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雨欣
摘 要:近幾年,“工匠精神”這個詞大熱,教育界也自覺擔當,熱議 “如何培養教育的工匠精神”。確實,教師作為專業性人才,不忘立德樹人初心,要做好“教書匠”。教師的專業發展要求我們潛心育人、慢工細活;注重細節、追求高效;日益精進、不斷超越,以工匠精神優化教育! 政治教師想要成為行家里手,保持一份工匠精神,才能良行至遠。
關鍵詞:教育;工匠精神;課堂
曾幾何時,“教書匠”在中國教育界成為一個貶義詞。一般認為,這里的“教書匠”指的是教師思想頑固,做事死板教條,在專業發展的道路上缺乏追求。但“匠”一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指“在某方面很有造詣的人”。如果一個教師能在教書方面孜孜不倦、潛心研究,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去漠視這樣的“教書匠”!學校需要這樣的“教書匠”,學生也需要這樣的“教書匠”。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那么如何在新時代弘揚工匠精神,優化政治教育?我認為,政治教師追求的工匠精神應至少包含以下的幾個方面。
一、潛心育人,慢工細活
當下存在這樣一種現象:部分教師思考的常常是工作如何快速完成,很少去考慮完成的工作的質量和效能。他們忽略了很重要的一個點:教師這一職業是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有些年輕的教師,一張口就說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學思想。問題是,世界上真的有什么工作、什么事情是不經量變到一定程度發生質變的階段,就直接“跨越”成思想層次的嗎?為什么常有外國人“沉迷”于我國古代的優秀文化,這恰恰說明當時農業文明的“慢”的魅力,那時的匠人一生執著于某一件事,甚至一生只完成一件作品。我們所熟知的李安大導演曾說過一句話:“我希望大家慢速成長,我就是一個36歲才晚熟的藝術家。”
筆者最近剛好處于大四實習階段,按學校指導教師的要求,為了上好一節政治課,除了反復琢磨指導教師的課堂教學流程之外,我從圖書館把能借閱到的書籍、雜志每天帶回家仔細閱讀、研磨教材。常態課的教案一般要操作三次。一次是草案,一次是上課之前的頭一兩天,經過師徒的打磨而重新整理書寫的、夾在政治書中的教案——那上面密密麻麻記下了自己教學的流程。課堂重點如何突出,難點如何突破,設計要了然于心。最后一次是加入課后反思,上交學校實習要求的工整的教案。實習階段,能上講臺的機會非常珍貴,雖說自己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做事“精工細作”的工作習慣養成對我的職業成長至關重要,我想,從這一步開始,我必須盡心盡力傳承老教師身上的優良傳統,哪怕是平時無法呈現的準教案。
大學期間也觀摩了一些實體政治課堂和網絡教學視頻,也認真聆聽一些教學反思和專家的點評課,發現特別是一些公開教學,呈現出難度大、密度大、速度快的特點。師問生答,沒有時間思考,只要學生有話在表達,評價就是好的,沒有具體評析和提取信息,直接出答案;課堂各個環節非常“緊湊”,師生彼此“一氣呵成”。我想,提高課堂質量和效益不等于一味求“快”。政治教學是一種慢動作,是需要細細的品和慢慢的悟的行為。相對于其他的人文課程來說,政治學科是比較抽象的,它就應該是一門慢的藝術,我們教師要多一點從容和思考,學生需要長期熏陶,慢慢地雕琢,不急功近利,指望立竿見影。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政治教師只有耐下性子,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了解學生的知識生長點,在學生有困難時學會等待,給學生一個緩沖的機會和時間,這也是政治教師工匠精神的一種體現。
二、注重細節,追求高效
注重細節的精神是工匠精神最直接的體現。不少教師政治教學過于注重課堂形式,用力貫徹先進教學理念,表面上呈現出一片各抒己見、生動開放的課堂氛圍。但是在落實過程中出現不少實則低效浮躁、且無助于學生政治素養和能力的全面提升、阻礙課堂教學目標有效實現的教學細節。[1]例如,過分注重同學合作探究,忽略教材知識的落實;教學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追求手段多樣化,沒有深入分析內容的遞進關系,教學效果往往難以保證;發言學生不能做到跳出既定的框架而發散性思維;作業布置重數量輕質量、重結果輕過程、重批改輕講解;重課內輕課外;重智力因素的發揮忽略非智力因素的挖掘……這些細節問題,有人說這是教學經驗層面的問題,其實不然,而是新時代培養政治教師專業素養的必然要求,也是孕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載體。一個有效地設問、一個精彩的點評、一句巧妙的過渡、一個不經意間的肢體語言……都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正可謂是課堂小細節,教學大文章。有人是這樣理解教學細節的:“課堂教學細節猶如一顆顆珠子,如果每一顆珠子都打磨得晶瑩剔透,那必將是一串美輪美奐的項鏈。”[2]優秀的政治課堂品質就是由教學細節打造出來的。
政治教師在講授教材的過程中應該關注哪些細節?筆者膚淺地認為,一是在課堂上對學生需求要體察入微,既要關注學生的“應該狀態”,也不能忽視他們的“現實狀態”。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更需要關注細節,從學生的問題、回答的過程中尋找能夠促進即時生成的細節,無論這個生成多么細小,都有可能成為展現課堂魅力、學生活力和教師機智的關鍵。對于學生不能夠深入理解的關鍵的概念、原理(關系)、易混易錯的概念等知識,教師不能認為“應知應覺”,而是要有預見性地整合和落實。結合前輩的聽課感悟和自己的思考,筆者以文化生活第二單元《文化傳承與創新》為例,此單元中以下幾個知識點必須要交代清楚:民族文化與傳統文化含義及其地位的區分;文化傳播的途徑和手段;文化傳播與文化傳承的關系;傳統文藝與傳統思想的關系;現代信息技術不等于大眾傳媒;大眾傳媒功能與教育功能的異同;傳統文化的繼承性和相對穩定性的區別;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根本途徑、根本目的、根本標準、重要途徑、主體、根基、重要基礎。只有關注并處理好這些細節問題,才能夠幫助學生全面、準確、深入地理解教材知識;二是在課堂外要認真批改作業、努力從學生的作業中看出學生的思維點,根據作業反饋的情況進一步了解學生和反思自己的教學。要了解每個學生所欠缺的東西,缺知識還是缺技巧?缺解客觀題能力還是缺解主觀題能力?我們既要反思和回味精彩的細節,也要反思缺陷的細節,對失誤的細節,教師還需要反思失敗的原因、對學生的影響以及通過何種方式補救。教育之路是思想之路,只有每一步都用心,每一個環節都做細,才會有所成效。
三、日益精進,不斷超越
普通教師經過自己的努力往往可以有一定的教學成果,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因為惰性,很多教師一直過著“三年走一回”的周而復始的循環生活,課本教到哪本翻哪本,教到哪框看哪框,備課的內容如數倒給學生,上完一課也就認為學生們懂了一課,完成了一課。有些教師頂著“老教師”的稱謂,評了高級職稱以后就自我滿足著。有些教師一拿到新版教材就犯嘀咕,總以為老版教材我才熟門熟路。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一位導演蕭寒稱“工匠精神”有好多層含義,“首先是敬畏、熱愛,中間可能會出現厭倦,但到最后就變成真正的融合了”。[3]“擇一事,終一生”既是文物修復師們的職業情懷,也應該是我們教師的職業情懷。華為為什么不上市呢?回答很簡單,就想專心致志地來追求自己的專業技術在那個行業里的內在價值。永不滿足于現在,永遠懷揣“歸零”心態,不斷地尋找一個個突破口,不斷地追求下一個“更好”,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同樣是我們政治課堂所需要的。
以大家日常最基礎工作——“備課”為例,我們試著可以反思一下——“我們是否做精了教學”?從教情層面來說,新課怎么備課?復習課怎么備課?首考生怎么備課?二考生怎么備課?選考課和學考課又如何區別備課?專題課、作業講評課、學法指導課、在線學習課等等,又如何備課?從學情層面來說,學生“吃不消”,怎么備課?學生“吃不飽”,又怎么備課?學生層次兩級分化嚴重,又如何備課?面對第一次涉及的新教材,怎樣備課是好?若將每一節常態課都當作展示課,又該如何備課?……總之,教師在備課中要盡自己最大所能,高標準要求自己,平行班邊講授邊修改,精益求精地準備“課堂作品”。很多學校教師曾擔心政治在選科(浙江高考模式)中不占優勢,但有些班級的學生幾乎呈現出向政治“一邊倒”的狀況,為什么呢?有些學生就是因為某個教師而選考政治,愛上政治。為什么呢?這些教師在教學上往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用心教學、課前課中課后從不敷衍學生、教學上喜歡“吹毛求疵”,讓學生能很快在知識和材料中建立聯系,并在不斷訓練中培養出一定的學科敏感。因為設計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教材,他們的課堂從來都是活躍的,有成長空間的;因為問題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和創造性,他們的學生在應對考試時總是胸有成竹的;因為他們總是求新、求變、求精,課堂充滿吸引力和生命力的。
作為一名準教師,我想,我離具有工匠精神的“教書匠”還很遠很遠,幸有新時代厚植“工匠”成長的一片沃土,我將堅守政治教育一線鑄匠心,打磨具有工匠精神的課堂,培養具有工匠精神學生,用奮斗點亮青春。
參考文獻:
[1]丁國林.例談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細節的優化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1(01):22-24.
[2]張芹.語文課堂教學中細節的作用[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8(3):21-23.
[3]佚名.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后感[EB/OL]2018.08.16.https://wenku.baidu.com/view/86aabc78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6?pc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