在朝鮮半島的傳承與變遷[J].黃鐘,2007,97.
參考文獻:
[1]?? 朝鮮.樂學軌范[M].朝鮮:亞細亞文化社,1975.
[2]?? 張師勛.韓國音樂史增補[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3]趙維平.中國古代音樂文化東流日本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4]?? 陳妍慧.北宋大晟雅樂在朝鮮半島的傳播和衍變[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6.
[5]?? 遲鳳芝.朝鮮半島對中國雅樂的接受、傳承與變衍[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4.
[6]?? 聶叢竹.中國雅樂在朝鮮半島的傳播與流變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7]?? 孫莎.古代朝鮮宮廷音樂機構的形成與變遷[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
[8]?? 遲鳳芝.朝鮮文廟雅樂的傳承與變遷[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9.
[9]?? 李幼平.北宋大晟律初探[J].黃鐘,2002.
[10]唐珣.朝鮮雅樂成因初探[J].眾文藝,2012.
[11]張春義.大晟雅樂樂器考[J].藝術研究,2014.
[12]普羅文,應時華.朝鮮雅樂中的堂下樂[J].中國音樂,1994.
[13]遲鳳芝.中國雅樂在朝鮮半島的傳承與變遷[J].黃鐘,2007.
[14]宋會群.韶樂對朝鮮半島雅樂的影響[J].韶關學院學報,2008.
[15] 楊軍.公元前朝鮮半島的民族遷徙與融合[J].東北亞論壇,2002.
[16] 呂凈植.文化的交流與變——中朝音樂交流溯源[J].文藝爭鳴,2012.
[17] 趙維平.歷史上朝鮮對中國音樂的接受與變遷[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1.
[10]趙維平.朝鮮歷史上樂器的形成、變遷及中國的音樂關系[J].樂府新聲,2012.
[18] 宮宏宇.韓國及歐美學者對流傳在韓國的古代中國音樂的研究[J].中國音樂學,2002.
[19] 徐海準,陳真.朝鮮半島高麗時期的宮廷儀式音樂研究[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6.
作者簡介:王藝諾(1997-),女,漢,吉林人,在讀研究生,延邊大學藝術學院2019級音樂與舞蹈學專業,研究方向:中外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