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玉
[摘 要] 新時期,隨著我國農業不斷向前發展,一大批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應運而生,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創造了健康的環境,且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均得到進一步提升。玉米作為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通過積極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能為廣大農民群眾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對推動農業經濟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構建和諧社會、縮小城鄉差距具有很大意義。基于此,本文在充分分析玉米種植現狀的基礎上,論述玉米新技術的應用成效,以期進一步加快先進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轉變傳統生產模式。
[關鍵詞] 玉米;種植現狀;新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27-85-2
山東省聊城市擁有肥沃的土壤,光照充足,水源供給充沛,為玉米生長發育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長環境。但在長時間的玉米種植過程中,很多農民群眾在傳統生產理念影響下,慣以利用傳統生產模式,玉米產量和品質難以提升,加之農民群眾施肥方式、灌溉方式、化學農藥防治方式等不科學,致使病蟲害耐藥性顯著增強,土壤耕作性能逐漸變差,犁地層逐漸加深,玉米在生長中后期極易倒伏,嚴重影響了玉米產量和品質[1]。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玉米種植方案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因此,需加快種植技術的革新換代,積極關注新技術和新技術應用所取得的成效,并將新技術適當引入種植行業中,轉變農民群眾的傳統種植方式,更好地推動玉米種植產業健康發展。通過積極推廣應用先進的玉米栽培技術,合理控制定植密度,能有效實現玉米的高產穩產。
1 玉米種植現狀
近年來,隨著地區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農業部門和地方政府部門高度重視玉米種植技術的研發和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并將玉米生產作為農業生產的核心工作。每年各地政府部門均會給予農民群眾一定的政策補貼,進一步激發了農民群眾種植玉米的積極性,推動了玉米增產增收[2]。隨著科學技術和先進農機設備的推廣應用,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機械化生產方式等逐漸運用到農業種植領域。通過對各項數據信息進行針對性地挖掘和分析,為玉米種植新技術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推動了玉米品種優良化的實現。
1.1 種植范圍較廣
我國不僅是一個人口大國,而且是一個農業大國。近年來,隨著人口的不斷激增,糧食產品的需求量顯著增加,為更好地解決溫飽問題,則需時刻關注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以實現農作物高產穩產,維護我國糧食安全。玉米是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在滿足人們溫飽問題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對現階段的玉米種植情況進行調查發現,我國玉米種植范圍相對較廣,但種植模式仍以中小規模種植為主,農民群眾多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種植。在玉米栽培過程中,農戶依舊沿用傳統的種植方式、種植理念,工作強度相對較大,玉米產量和品質相對較低,極不利于提高玉米的經濟價值。
1.2 種植面積呈現逐年縮減趨勢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不斷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農業產業結構得到了顯著調整。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了建設現代農業,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生產的目標。隨著產業結構不斷深入推進,適合玉米種植的區域呈現逐年縮小趨勢,轄區范圍內的玉米種植面積呈現逐年降低的現象[3]。為保證既定的玉米產量和品質,需在有限的土地范圍內生產出更高產量和品質的玉米,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則需加快先進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依托先進的種植技術,能有效轉變農民群眾的傳統生產模式,可大大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將農民群眾從繁重的勞作中解脫出來,從而增加農民群眾的經濟收入。
1.3 重視程度進一步提升
我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國、人口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玉米是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提升玉米產量和品質,對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的發展,我國對玉米種植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每年均會制定一系列的優惠扶持政策,進一步激發了農民群眾發展玉米種植的積極性。為進一步提高玉米的產量和品質,育種單位和科研單位應不斷加強新型玉米品種的選育和推廣,將先進的科研成果轉變成生產力,并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從而切實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1.4 種植技術得到革新
近幾年,伴隨一大批先進種植技術的不斷應用和發展,新型技術被廣泛地應用到玉米生產中,農民群眾接受新型玉米栽培技術的能力也逐步增強。隨著新型技術的進一步推廣應用,農業種植得到了極大改善,玉米的產量和品質不斷提升,玉米口感有所改善。此外,在玉米生產過程中,農民群眾逐漸轉變傳統的生產模式,傾向于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做到科學施肥,科學病蟲害防治,降低化學農藥和化學肥料的使用量,使玉米產量得到提升的同時,更好地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2 玉米種植新技術應用成效
2.1 玉米品種改良技術
在玉米生產過程中,種子的生產能力直接影響玉米最終的產量和品質,玉米品種改良技術的進一步推廣應用,能篩選和培育出更多適應不同地區玉米種植的新型品種。在玉米種植新技術應用過程中,品種改良技術是各項技術推廣應用的重點。具體需要依托當地的實際情況、土壤和氣候條件,綜合考量研究出適合我國生長的玉米新品種。由于我國不同地區的氣候環境存在很大差異性,因此,造成國外科學研究機構所培育出來的玉米新品種不能很好地在全國各地廣泛種植,若考量不周,經常會造成玉米絕產絕收,影響農民群眾的經濟收益。我國玉米品種改良技術的成熟發展和成熟應用,使得自主生產的一大批玉米品種在基層地區得以推廣應用,這類品種能夠適應不同地區的氣候環境,適應能力較強,相較于國外引進的玉米品種,具有更強的增產潛力,且能更好地抵御多種病蟲害。
2.2 高產栽培技術
玉米品種的優良性質,決定了玉米品種的生產潛力。要想玉米獲得高產穩產,則需加強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為更好地順應當前經濟發展和農業發展需求,農作物種植栽培技術需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有效的創新改革;要想判斷一項農業種植技術是否具有增產潛力,首先應判斷該類農作物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是否能正常發揮其應有的生產潛力。雖然我國玉米種植時間久遠,但與國外先進的種植技術相比,仍存在很多不足。國外很多國家已實現玉米全程機械化操作,在玉米播種、生產管理、收獲、秸稈處理等各個過程均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大大提升了作業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投入。在此背景下,我國農業科研人員需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種植經驗和生產經驗,并將這些經驗和國內玉米種植實際情況有效結合,從而構建符合我國特色的農作物種植體系。現階段玉米生產過程中,農機化操作和人工種植是2種常見的生產模式。單純依靠人工作業,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資源,勞動強度較大,雖然種植準確率較高,但是整體勞動力資源利用效率較低。因此,在今后玉米生產過程中,需進一步加快玉米生產的全程機械化操作,加大先進農業機械設備的推廣應用,從而更好地解決人工作業勞動強度較大,人力成本投入較高,作業效率較低的問題,在確保基本準確率的基礎上,為農作物生長發育提供良好的環境。
2.3 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
田間玉米病蟲害的發生流行,直接影響玉米的產量和品質。在玉米種植過程中,如果病蟲害發生后未及時得到防治,則會對玉米的正常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危害,降低玉米產量和品質,甚至會造成絕產絕收,從而威脅到農戶的經濟效益。為控制玉米病蟲害的發生流行,提高玉米產量,保證種植戶的經濟收益,則需做好病蟲害的防控工作,轉變傳統防治模式。一般情況下,要結合田間玉米病蟲害類型和發生流行特點,制定完善的病蟲害防治策略,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隨著玉米種植技術的進一步研發和推廣,一大批先進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應用到玉米生產中,逐漸轉變了以化學農藥防治為主的防治方式,降低了化學農藥的使用量。無菌玉米種植技術的誕生和應用,不僅能降低各種病原菌對玉米發芽期的影響和危害,同時還能提高苗期成活率,確保苗期玉米快速生長發育。在玉米生產過程中,多數病蟲害的發生具有復雜性特點,單一的防控手段難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為保證玉米健康生長,應將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態防治進行有效結合,并嚴格控制化學農藥的使用量,積極推廣應用生物農藥、低毒、低殘留、廣普高效的化學農藥,從而實現玉米高產優質。
參考文獻
[1]王念麗.玉米種植新技術推廣途徑分析[J].種子科技,2018(5):41.
[2]楊杰宇.玉米種植新技術推廣途徑探討[J].現代農村科技,2016(1):72.
[3]路青梅.玉米種植新技術推廣途徑分析[J].南方農業,2017(1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