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拖延就業”為當下大學生在擇業態度上衍生的一種新型現象,從社會學等學科視角來分析,“拖延就業”現象受到經濟社會發展、學生自我發展定位不清晰、職業生涯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等多重因素影響,破解“拖延就業”現象需高校革新就業工作理念,要以提高就業質量和精準度為導向,努力構建以全面提升人才質量、全過程開展就業指導、全方位開拓就業市場、全力改善就業服務構建“四維一體”的教育機制。
關鍵詞:大學生;拖延就業;本質解析;對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就業為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1]。受經濟下行壓力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影響,當前畢業生就業問題儼然成為社會關注的重大現實問題。在激烈的求職市場下,部分畢業生并不急于找工作,而是逐漸的成為了“拖延就業”一族。“拖延就業”大軍數量日趨增多,必然會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以及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都帶來部分消極影響。畢業生作為學校的“產品”,其就業質量關乎學生個人成長、學校生聲譽以及社會穩定。深入剖析當代大學生“拖延就業”現象并探尋紓解對策,成為推動國家就業創業政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大學生“拖延就業”的具體表現
拖延是指個體將應在某個時間做的事情延后著手或者完成的一種現象和行為,或是個體將該做的事情延后的一種非理性傾向[2],自愿、回避和非理智等要素構成個體拖延行為的主要特征[3]。從表象來看,“拖延就業”主要是指因各種原因延長求職折業的時間,以至于在較長的時間內未有參加任何招聘、就業實踐活動,甚至求職采取一種懶散、遲緩的態度。“拖延就業”顛覆了以往“競爭就業”“先就業再擇業”“畢業即上崗”的選擇模式。在當前選擇多元化的背景下“,拖延就業”現象已成為部分青年大學生一種擇業觀的具體呈現,對于“拖延就業”,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角度進行剖析。
狹義的“拖延”主要是指“觀念”上的“拖延”,對于求職就業等活動缺乏主動性。根據數據調研與個體訪談發現,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覺醒慢,突出的表現部分學生對未來職業規劃缺乏一個清晰的認識,未有一個明確的職業選擇,且對未來人生發展產生迷茫,缺乏目標和方向,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淺薄,根據研究發現有16%的學生不愿意從本專業工作,其中占有6%的學生未有明確的就業目標。二是適應慢,具體表現部分大學生沒有快速適應新的求職方式。受新冠疫情影響,當前企業招聘方式大多都由傳統的線下方式轉變為線上,部分學生對于線上招聘信息關注度不高,缺乏主動探索意識,對于就業信息的獲取過分依賴于學校以及老師的幫助,也有部分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采取間歇式的方式,由于線上招聘加快了企業的招聘進程,導致部分學生一次次錯過最佳就業機會。三是決策慢,具體表現在就業單位抉擇中猶豫不決,尤其是部分同學在收到多個單位“offer”后,考慮到單位之間的差異,如工作環境、工作強度、收入差異等,往往會難以找到最點,從而失去了最佳就業時機,這種拖延決定行為往往由于是對自身認識不夠充分,未有正確認識到自身的的職業能力、職業方向。
廣義的“拖延”,主要是指就業求職周期長,逃避求職應聘,甚至是對畢業上崗未作考慮。這類群體往往將求職應聘活動放緩,甚至未有把就業納入規劃范疇,沒有就業的緊迫感和積極的就業態度,根據其特性可歸納為四類:一是從眾心理的“備考族”,這類群體的產生一部分是受朋輩群體影響,一部分抱著一勞永逸的心態,也有部分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信心不足,以備考來緩沖就業。二是享受家庭“紅利”的“啃老族”。由于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造就了社會財富的集聚,不少家庭財富不斷攀升,家庭可為子女提供較為充足的經濟支持,加之部分家庭的溺愛,不希望子女面對工作的艱辛,尤其是土建行業學生,所以這類學生往往不急于就業。三是擇業觀的“個性派”。受時代變遷、社會發展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就業逐漸個性化、多元化,在職業選擇上也逐漸側重于個人興趣愛、理想等,如未找到自己理想中職業就“慢下來”再找找。
二、大學生“拖延就業”現象解析
“拖延就業”是當下衍生的一種新型就業現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受社會外在環境方面的影響,也受個人自身價值取向的影響。對于大學生“拖延就業”現象,目前社會社會評價褒貶不一,批評者認為“拖延就業”就是一種逃避就業行為,是啃老族和享樂主義的表現,而支持者認為“拖延就業”是大學生尋求自主化、多元化成長的表現,是一種新型的擇業現象。對于大學生“拖延就業”現象的深入剖析有利于大學生尋求應對之策,促進大學生更快、更高質量就業。
(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是產生“拖延就業”現象的物質條件。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拖延現象”作為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的產物。從社會心理學視角來看,由于人的需要層次通常都是由低到高的向前演進,在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后往往就會向高一層次追求。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尤其對于受過系統的高等教育的青年大學生來講這一點更加凸顯。由于青年大學生的視野得到了拓展,他們的價值追求往往比普通大眾更為高遠和迫切,這種心態在畢業生群體中較為普遍存在,且容易導致其盲目的追求過高目標。進而在求職過程中過于關注自我的人生價值的實現,執著于追求于高層次需要的滿足,在職業選擇方面往往希望一次性能夠達成個人的理想要求,卻忽略了職業生涯的“長期性”和職業能力的“匹配性”,因而對現實社會提供的大部分職位不滿意甚至是不屑一顧,這類求職、擇業的觀念在工科大學生,尤其是土木類大學生中體現得更加明顯,據調研發現,有36%的學生不愿意從事土建行業,他們普遍都希望通過考公、考研來回避這個職業,同時,也有9%愿意從事土建行業的畢業生對當前社會所提供的就業崗位不滿意,所以在求職過程中產生觀望心態和和“拖延就業”現象。這類現象的產生究其緣由是當前社會環境較好,絕大多數大學生都能承擔延長擇業。求職時間的經濟成本。
(二)大學生自我角色認同和角色轉換的迷失
“角色”一詞起源于戲劇,于 20世紀30年代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將其引入社會心理學,其概念內核是指社會塑造個體,個體又形成符合社會期待的一種社會行為[4]。社會生活中每個角都賦予其特有的角色職能,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職責,且扮演的社會角色因所受的教育環境、所處的時間段的不同而有著明顯差異。從社會視角來看,大學生求職擇業也是一個角色發生轉變的過程,即從學生角色轉變為求職角色。在這個轉換過程中,部分大學生產生了角色認同和角色轉換的迷失,這種慢覺醒狀態直接導致了“拖延就業”現象的產生。究其本質,一方面是因為多數大學生長期處于安定、閑適、程序化的校園生活中,較為缺乏社會的磨礪和摔打,在適應長期的學生身份和學校生活后,對畢業生的后的身份角色轉變未有進行足夠的思考,對人生未來缺乏清晰的定位。另一方面是部分大學生對自身的就業能力和工作能力缺乏足夠的自信,尤其是對于在校期間表現不突出或者在幾次求職受挫后,便灰心喪氣不再愿意投入求職活動中,轉而以公招、考研、考察等為借口,最終在畢業前沒有謀求到滿意的工作,變成了“啃老族”。
(三)職業生涯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助推“拖延就業”現象的發展和蔓延職業生涯規劃本質上是一個解決問題、制定決策的過程[5],職業生涯
規劃能力作為新時代大學生的必須要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它對大學生涯發展和職業規劃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指導和促進學生身體和心理、學業和職業、學習和生活等各個方面的均衡發展。從職業生涯發展階段視角來看,大學生正值職業探索期,這一期時期需要逐漸確定自身的職業傾向,進而才能在求職、就業活動中明確目標,有針對性的選擇職業,規避盲目就業情況。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本應是從義務教育開始,進而延伸至終身教育的一個過程,而由于職業生涯教育起源于美國,在我國發展和重視相對較晚。隨意,在我國大學生在進入高校前鮮有學生接收受過系統化的職業規劃啟蒙,在職業生涯的成長期缺乏教育引導,導致部分大學生對社會環境以及工作認識不足。進入大學后,盡管當前高校普遍都組織開展了各類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但因為師資隊伍水平良莠不齊,缺乏系統的課程體系,起到的教育成效非常有限。職業生涯教育的薄弱,導致了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和能力普遍較低,且對自身的職業能力和職業興趣沒有正確認識。這種職業生涯目標的模糊,往往會致使大學生在職業選擇時猶豫不決,甚至是方向飄忽不定,進而產生了“拖延就業”現象。
三、破解高校畢業生“拖延就業”現象的策略
“拖延就業”是伴隨著時代衍生的一種社會現象,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也有不可忽視的消極的一面。從消極的一面看,尤其是青年大學生在對自我認知不充分的情況下,就會承受不必要的畢業抉擇、職業選擇上的心理壓力,也無法快速尋找到自我的角色定位。破解高校畢業生“拖延就業”問題需要高校更新就業工作理念,既要提高高校就業服務的就業精準度,又要提高就業質量。
(一)全面提升人才質量。
人才質量的提升既是社會對大學生更高素質能力的期待,也是解決“拖延就業”的根本之策。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改革專業設置模式、優化培養方案、建立健全考評機制。首先,從改革專業設置模式視角來看,要緊密結合社會需求來培養人才,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專業的競爭優勢和發展潛力在于人才培養與社會的契合度,所以在專業設置方面不但要緊跟市場需求,還需要對社會發展的需求做出精準預判,適時、適量調整各專業招生比例,防止“產品過剩”的情況發生。其次,要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合理的設置人才培養目標、規劃好頂層設計,注重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夯實學生專業基礎知識,打造高質量的課堂,只有能力素質得到提升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彰顯優勢。再次,要建立健全以人才培養質量為導向的評價機制,教師和學生是人才培養質量的兩個關鍵著力點,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首先要建立正確的教師評價機制,科學合理的認定教師科研與教學之間的關系,改變以往的重科研輕教學態勢,使教師回歸到育人的本質上來。同時,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還要建立正確的學生評價機制,要變知識導向為能力導向,尤其是對于工科大學生來講,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評價重點應指向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動手實踐能力。
(二)全過程開展就業指導
擇業觀念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個體的就業行為和就業導向,引導和幫助畢業生樹立科學的職業發展觀念是破解“拖延就業”現象的重要抓手。大學生的職業觀念形成不是在求職擇業過程中形成的,而是貫穿于大學生生涯全過程。在對大學生開展就業指導過程中,尤其需要引導大學生在職業理想、職業追求方面進行思考,要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做到四個滲透:首先,要滲透到新生入學教育,要從進校開始加強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方面的培養,深化其對專業的認知以及興趣,幫其建立其對專業發展前景的信心,鞏固其對專業知識的熱愛,培養其對未來職業的熱愛。其次,要將就業指導滲透在大學生在校學習全過程,專業老師既要注重和加強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還須引導和培養學生對專業的理性認知,避免學生對專業從事工作產生誤區。再次,要充分滲透學生的第二課堂,充分利用校友典型事跡、生涯規劃講座、創新創業大賽等激發其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使大學生盡早明晰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切實降低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的迷茫性和盲目性。最后,還要滲透進畢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發揮輔導員、就業幫扶教師對學生求職過程中的教育引領作用,輔導員通過一對一談心行談話、咨詢等方式幫助大學生找準人生定位,使畢業生既能正確看待自我優勢,也能看到自我不足,合理的擬定職業期望;鼓勵學生大膽展示自我,建立起職業信心,正確面對求職過程中可能會遭遇的挫折;引導學生把個體價值實現和社會價值實現有機統一起來,引導學生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戰略,樹立其到基層、到艱苦地方建功立業的從高職業理想。
(三)全力改善就業服務
就業服務對促進大學生積極主動就業起著重要的助推作用,也是破解“拖延就業”現象最為暖心的方式方法。高校就業服務的質量直接關系到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數量,就業服務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從多方面下功夫。首先,要從更新理念上下功夫,尤其是分管高校就業工作的主管部門以及學院就業主要工作領導小組等要牢固樹立就業服務理念,明確自我崗位的角色定位,牢固樹立以服務學生就業為本的理念,轉變以學生就業數量為標準的考核方式。其次,要在精準掌握學生求職意向上下功夫,了解求職意向是促進就業服務精準化的堅實基礎,要從大學生進入校園后了解學生的職業選擇,轉變通常畢業季了解學生求職意向的思路,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的擇業意向作出精準的統計,才能提供個性化的選擇與服務。再次,要從強化就業推薦層面下功夫,畢業班輔導員要深入分析就業形勢,及時分析招聘單位的招聘條件合需求特征,根據學生的實際就業意向、能力素質等個性特征做好針對性的推薦。最后,還要從創新服務方式層面下功夫,要積極適應就業市場形勢、順應時代要求,要充分利用“互聯網+ 就業”的服務模式,延展學生就業服務范圍,努力建構全方位、全過程中的就業服務平臺。
(四)全方位的開拓就業市場
開拓就業市場有助于促進招聘單位與畢業生求職應聘間的需求匹配度,是解決高校就業服務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著力點,對破解“拖延就業”以及就業難等問題意義重大。就失業市場拓展的“全方位”主要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對象覆蓋要“全”,尤其是學院或者就業負責人在拓展就業市場方面要關注到不同的就業意向、不同的需求層次,既要關注到
就業的意向的主流群體,也要考慮到部分個性化需求,要結合學的實際特點,切勿囿于追求用人單位與專業間的契合度,也不盲目的追求招聘單位的數量和質量,而忽視了不同性別、不同就業意向、不同能力素質間的需求,要敏察到群體和個體呈現出來的不同特征,注意到就業推薦過程中的側重點。其次,覆蓋區域要“全”,學生生源地區的不同通常會影響學生擇業地的差異,市場拓展的區域要充分考慮到畢業生求職擇業的地域化需求,擴大就業結構的多樣性,避免拓展的就業單位或者就業區域過度集中。最后,參與就業幫扶的對象要“全”,促進畢業生學生就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市場的開拓不僅僅是學院黨政領導和畢業班輔導員的任務,需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幫扶合力,要發揮各年級輔導員、專任課教師、校外兼職導師等多方面的力量,做到上下協同,多重聯動,完善幫扶的激勵考評機制,共同推進。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6.
[2] Lay.C.H(1986).At last.my research article on procrastin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4),474-495.
[3] Solomon.L.J,&Rothblum.E.D.(1984).Academic procrastination:Frequency and cognitive behavioral correlates.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31(4),503-509
[4] 徐東亮.基于角色理論的員工建言行為研究[D].蘭州大學,2014(16)[5]吳婷,連樹.青美國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7,(15).
[6] 劉麗紅.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實現精準就業[J].中國高等教育,2018,(6).
[7] 鄭東,潘聰聰.大學生提速“慢就業”的服務策略[J].江蘇高教,2019,(2)
作者簡介:
姚國星(1992—),男,漢族,籍貫:重慶開州,學歷:研究生,職稱: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