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
摘?要:在經濟活動中會計信息尤為重要,但是會計信息不實現象較為常見。通過對2008年爆發的經濟危機進行了解可知,若是使用傳統的法律手段,將無法解決會計信息不實問題。為了提升會計信息不實問題解決效果及質量,應加大對新型經濟法手段進行研究,以彌補傳統法律手段在解決會計信息不實中的漏洞,提升會計信息不實控制效果。
關鍵詞:經濟法手段?會計信息不實?懲罰性賠償?市場禁入規制?商主體
會計信息不實一般發生在經濟交易中,若出現大量會計信息不實情況,將會對社會的發展造成極大的危害,引發政治危機、經濟危機及社會危機的產生。但是由于現行的法律制度存在取證難執行、行政責任規制力度輕、民事責任規制范圍窄等情況,無法有效解決會計信息不實問題。為了提升會計信息質量,應使用經濟法手段來處理會計信息不實問題。
一、會計信息不實的界定
現階段,在法律上并未對會計信息不實作出明確的規定,學術上對于會計信息不實,主要是歸咎于會計信息不符合會計規范制度要求。會計信息不實分為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會計信息不實主要是指,會計規則本身具有模糊性,進而導致會計信息的經濟本意及會計信息估計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對于發生的經濟業務,受會計人員道德素養不強及專業技術水平不高等因素影響,進而引發估計誤差及會計錯誤現象的產生。或者是為了尋求個人利益和組織利益而違背會計信息質量要求,而做出與實際經濟業務相背離的會計信息。而狹義的會計信息不實主要是指個人和組織的自身利益,在人為的影響下,出現與實際經濟業務不相符的會計信息。廣義會計信息不實包括會計規則固有信息不實、會計錯誤、會計舞弊等內容。狹義的會計信息不實以會計舞弊為主。
二、以經濟法手段治理會計信息不實的方法
(一)對懲罰性賠償進行明確規定
現階段,有很多的單位和相關人員為了實現自身的切實利益,而提供不實的會計信息,導致相關利益者的根本利益無法得到保證。為了避免該種現象的產生,需要將會計信息不實的懲罰性賠償納入相關的法律中,對不實會計信息的產生加以防范及控制,提升經濟法手段治理會計信息不實效果及質量。通過懲罰性賠償的實施,使不實會計信息承擔者得到相應及更多的賠償,降低經濟損失。
(二)擴大市場禁入規制對象范圍
應嚴格按照《注冊會計師法》《預算法》《會計法》中規定的市場禁入對象,對其實施吊銷注冊會計師執業證書、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或刑罰處罰的處理。以上法律規章制度是會計從業人員的市場禁入規制,但是并不是全面的規制。需要對市場禁入規制對象范圍進行擴大,將單位負責人、注冊會計師審計助理人員、基礎業務數據人員全部納入規制對象的范圍中來。
(三)商主體強制解散治理措施
現行的《會計法》中并未對商主體向外提供會計信息不實問題納入規定中來,但是事實上商主體卻存在較多的會計信息不實問題,并且導致相關的利益者遭受到嚴重的損失,而商主體本身卻是始終處于一種盈利狀態中。因此,需要從經濟法規制度方法做出規定,需要對商主體進行強制清算。提供不實會計信息的商主體,無法提供健康的會計信息,由于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固定的企業文化,即使對負責人實施市場禁入,但是企業文化仍然存在,并且在較短時間內無法消失,對社會誠信系統的建立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并且沒有機構能夠接手管理商主體。為了確保社會經濟的長久及健康發展,應制定出嚴格的規章制度,確保經濟社會行為的規范性,以完成對社會整體利益的規范,確保經濟社會秩序的合理性。
(四)規范專業技術職務晉級及資格減等治理手段
該類制度主要是針對一些會計人員而提出,在現行的《會計法》中并沒有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政處分內容進行規定,為了能夠完成對會計信息失實的全面監管,對于會計人員在工作職責范圍內出現的會計信息不實情況,應該根據情節嚴重,對會計人員進行專業技術職務降級處理。若非國家工作人員出現會計信息不實問題,需要將其從業資格進行吊銷。例如,對于一些不限制晉升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員,需要限制專業技術職務晉升,在會計信息出現失實5~8年之內,不可將其晉升到上一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懲罰。
三、結論
在對會計信息不實進行治理時使用經濟法手段治理方法,有助于完善《會計法》,完成對民商法手段、刑事手段、行政法手段的補充及配合,確保會計信息不實法律治理手段的完善建立,對促進國有資產增值保值,保障私人財產安全,維護經濟交易安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確保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使國民經濟能夠正常進行運轉,真正做到會計信息的完整、可靠、有用及合法。
參考文獻
[1]陳司謹.以經濟法手段治理會計信息不實的研究[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29(01):66—70.
[2]陳司謹,王志平,冉曦.論會計信息不實的經濟法規制[J].財會月刊,2010(32):3—4.
[3]魏競超,方圓.經濟法調整:從權力干預到法律治理[J].經貿實踐,2017(18):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