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
【摘 要】在當代鋼琴作品中,一個非常具有京劇意味的作品就是《皮黃》。本文主要研究《皮黃》作品當中相關的創作手法以及演奏技巧,分析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并對京劇元素在《皮黃》中的藝術應用進行探究,指出中國鋼琴的發展之道。筆者認為,中國鋼琴要想引領時代潮流,啟迪人心,最重要的就是要扎根于民族的時代精神,只有這樣才能讓中國鋼琴更好地引領時代風貌。
【關鍵詞】京劇;中國鋼琴;《皮黃》
中圖分類號:J624?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0-0078-02
中華民族具有十分悠久的發展歷史,各個地區的民族特征也是比較鮮明的,中華傳統文化處在不斷的發展之中。當前,我國很多鋼琴家都在演奏國外經典曲目。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中國的鋼琴家也在努力奮斗,致力于探索具有中國化的鋼琴發展之路。中國的鋼琴家在不斷地嘗試具有創新性的演奏方式,并希望能夠將民族韻味融入其中,創造出具有中國民族風味的鋼琴曲目。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從古至今無數藝人的實踐造就了京劇,京劇包含音樂、臉譜、文化、表演等各個領域的知識。近兩百年的發展歷程使得京劇變得更加規范化與格式化。當前,我國很多鋼琴家都在開發探索如何在鋼琴當中融入京劇元素,他們希望能夠給鋼琴演奏與京劇表演帶來深度的交流。很多鋼琴家都在致力于運用鋼琴來模仿京劇的表演,希望通過鋼琴演奏能夠實現大鑼、板等樂器的聲音。在《皮黃》當中,京劇的音色就表現得比較明顯。在描寫[搖板]場面時,很好地運用了京劇元素當中情感比較起伏的打擊樂器,傳達的就是激烈而緊張的氛圍。京劇的唱腔本身就非常巧妙,《皮黃》正是基于這一特點,選取了二黃和西皮兩個元素,并將其融入戲曲的演奏當中來。由儲望華創作的《即興曲》,就是以京劇本身的元素來進行取材并加工,才非常具有民族風味。再比如說,京劇的“板式——變速”的形成,就很好地處理了板式以及節奏的變化,通過收縮、擴大等手段將作品進行演變,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鋼琴曲目。京劇元素與西方音樂的結合,使得現代風格的鋼琴曲目具有了京劇的腔調。在作品《皮黃》當中,正是巧妙地運用了有關京劇的元素,并將其賦予鋼琴的演奏當中。這樣風格的作品能夠將京劇的板式結構融入鋼琴曲目當中,賦予這個作品獨特的風格。將京劇化的唱腔融入作品當中,能夠讓整首作品的旋律更加清晰明了。要達到這樣的造詣,就必須對京劇的唱法以及節奏有最基本的把握,這樣才能夠幫助演唱家淋漓盡致地表現自己的情感。
一、《皮黃》的音樂特征分析
(一)《皮黃》曲式分析
《皮黃》的曲式與西方音樂作品的曲式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皮黃》當中融入了京劇的元素。《皮黃》總共可以分為五個基本部分,第一個部分包含整個作品的導板和原板,第二個部分包含作品的二六、流水和快三眼部分,第三個部分是作品的慢板,第四個部分是快板、搖板和垛板部分,最后是尾聲。分析可以看出,《皮黃》的調性具有復雜性,并且整個作品都充斥著濃郁的特征。和傳統的西方作品相比,《皮黃》是較有特點的,這是一首以中國滿族的調式為基礎而作的作品。不僅如此,《皮黃》的和聲與傳統西方作品當中的和聲區別也是比較大的,《皮黃》是通過旋律來進行編排的,可以將中國民族傳統的音樂特點展示出來。
(二)《皮黃》的音樂風格
1.旋律
縱觀中國藝術家所表現的鋼琴曲目,可以發現我國鋼琴家更加會靈活地運用戲曲的音調。在鋼琴的曲目當中融入京劇的唱腔,能夠幫助作品產生比較特別的音效,但是由于京劇本身的唱法就是特殊的、委婉的、張弛有度的,這就會使得用鋼琴的曲調來演奏京劇充滿難度。若是想要簡單地在鋼琴當中復制關于京劇的唱腔,那是不可能實現的。《皮黃》的作者沒有將京劇的唱腔原封不動地融入鋼琴曲目,而是選取了一些比較核心的腔調,并將其貫穿在鋼琴的演奏當中。這種巧妙的運用可以更好地利用和聲,創造出優美的旋律。
2.節奏
《皮黃》當中具有非常鮮明的戲曲節奏感,這也是作者張朝深思熟慮之后的編排結果。細品《皮黃》這部作品,可以看到作者非常用心地將節奏感帶入了作品的編排之中,我們也可以從《皮黃》這首作品當中感受到作者所帶入的暢快以及自由的節奏感。比如說,在《皮黃》的導板當中,就有很多的顫音,這就是京劇當中開場的表達方式。原板中的音樂節奏可以帶給整個作品流動的感覺,幫助裝點作品的氣氛。在《皮黃》的快三板部分,也是充分利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節奏感來增強整部作品的韻律。
3.和聲
《皮黃》這首作品選取了降E調為基礎的和聲,這樣的和聲能夠給人帶來一種京劇的味道。而西方的鋼琴曲目很多都是利用傳統的和聲來進行編排,《皮黃》當中的和聲運用更給其添加了豐富多彩的樂曲。比方說,在[流水]當中,其和聲就非常的特別。通過在不同的音節之間進行轉換,并加上和弦外音,給整個曲目帶來一種新穎的感覺。這首作品最巧妙之處也在其流水的和聲變換中,這種變換具有豐富多彩的意味。
4.曲式
“板式變奏體”正是運用整個曲目的曲式為主要基點,并運用各種不同的手法加以變換節奏,將不同的板別按照規律連接起來,從而幫助《皮黃》這部作品變得更加具有特色。作者張朝沒有將京劇“皮黃”當中的曲目直接截取過來,而是加上自己的理解,將整個板式的結構加以變換從而產生了比較具有節奏感的作品。《皮黃》中的板式通過作者的編排,能夠形成一個比較規整的結構。這正是由于作者充分利用鋼琴的表現力,將戲曲的曲式加以變換,從而給觀眾造成了一種松弛的感覺,傳達出作品緩慢而悠閑的狀態。
中國的戲曲作品和西方是截然不同的,因此需要我國的鋼琴藝術家努力尋找一個突破口來探尋其中的平衡。比較幸運的是,我國的作曲家已經能夠正確認識并處理我國戲曲和西方戲曲之間的區別,將二者進行有機的結合從而創造出比較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鋼琴曲目,在這之中而又不失鋼琴本身的音樂特點。
《皮黃》這部作品的曲式也具有很好的編排。整個作品是通過[導板]——[原板]——[二六]——[流水]——[快三眼]——[慢板]——[快板]——[搖板]——[垛板]——[尾聲]組成的。在《皮黃》的曲式當中可以發現,作者張朝完全摒棄了西方鋼琴曲的曲式結構。西方鋼琴曲的曲式結構主要是不斷地重復整個主題的變奏,從開頭變奏到結尾。而《皮黃》當中,作者所進行的幾乎是完全不同的板式拼湊,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板式結構體。這就像在古典的鋼琴曲目當中采用變奏曲的形式,需要演奏者一氣呵成,不要讓作品的演奏當中含有相對比較明顯的界限。
二、不同演奏家演奏《皮黃》的比較分析
《皮黃》的演奏應當以現實為基準,演奏《皮黃》的作曲家依此為:張朝、李云迪和沈文裕。張朝是《皮黃》的作曲家,他是在鋼琴曲目的獲獎音樂會中演奏的該首曲目。李云迪在其專輯《紅色鋼琴》當中將《皮黃》收錄進去,在他的演奏當中,可以看出非常靈活、輕盈的演奏姿態,也能夠很好地詮釋這首作品本身的自由和精準。鋼琴家沈文裕是在張朝宣講作品《皮黃》時幫助他共同演繹這首曲目的。《皮黃》的取材以作者本身的自然生活為背景,因此這首作品的演奏相對而言力度就比較大。李云迪演奏《皮黃》時,并沒有拘泥于作品本身的曲譜,而是根據自己的理解演繹了這首作品。在李云迪的演奏當中,可以聽出更為活潑靈動的感覺,將這首作品演繹得恰到好處。演奏《皮黃》的三個演奏家相比較而言,沈文裕則比較傾向于表現出作者本身所想要表達的意圖,是根據曲目本身來進行演繹,沒有加上自己的理解,所用的力度也是根據作品本身來尋求一種和諧之美。在鋼琴作品的演奏當中,速度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對于鋼琴曲目的演奏,雖然說各自都采用自己的辦法進行了演繹,但是這首作品的曲譜是沒有變化的,只是各個鋼琴演奏者對于這首曲目的理解不盡相同,并且每個人彈奏鋼琴的習慣也不一樣,造成最終鋼琴曲目演繹出來的感覺不盡相同。仔細分析這三個演奏《皮黃》的版本,可以發現三個作曲家在演奏作曲時曲幅的跨度是很明顯的。張朝在作曲當中給觀眾比較多開放性的想象,而沈文裕則是相對適中地給予觀眾一種聽覺享受,李云迪對于整個曲目沒有進行速度上的改變。三個演奏家在進行作品演奏的過程中,由于采用的構思手法不同,會給觀眾造成不同的聽覺感受。在演奏曲目的過程當中,作曲家自身的力度是比較鮮明的。沈文裕更加注重將整個曲目原封不動地演繹給觀眾看,而李云迪是添加了一定的自我想象,張朝則是在曲目本身的基礎之上希望給聽眾營造出一種曲目之外的情景感受。因此,作曲家在演奏相關的鋼琴曲目過程中,很多都是為了聽眾的聽覺感受所進行的演繹。觀眾應當多站在演奏家的角度來進行曲目的欣賞。李云迪的演奏作品相對比較細致、輕盈,因此《皮黃》的演奏相對來說也是比較符合他本身的演繹風格的。沈文裕在演奏鋼琴曲目時就比較理想化,他更加樂于根據作品本身的曲譜來為觀眾呈現相關的作品。沈文裕認為使用異同化的演奏會影響到觀眾本身的體驗,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抑制戲曲本身的呈現。這三個鋼琴演奏家雖然表現的手法不盡相同,但是都能夠給聽眾呈現一場聽覺盛宴,同時又能夠向聽眾表達出自己對于曲目獨特的感受。
三、結語
綜上所述,《皮黃》這首曲目并不是簡單地繼承了傳統音樂,其將我國的傳統文化融合在曲目的表現之中,并且賦予了這首曲目一種進階的理念,將其與西方的流行鋼琴風格結合起來。從《皮黃》之中,可以看出作者本身的藝術文化素養,并且其將我國的傳統民族特色—--京劇完美地融入了鋼琴作品當中。因此,當前我國的鋼琴演奏家在演奏的過程當中,應當準確地把握《皮黃》這首曲目的結構以及音律等處理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客觀地將這首曲目表現出來。
參考文獻:
[1]程秀芳.京劇元素在鋼琴作品中的創新應用——以鋼琴曲<皮黃>為例[J].大眾文藝,2019,(08).
[2]徐凱東.淺析<皮黃>的創作特色及演奏中易忽視的細節[J].黃河之聲,2019,(08).
[3]李爽.論鋼琴曲<皮黃>的創作特色[J].戲劇之家,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