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妮 曲爽
摘要: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是各界共同關注的話題,國內學者研究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大多從管理學、社會學、行為學等視角,鮮有從經濟學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本課題系統調研分析山東省農民工保障的現狀及從經濟方面分析主要影響因素,針對健全山東省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提出相應對策建議,這有助于政府將社會保障重點落實到農民工身上,對勞動者進行有效保護和幫助,推進我省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工作做得更好更快。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 山東 農民工社會保障的經濟效應 研究
一、山東省農民工社會保險發展現狀
(一)農民工養老保險的現狀分析
由于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按照地區劃分,地區之間存在差異,養老賬戶缺乏銜接性,因此,農民工在轉換就業城市時,多要求退保。因此也呈現出農民工的退保率較高的現象。
(二)農民工醫療保險的發展現狀
農民工醫療保險總體的參保率較低。根據濟南市《外地農民工參加基本醫療保險暫行辦法》有關規定:未簽訂勞動關系的農民工無法享受城市醫療保險,并且農民工醫療保險只有當年有效,這將患重大疾病無力支出高額醫療費用的農民工排除在外,致使農民工退休后得不到相應的老年醫療保障。并且山東各地多采用以濟南市為代表的用人單位繳費為主、個人不繳費或者少繳費模式。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工的負擔,但增加了企業負擔使得農民工低勞動成本的優勢減弱,提升了就業門檻,造成了農民工就業與保險相沖突的尷尬局面,更加損害了農民工的保障權益。
(三)農民工工傷保險的現狀分析
目前工傷保險普及程度較高,參保率較高,一旦工傷事故發生,部分的用工企業未能按照政策規定的要求和章程上報,單位和職工不提供有效的依據,調查取證存在巨大困難,因此錯過了工傷鑒定的有效時點,給工傷認定帶來了許多阻礙。雖然勞動合同法有明確規定,但是現有的政策對農民工的保護存在諸多的不足,而農民工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權益自我保護意識差,出現了部分企業不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逃避監管的現象,導致農民工受工傷后,未能及時有效地獲得工傷保險賠償。
二、山東省農民工面臨的經濟風險分析
(一)收入風險
農民工收入風險主要有兩方面:第一,農民工綜合素質水平較低制約其收入水平;第二,工資收入受制于市場結構。農民工中大部分從業者文化水平較低,從事的職業多為勞動密集型的工作,缺乏技術含量。這使得農民工在與用工企業磋商過程中缺乏籌碼,時時處于被動態勢。農民工沒有與用工企業談判的公平機制,受制于人,農民工沒有技術和手段提高自身收入水平。
(二)失業風險
農民工的失業風險主要表現在農民工就業的不穩定性和脆弱性。第一,農民工在文化水平、技術實力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主要在二級勞動力市場上從事基礎的工作,缺乏穩定性。第二,農民工缺乏崗前的技能培訓,缺少提高自身技能的有效途徑,進而降低了農民工的競爭力和穩定性,使農民工受到失業風險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第三,勞動力市場管理制度存在漏洞、農民工流動性大,而相應的監管落實不到位,農民工未簽訂勞動合同就開始上崗工作,未建立明晰的用工合同,同時,農民工過分地逐利,頻繁轉換工作,使得農民工就業不確定性加大,就業質量更加難以保證。
(三)職業安全風險
職業安全風險是勞動的產物,在當前的工業社會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機械代替了較多的勞動力。事故的發生、職業病的治療都給勞動者帶來身心的傷害,企業勞動安全保護基礎設施不足、缺乏有效的崗前培訓、農民工職業健康管理水平低,導致農民工職業安全風險大大提高。
三、山東省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保障覆蓋面窄
雖然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構建社會保障制度的措施辦法,為廣大農民工維護自己的社會保障權益提供了政策依據。但許多私營企業在農民工的保障問題上,還是以新農保、新農合為主,養老、醫療、工傷保險較少,導致農民工在務工過程中發生工傷事故和重大疾病時,得不到相應的保障。農民工社會保險參保率低,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服務存在很大的缺口,社會保障問題是農民工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保障體系缺乏整體系統性
以醫療社會保障項目為例,目前省內很多地區尚未建成異地就醫信息系統,就醫地和參保地的數據無法銜接,參保后異地享受不到相應的醫療保障,地區間的結算辦法存在較大差異,管理實效有待提高。同時,醫療保障統籌等級較低,大部分地區還未在市級層面完成統一,同市的各地區在醫療待遇、基本藥品等不統一,使農民工對醫療保障服務逐漸喪失信心。
(三)主要保障項目缺失
現階段,農民工社會保障服務供給單一,但農民工的保障需求呈現多樣化,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不合理,造成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靈活性較差,無法滿足農民工的切實需求。通過近幾年國家頒布的相關法規和政策,社會保險逐漸受到重視 ,但與之互補的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受到忽視,農民工較為重視的子女教育保障、住房保障和社會救助等重要保障項目未落實到位,制度供給的先天缺失,造成農民工享受不到迫切需求的保障項目。
四、完善山東省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對策建議
(一)構建科學的農民工社會保障財政投入制度
充分發揮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的領導者作用,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構建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設定政府對農民工保障的正常投入機制和分擔機制,各級政府相關部門設立農民工社會保障服務項目專項資金,??顚S?,使其服務于公共支出的重點領域,確保農民工社會保障重大項目的實施落地。通過提高社會保障支出的比重,推進城鄉居民的公共服務均衡化,使農民工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保障。
(二)強化農民工住房、子女教育及社會救助保障機制
第一,逐步將農民工列入到租住房保障體系中來,讓農民工能夠享受到政府給與的相應財政補貼,在一定程度解決農民工的居住問題;第二,合理分配教育資源,鼓勵高學歷人才到鄉村支教,通過人才引進保障農民工子女能夠享受到義務教育,同時完善教育制度,打破戶籍制度的枷鎖,讓其子女能夠享受到所在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第三,完善城市社會救助體系,通過設置農民工技能培訓站、農民工人才招聘市場、農民工生活服務站等形式,給予農民工一定的社會救助,使其能夠在政府的幫扶下,不斷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
(三)深化城鄉戶籍制度改革
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是在戶籍制度的基礎上構建而成的,想要打破傳統的阻礙,就要打破身份枷鎖、戶籍限制,均衡城鄉居民在社會保障各個方面的差異,搭建公平公正的社會保障制度。一方面,在制定政策時將保障體系與戶籍制度相分離;另一方面,鼓勵和加快技術創新,利用互聯網的先進技術構建信息共享平臺,將戶籍管理從社會保障制度中脫離,建立點對點的信息共享平臺,使農民工能夠享受到相應的社會保障。同時構建網絡流動居住證政策,通過與身份證管理相掛鉤,取得"網絡流動居住證"的農村居民,可以隨時隨地參加和享受社會保障,打破時空的限制,提高農民工的參保率,降低退保率,構建適合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體系。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15CJJJ36)“城鄉一體化背景下山東省農民工社會保障的經濟效應研究”階段性成果。
趙燕妮為齊魯工業大學副教授;曲爽為齊魯工業大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