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璐
【摘 要】“小三門”,又稱為音基,即音樂基礎知識、音樂素養等,是把試唱、練耳、樂理知識三門課程結合在一起開展的教學訓練,它貫穿于音樂教學和學習當中。中國民族拉弦樂器歷史源遠流長,以其高超的演奏技巧和獨特的魅力受到人們追捧和學習,本文將對“小三門”在民族拉弦樂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及教學中如何有機、高效地展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訓練等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三門”;民族拉弦樂
中圖分類號:J6?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0-0107-02
我們都知道,音樂學習對學生們的益處是非常大的,但是對于音樂的學習,片面的一門樂器或一門學科的獨立教學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對學生進行綜合的音樂能力訓練,輔助和提高其音樂學科的學習。
一、什么是“小三門”
“小三門”是把試唱、練耳、樂理知識三門獨立的課程進行結合訓練,培養學生的綜合音樂能力,又稱為音基,即音樂基礎知識、音樂素養等?!靶∪T”訓練貫穿于音樂教學和學習當中,無論是器樂、聲樂、舞蹈,只要與音樂沾邊,我們都應該適當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掌握一些音樂基礎理論知識。而對于學習或從事音樂專業的人來說,“小三門”的學習則更加重要,它給予了音樂理論基礎的支撐,培養了學生的樂感,更好地幫助學生獨立學習和表達音樂,提升其綜合音樂水平。同時,“小三門”也是音樂專業學生的必修科目和入學考試科目。
在“小三門”的課程訓練中,我們一般會把三門學科分成三個階段進行練習,首先進行試唱的訓練。試唱就是樂譜的演唱訓練,其種類很多,有節奏模擬、單聲部旋律試唱、多聲部旋律試唱、鋼琴彈唱等,我們帶領學生從最基本的音階模唱練起,對試唱的音準、節奏都嚴格要求,訓練其精準的演唱把握。試唱訓練不僅包含對識譜、音準、節奏、旋律、調性等基礎能力的掌握,還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感知、理解和表達的綜合能力。第二階段我們進行練耳訓練,就是鍛煉學生的耳朵,培養其聽辨能力。練耳分為單音、音程、和弦、節奏、單聲部旋律及多聲部旋律聽辨等。由單音聽辨到多聲部旋律聽辨,循序漸進地訓練學生對音高及音階的把握、培養其音樂的辨別能力和想象力。課堂最后階段,我們進行樂理知識的學習,樂理知識既音樂基本理論,是為學生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為音樂課程的學習做好理論的支撐。
試唱、練耳、樂理知識三門課程各自獨立,但在訓練中又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我們需要用耳朵來辨別試唱音高的準確性,并加以調整和控制,而我們試唱和練耳所接觸到的識譜、節奏辨別和旋律走向等知識則是樂理的范疇,所以,在日常的音樂教學和訓練中,我們把三門課程合在一起訓練才有意義。
二、“小三門”在弦樂教學中的應用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我們悠久的歷史文明,濃厚的民族特色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同樣,中國民族樂器也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遠在先秦時期,就有了多種多樣的樂器。如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河南舞陽縣的賈湖骨笛,仰韶文化遺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塤,河南安陽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編磬、懸鼓、建鼓、枹鼓、排簫、笙、箎、瑟,等等。這些古樂器都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中國的民族樂器多種多樣,歷史悠久,按照其演奏方式我們一般可以分為四大類,即拉弦樂、彈撥樂、吹管樂和打擊樂。
中國民族拉弦樂主要指胡琴類樂器,有著上千年的歷史,種類繁多,主要包括二胡、京胡、板胡、高胡、中胡、革胡、馬頭琴等。其歷史雖然比其他類民族樂態較短,但由于其音色柔和,發音優美,有極豐富的表現力,擅長演奏歌唱性的旋律。它以各種不同的弓法、指法等塑造多種多樣的音樂形象,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技術水平,具有豐富、細膩的表現力,深受國內外各族人民的喜愛。
“小三門”課程內容貫穿于音樂學習的始終,在樂器教學訓練中更是必不可少的。我們需要學生對音準、節奏有最基本的把握,用以支撐各項基本功的演奏訓練,在基本演奏能力有保障的條件下,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樂感和所學習的樂理知識來解讀作品,升華樂曲的演奏。而在民族拉弦樂的教學中,“小三門”的需求及水平的要求則更高。由于拉弦樂器的構造大多由兩根或四根琴弦連接琴頭與琴筒,琴弦上并不設有音階位置對照的琴碼和琴品,所以,在民族拉弦樂器的演奏中并沒有明顯的音高位置和摁弦指距的對照,這就要求演奏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視唱練耳能力和樂理知識基礎。
中國民族拉弦樂大多是五度關系定弦,首先,學生需要了解音階中兩個音之間的全半音關系,進而懂得音程的知識,并很好地把這部分的理論內容結合到演奏中。在民族拉弦樂的演奏中,全音兩手指分開摁弦,半音兩手指相鄰摁弦,里外弦不同的指序關系相結合,就能夠演奏出不同的調性。其次,由于民族拉弦樂器獨特的構造,所以演奏者對音準的把握只能依靠其自身的練耳能力。演奏中我們需要通過耳朵對音的高低進行識別來控制和調整手觸弦的位置,達到精準,通過反復的練習使其形成手指的肌肉記憶,具備一定的音準把握性。對于右手弓段的訓練,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節奏感,對不同的速度和節奏型要有很準確的把握,從而可以很好地控制弓速,合理分配演奏的弓段。最后,在具備基本的演奏能力后,使用多媒體工具或帶領學生實踐采風,親身感受不同地方的民族人文風情及音樂特色的程式化知識,與其所學習的音樂理論知識相結合,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分析音樂風格的特色、理解樂曲的表達內涵。伴隨著“小三門”的一系列加深訓練,學生的樂感也得到了很好培養,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鼓勵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音樂感覺和所學到的音樂理論知識,獨立處理音樂作品,鍛煉其自主學習和演奏能力,達到自主與創新的教學效果。
三、“小三門”在弦樂課堂中的結合教學
生活中常常看到很多孩子一味投入到樂器考級大軍中,為了斬獲高階證書而廢寢忘食練習,但是考級曲目演奏得很好,其他歌曲基本不會,成年后發現其早已不再演奏樂器,惋惜其對音樂興趣的喪失,而音樂興趣喪失的背后是其演奏技能和音樂素養之間的嚴重失衡。伴隨著素質教育的提高和民族樂器的大力推廣,近年來學習民族拉弦樂器的人越來越多,在拉弦樂器的課堂教學上,我們要根據每個學生的自身素質和個性因材施教。
在小學生課堂上,學生大多沒有接觸過音樂訓練,所以教學初期,筆者會將“小三門”的內容作為課堂教學重點,以輔助扎實弦樂基本功演奏教學。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起初的教學和練習重點則是讓他們每天進行音階的分步演唱練習,同時,帶領他們進行節奏和識譜的訓練學習,循序漸進地教給他們一些簡單的樂理知識。為了能夠使他們更快上手演奏,筆者會在琴桿的音階對應位置貼上小膠布,以便學生可以依照膠布的位置演奏出音階,待熟練之后馬上把膠布撕下。要注意的是,對于小學生的教學,我們應更多注重其樂器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弦樂教學初期的興趣培養是很難的,樂器上手開始演奏出的音色并不好聽,很容易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需要通過一些小小的輔助方法,如在琴桿上貼上相應音高位置的膠布等,使其能夠盡快演奏出音階和他們熟悉的簡單兒歌,來培養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獲得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
但是,在學生能夠熟練演奏音階時,我們需要及時撕下琴桿上的膠布,以避免學生產生依賴情緒,達不到訓練的效果。學習新樂曲時,筆者會引導學生進行分步練習。首先讓學生進行樂曲的節奏打擊訓練,然后進行樂譜的演唱練習。在樂譜演唱練習時可以讓學生用右手進行弓法的同步練習,這樣既解決了對樂曲旋律的熟練演唱,也完成了右手弓法的訓練。待學生能夠熟練演唱樂曲后,引導學生在樂器上嘗試左右手結合的獨立演奏。
在教學用語上,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和理解能力選擇適合他們的語言溝通方式,并且要不斷給予稱贊和鼓勵。小學生年齡小,接受能力和肢體協調能力相對較弱,所以筆者建議在教學和日常練習中將每個步驟和左右手分開訓練,逐步解決后再相互結合,到達更好的學習訓練效果。
在藝術院校的弦樂技巧課堂上,學生們都是經歷過統一的“小三門”課程考試,具有一定的音樂基礎,所以他們的基本功訓練較容易得多。筆者會把課堂的重點放在作品的音樂風格處理和內涵理解上。在音樂的詮釋中,相同的演奏技巧會根據樂曲的地方風格、表達內涵和情緒要求有不同的演奏處理。不同地方風格的樂曲有其獨特的特性音調、旋律走向和演奏的處理要求,這都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樂感和分析處理樂曲的能力。課堂上,在學生解決了基本演奏的技術負擔后,筆者會引導學生多聽、多唱,感受樂曲的情緒和要表達的思想內涵,查閱作曲者的創作背景和所要表達的思想,結合自身所學音樂理論知識和樂感,嘗試獨立分析演奏作品。針對風格性的樂曲教學,筆者會為他們講解不同地方的特性音調,讓他們進行風格性練習曲的演奏訓練。帶領他們外出進行采風,或觀看一些當地的紀錄片和視頻資料,讓學生親身感受不同地方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風情,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詮釋作品。
我們說,樂曲演奏其實是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我們在教授學生演奏能力的同時,要盡可能鼓勵和引導其運用所學知識大膽嘗試處理作品。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是聽覺的藝術,演奏中,在保證音準、節奏、音色的同時,對旋律樂感、韻味的把握也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演奏者具備高超的演奏技巧和藝術水平。由于民族拉弦樂器獨特的構造,對演奏者自身音樂素養要求很高。而針對弦樂技巧課,對于任何階段的學生,筆者認為,都不能進行單一的模仿教學,我們需要更多引導,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與演奏,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基礎。
把“小三門”課程與民族拉弦樂技巧課有機結合起來,針對不同的學生,抓住其個性,因材施教,合理安排課堂內容,培養學生的獨立演奏能力和綜合音樂能力。
參考文獻:
[1]李重光.音樂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