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摘?要:脫貧攻堅,產業是基礎;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沒有產業支撐的鄉村,脫貧工作就不可持續,振興工作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壩區產業建設是貴州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實際,在2019年兩會上提出的,它是以特色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綠色化為方向,發展“專精特優”農產品,打造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區,從而實現農業高效發展。近年來,播州區采取五個“緊盯”舉措,全力助推壩區農村產業結構的全面調整,實現農業增產、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三贏”局面。
關鍵詞:壩區產業建設?農業?發展
一、緊盯優勢資源,選好主導產業,發展“專精特優”農產品
近年來,播州區把39個500畝以上壩區作為農村產業革命的主戰場,各鎮鄉立足本地資源優勢,選好主導產業。據統計,截至目前,壩區主導產業調整規模達19.03萬畝,其中辣椒3.81萬畝,綠色“稻+”2.77萬畝,春季蔬菜3.36萬畝,秋冬稻菜輪作6.91萬畝(復種),食用菌0.61萬畝,其他1.57萬畝,壩區基本無籽粒玉米等高稈低效農作物,帶動全區1786戶貧困戶6619人種植或就業,戶均收入1.23萬元以上。比如: 在產業選擇上,龍坪鎮立足地方資源優勢,始終在農產品“優”“特”“精”上做文章,按照“長短結合、長在山上、短在耕地”的工作要求, 建立了500畝以上壩區5個,所涉面積14400畝,發展了提子、金果產業,還有 “稻+”、蔬菜、辣椒等主要產業,線辣椒種植3000畝,速生蔬菜1000畝,“稻+”4300多畝。
二、緊盯經營主體,增強示范引領,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播州區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組織方式,通過全區36家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引領,培育合作社298個、產業帶頭人200余名、家庭農場28家、新型職業農民4300余人,帶動1786戶貧困戶6619人成為“產業工人”。如:樂山鎮以“村集體+公司+農戶”的基礎,抓住公司這個核心,拓展建立“村集體+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圍繞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做大做強產業基地,目前,已建立萬畝花卉苗木生產示范基地、3000畝集中連片經果林基地,1000畝白茶基地,100萬斤高位循環水養魚基地等大型產業基地6個,通過基地輻射,全鎮流轉土地達到2.8萬畝。僅三閣園林公司建立的花卉苗木基地流轉土地就超過5000畝,每年支付農民工工資就達到200萬元。
三、緊盯科技興農,創建農業品牌,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至今,播州區所有壩區已實現無公害認定全覆蓋,認證無公害農產品21個、綠色食品1個、有機食品1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個,打造了播州紅、黔九豐、仙香谷、雷天椒等農產品品牌20余個,產品知名度與競爭力顯著增強。比如,樂山鎮是播州區純農業鄉鎮,樂山鎮緊緊圍繞“花木水鄉·生態樂山”發展定位,抓品牌產業,先后注冊“播樂三彩”“滸洋湖”等商標,推出了生態蔬菜、生態辣椒、精品水果等生態品牌。鴨溪鎮樂理壩區蔬菜基地種植了二荊條、子彈頭、遵辣9號等數個辣椒品種銷路非常好。
四、緊盯市場需求,搞好產銷對接,降低農產品市場競爭風險,確保農民穩定獲得收益
播州區堅持市場需求導向,“以銷促產”,建設農產品配送中心及壩區原產地交易市場,組建農產品產銷專班,通過線上線下與重慶、廣東、上海等市場對接,大力發展“訂單農業”, 同時開展“農校、農機、農超”等配送,基地產品訂單直供茅臺集團、北京華聯超市等,訂單量覆蓋20萬余畝,區內各單位食堂在貧困村、貧困戶農特產品采購量達70%,有效保證全區辣椒、蔬菜、“稻+”等產業的發展壯大。比如:影山湖街道果蔬園林協會通過自己建立的楓香楓元電商銷售中心、南白南園社區電商銷售中心、影山湖龍泉大道蔬菜銷售中心、紅花崗區忠莊農貿市場等銷售平臺, 2019年幫助100多戶非會員群眾銷售辣椒100余萬斤,銷售蔬菜20余噸,銷售雞蛋2萬余枚,有效解決了群眾銷售難的問題。
五、緊盯利益聯結,拓展共享成果,讓農民嘗到甜頭,讓基層有了奔頭,讓企業有了賺頭
播州區探索“一地生四金”模式,通過經營主體從群眾租賃土地,讓群眾獲得一份“租金”;經營主體把田間勞務返租倒包給群眾,讓群眾獲得一份“薪金”;發動群眾以土地、勞動力入股村集體經濟聯合社,讓群眾獲得一份“股金”;以扶貧資金投資產業,讓壩區覆蓋的建檔立卡貧困群眾獲得一份“紅金”,有效助推群眾增收。比如:南白街道辦民主社區通過“樂民種植專業合作社+新型經營主體+農戶”組織模式,近三年來,安排產業扶持資金上百萬元,先后培育了金黔地、益大家、藍精靈等新型經營主體12家,流轉土地2100畝。通過新型經營主體的示范種植,形成了蔬菜、精品水果、食用菌等一批產業,有了重慶、貴陽等穩定的銷售市場,實現年產值上千萬元,當地群眾土地流轉分紅100余萬元,勞動務工年收入200余萬元。這種利益聯結機制,不僅帶動壩區主導產業發展壯大,規模化效應凸顯,同時還實現農業增產、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三贏”局面。
參考文獻
[1]黃毓驍.貴州現代農業發展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9(10):39—4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