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明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通過兼并重組等途徑產生許多大型集團企業。由于該類企業規模大、管理層級多,運用傳統財務管理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因此信息技術發展下財務共享服務應運而生。財務共享服務下實現的集成財務信息系統和資金集中管理可以再造財務流程,全面整合集團財務業務,創新資金發展,促進集團發展。本文借助Z集團案例,探討了其財務共享服務下資金集中管理的業務范圍、運作模式等,最后對其成功經驗進行總結,希望給大型企業予以啟發,進一步提高財務管理水平。
關鍵詞:財務共享 資金集中管理
Z集團是一家大型央企,業務范圍包括太陽能、水電、金融業務等多個新業務領域,兼并重組頻繁,下設40多家子公司,數量多、分布廣。Z集團為了強化財務管控能力,業財融合,構建了以SAP系統為核心,集影像掃描、報銷審批、銀企直聯、報表管理、稽核、銀行回單、檔案管理、內部交易對賬系統為一體的財務共享信息系統,傳統分散式財務管理模式被打破。Z集團在集成系統中制定了統一的會計與財務管理制度,規范集團各級單位的管理權限,同時集團和下屬單位采用統一核算標準核算,業務、財務信息集中在SAP系統中,有效提高了財務管理效率。在合并財務報表時,系統具有自動定義集團合并報表范圍、抵消分錄、計算匯總等多個功能,并支持多維度的信息查詢與分析,下屬公司無需在期末手工抄送報表,集團隨時可以查看各單位、各類別報表,加強了對下屬單位財務的監督與管理。在此基礎上,集團依托財務有限公司建立資金集中管理平臺,并架構系統,以收支兩條線為原則,形成資金池,采用兩級賬戶聯動模式進行資金歸集,實現內部網銀系統與下屬企業SAP系統的對接,不斷統籌資金運作,加強資金計劃管理。最終形成了集內部結算、預算、資金池、票據池、投融資、外匯、銀企直連等功能于一體的基于財務共享服務的資金集中管理體系。
一、財務共享下Z集團資金集中管理模式
(一)Z集團以財務公司為平臺資金集中管理的業務范圍
Z集團選擇財務公司作為統一資金管理平臺,作為集團二級資金池資金的整合平臺。主要業務大致分為賬戶管理與內部轉賬、代理結算管理、資金計劃管理、金融類服務。
1.賬戶管理與內部轉賬。集團要求將內部資金集中到財務公司統一劃撥,因此設立總賬戶統一管理,下屬企業在財務公司設立二級內部結算賬戶。當集團內部間開展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經濟往來業務時,由收款方通過財務系統發起付款申請,財務公司受理內部付款指令后完成資金劃撥,由付款人財務公司內部結算賬戶轉到收款人結算賬戶,通過結算系統回收銀行結算清單。下屬單位開立或注銷賬戶需要在資金集中管理信息系統中提出申請經審批系統向總部報批且需定期向總部報告公司資金余額狀況和銀行賬戶情況,集團對銀行賬戶從嚴控制、定期清查。
2.代理結算中心。Z集團財務公司在銀企直連的商業銀行設立銀行結算賬戶,財務公司內部結算總賬戶和下屬財務公司結算賬戶均是附屬于商業銀行結算賬戶下的子賬戶,并將相關結算賬號提供給銀企直連的商業銀行。財務公司設立的銀行結算賬戶負責統一處理集團子賬戶的對外收付業務,根據收款的子賬戶單位名稱和款項用途記入下屬單位的內部結算賬戶。
3.信貸融資等的金融服務。Z集團財務公司是一個綜合的金融服務平臺,為集團和下屬企業提供票據貼現、電子銀行或商業匯票承兌、委托貸款、保險等,為集團形成票據池、信貸池等,多種方式運用資金,使集團資金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4.資金計劃管理。Z集團采用基于財務共享服務的財務集中管控時,財務預算需要按月、年編制,資金收付通過SAP系統核算匯總成信息數據后成為集團預算管理的依據,而資金計劃是資金收支的重要依據。財務公司下屬計劃財務部負責安排財務公司的資金計劃,解決下屬公司的資金頭寸和臨時性大額資金需求的問題。但是,下屬公司需向財務公司提交周、月資金計劃并經審批,同時集團實行年度滾動資金計劃管理,即每年初未完成資金計劃編制時,下屬公司以目前正常生產經營性資金需求為基礎,按照上一年的資金實際使用狀況編制短期(月、周)資金計劃,等到年度資金計劃完成后再予以相應修正。為了進行資金頭寸的管理,需超過資金計劃的大額支付或臨時性頭寸計劃財務公司按周進行統計匯總,再做出計劃調整的審批申請。
5.風險管理。Z集團從制度層面對風險進行控制。首先是分清各個部門的分工,運用財務部與財務公司一體化運作制度管理,其次是以財務公司為綜合金融服務平臺,通過資金集中管理制度,債務融資、風險管理制度,境外資金管理細則對于業務開展做出明確限定,最后統一集團成員企業總會計師管理制度從而能有效進行執行與考核。此外,集團就財務公司職能部門的設置進行風險管理。總體上大致為三層,董事會領導下的風險管理委員會,總經理部門領導下的投資審查委員會,同時在總經理下設計劃財務部、總經辦等7個部門。每日,資金結算部負責集團人民幣、外幣結算,監管資金賬戶等,需要把數據提交給計劃財務部進行記賬和交叉復核[1]。
(二)財務公司平臺下的資金池管理
境內資金池以工、農等商業銀行的業務平臺為基礎,通過下屬企業賬戶、集團總賬戶、財務公司、備抵賬戶等,利用柜臺、內部網銀系統實現現金管理,實現下屬企業資金向集團的整體流動,提高資金歸集度。集團層面的境內資金池網銀系統中各個端口的連接,使得集團下屬公司日常收支信息都集中在財務公司資金管理平臺中,財務公司資金管理平臺和相互連接的資金管理信息系統共同構成一個資金池的管控閘口,接口一端連接成員企業的客戶端,終端連接著商業銀行。當下屬公司有資金需求都必須通過財務公司的調配,集團也可以通過網銀渠道在最短時間內將資金劃轉到下屬公司賬戶,以滿足集團下屬公司正常生產經營的資金需求。
根據收支兩條線原則,集團在簽訂協作的商業銀行設置收入和支出賬戶。收入賬戶以零余額為原則,歸集集團資金收入,并定期匯總到集團總賬戶;集團下屬成員公司及其下屬單位支出賬戶則以額度限定為原則,依據資金預算,實現資金層層劃撥及對外聯動支付。通過運用賬戶查詢功能,下屬單位可以實時掌握賬戶狀態,降低資金風險,集團總部也能更加合理地對資金做出調度、頭寸安排。同時,資金支付接口還與SAP系統中資金結算模塊相連,快速付款的同時自動記賬。
(三)票據池
Z集團依托財務公司建立集團票據池,對票據的開立、轉讓、貼現資金、質押、額度、提示付款等進行統一管理,靈活組合不同金額、期限的票據,方便票據管理,推廣電子票據,充分發掘票據承兌等功能。Z集團將財務公司系統與共享服務下SAP系統的應收應付模塊,以及與以財務公司為資金管理平臺的資金計劃、銀企直連等功能實現系統對接,實現電子匯票的全過程管理以及相關業務會計憑證的自動生成,周轉速度快并且可以隨時對票據信息進行查詢和使用。在下屬公司將票據交至集團財務公司,由其統一在資金集中管理系統中登記后,通過銀企直連平臺提交至合作商業銀行進行票據登記、查詢、保管等。以票據貼現為例,當集團下屬企業出現資金頭寸時,可以將票據貼現給財務公司,財務公司會用高于銀行的利率進行貼現,查驗手續在系統中已經完成,大大提高集團的放款速度,最快一個工作日即可完成 [2]。
二、Z集團成功經驗總結
(一)集成財務信息系統,構建財務共享服務體系
目前很多集團雖然采用一些財務系統但是與Z集團最初相似,集團和下屬子、分公司系統間相對孤立,信息無法有效共享,不利于管理層決策。參考Z集團,首先積極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對集團財務管理系統進行升級,通過運用以SAP系統為核心,其他系統協同發展的架構,集財務核算、審批、報銷、報表生成等于一體,財務與業務相互融合,整合集團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其次在此基礎上進行財務流程標準化,建立財務共享中心。財務共享中心應包含應收應付、存貨、資金集中結算、檔案管理等基礎性部分,集中處理,由此促進財務會計人員工作重心的轉變,核算、預算、資金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
(二)打造全球資金集中結算系統,促進境內、境外資金融通
集團應找到適合自身的資金集中管理模式,境內以財務公司為平臺,搭建多級資金池,形成境內、外資金集中結算系統。通過跨境資金池的運用,外匯管理等完成境內外資金池融通,在合理資產負債結構的基礎上,資金頭寸和調度,輔以資金拆借、貼現、貸款等手段,提高資金管理水平。未來可能會運用SWIFT全球直連技術對境內境外的各個銀行賬戶進行監管、運作,提高集團整體的資金集中管理水平。
(三)利用收支兩條線進行資金歸集,充分挖掘財務公司職能
集團將財務公司作為集團重要的資金集中管理平臺時,一方面,應該充分挖掘財務公司的職能,豐富金融產品種類,發揮其金融結算方面的優勢,增強集團的融資能力,促進資金在內部的融通、調劑余缺,另一方面,減少集團對財務公司的行政干預,保持財務公司獨立性,完善資金計劃管理,保證資金的流動性,同時加強資金監管、風險管理,堅守委托貸款等業務紅線,設置相關風險控制部門,及時制定風險控制方案、制度[3]。
(四)完善預算體系,實現資金精細化管理
集團應推進全面預算管理,先由集團總部建立統一的資金全面預算管理的平臺,通過建立集團全面預算管理信息系統,對各項業務開展財務預算,貫穿于財務共享服務下的各個部分。集團在制定生產經營方面的預算時考慮集團的財務、外部市場、政策等因素,下屬單位也相應按照集團要求及時制定各自的年度預算,采用滾動預算,預算通過系統提交上級審批,集團實時通過系統監管下屬單位的資金收支、預算的制定與執行情況,實現集團財務預算、財務公司資金計劃、資金集中管理三者的相互銜接與應用,促進資金精細化管理和資金運作效率。
參考文獻:
[1]金媛媛.基于“現金池”模式--銅陵有色金屬集團資金集中管理問題探討[D].江西財經大學,2016.
[2]姚學軍.完善“票據池”建設 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同煤集團財務公司“票據池”業務探析[J].山西財稅, 2015(5):35-37.
[3]朱子安.集團企業以財務公司為平臺資金集中管理研究[D].蘇州大學,2014.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