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凱


摘? ? 要: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各類施工企業施工技術也得到了不斷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其中公路工程建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公路建設中最常用的瀝青砼路面結構,它的攤鋪與碾壓技術是其質量控制最重要的環節。基于此,本文先對瀝青路面施工特點進行了簡要的概述,隨后從兩個方面對公路工程施工中瀝青砼的攤鋪與碾壓進行了分析,以供相關人員交流與參考。
關鍵詞:公路工程;瀝青砼攤鋪;瀝青砼碾壓
1? 引言
當前公路工程建設中瀝青砼路面的使用非常普遍,瀝青砼攤鋪與碾壓是必不可少的步驟。瀝青砼路面之所以能夠受到廣泛的使用,與它本身特有的性質有關,瀝青砼在經過攤鋪和碾壓后具有較強的溫度穩定性、水穩定性、抗滑性與耐疲勞性等性能,這使得它具體較長久的使用壽命與較舒適的路用性能。同時,瀝青砼路面的后期養護也較為容易,不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與物力,有利于節約資源。為了能使瀝青路面的使用時間更長久,相關人員就需要不斷的研究公路工程施工中瀝青砼的攤鋪與碾壓技術。
2? 瀝青砼路面施工特點的概述
如今公路路面面層都是由瀝青與其他材料混合后,再進行鋪筑工藝形成的,如今諸多的公路結構都以瀝青路面、公路基層以及墊層共同組成[1]。傳統的水泥砼路面強度大、而抗變形能力弱、行車噪音大、使用舒適性差,所以我國目前公路工程施工中,瀝青砼路面使用較為廣泛。由于瀝青路面的無法經受較大的拉應力,因此當路面基層質量出現問題時,瀝青路面就會遭到一定程度的損壞。除此之外,瀝青透水能力較弱的特性,使得瀝青路面的排水能力不足,極易引起基層的積水,最終影響瀝青砼路面的使用。因此,瀝青路面施工過程中,在保證路面基層施工質量時,也應注重面層材料的選取。瀝青砼路面施工過程中,其施工質量主要受到原材品質、攤鋪與碾壓技術等影響。相關人員需要對以上幾方面進行研究和探索,充分保證瀝青砼路面的施工質量。
3? 公路工程施工中瀝青的攤鋪與碾壓
3.1? 瀝青砼攤鋪的準備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瀝青砼的攤鋪與碾壓前,首先應該認真研究施工圖設計,有必要時應請建設單位組織圖紙交底,明確施工過程中控制的重點和難點,并將這些要點逐級交底。其次應該對現場施工攤鋪和碾壓相關人員進行考核,只有通過考核后才能對其任用,現場的施工隊伍也應該聽從現場技術負責人的指揮,這樣瀝青砼的攤鋪與碾壓質量才能得以保證。最后在材料選取方面應該嚴格執行圖紙設計與規范規定要求。總監理工程師應派專業人員進駐混合料拌和廠,督促原材料的質量和混合料的拌和質量。瀝青爭取做到“一車一檢一留樣”制度,每車質保書、過磅單、車號對應并拍照留影像資料,做到有跡可循。
3.2? 瀝青砼攤鋪與碾壓的施工
(1)重視瀝青拌合樓的性能。加強拌和樓生產穩定性控制,對材料裝卸、集料與瀝青加熱溫度、混合料拌和時間,、瀝青與熱倉集料的下料穩定性、結合智能監控系統隨時進行混合料生產情況在線監測。全環節質量控制,確保混合料生產質量。
(2)優選攤鋪設備。好的設備是鋪好路面的必要條件。嚴格要求攤鋪機械的性能與型號,要求同型號,基本同年代的攤鋪機。加強攤鋪機械性能調整,轉移掛桿位置,有效減少鋪面離析,提高路面均勻性。
(3)加強路面壓實度控制,提高路面壓實度。路面壓實度是路面施工質量控制的關鍵指標,應將路面壓實度控制作為路面質量控制的重中之重,應該配備足夠數量和重型的壓實機械,及時更換不符合要求的攤鋪機、壓路機,碾壓機械盡量用進口設備。合理確定碾壓工藝、施工溫度、減少離析等。施工SMA時,為盡量在高溫下碾壓,減少鋼輪壓路機的噴水量,做到霧化噴灑,為保證碾壓鋼輪灑水的均勻性,并且保證噴水不出現流淌現象,可采取了鋼輪上綁扎毛巾的方式(見圖1),在實踐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要求碾壓在較高溫度下緊跟、慢壓、高頻、低幅。這些措施的改進,有效提高了路面的均勻密實性。攤鋪瀝青混凝土時,不掀油布攤鋪起到減少溫度離析及保溫效果(見圖2)。
(4)加強薄弱環節檢查,提高路面整體施工質量[①]瀝青上面層對路面抗滑性能和鋪面密水性有著更為嚴格要求,加強薄弱環節處的檢查,對提高瀝青路面施工水平,加強薄弱環節處碾壓(縱向接縫要先壓,兩側與縱縫位置要較正常位置至少多壓兩遍),促進路面整體施工質量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②]對于層內底面與頂面的粗細料易出現的離析問題,一方面必須保證攤鋪機螺旋前擋料板離地高度不得大于10cm(見圖3),另一方面要求嚴格控制好攤鋪機螺旋內料位的高度(上不沒葉片,下不露橫軸,見圖4)。
4? 結束語
近些年來,我國的交通事業取得飛速發展,在這個新時代背景下,公路建設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瀝青砼路面施工技術在公路建設中地位愈發重要。優秀的路用性能使其發展空間也變得更廣闊。我們應該就加強瀝青砼路面的攤鋪與碾壓技術不斷探索,引導我國公路事業向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任貴生.淺析公路路面施工中瀝青攤鋪的施工技術的應用[J].建材與裝飾,2018(37):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