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馬小雨
摘 要:音樂藝術的發展受很多人的關注,音樂藝術在審美方面有著獨特的功能,人們在傾聽音樂作品的時候,可以凈化心靈,陶冶情操,促進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中國具有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民族古典樂曲更是有著獨特的魅力,其中,阮藝術更是獨具特色,因此有必要研究阮的演奏藝術,這對推動我國音樂藝術的繁榮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阮;功能與特點;演奏藝術
中圖分類號:J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3-00-02
我國的古典民族樂器眾多,在彈撥類樂器當中,阮有著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阮樂器發明于秦漢時期,后來又經過西晉的發展,到宋代正式稱為“阮”,這個名稱也一直沿襲利用了下來。阮的類型多種多樣,包括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音阮等等。(由于中低音聲部較缺,在民族樂隊中經常使用的是中阮和大阮)。記得八十年代中后期,京劇《二進宮》這場折子戲,樂隊加入了中阮和大阮伴奏,使京劇樂隊的音響效果豐厚耐聽,頗有織體感,從而填補了京劇主奏樂器京胡、京二胡、月琴等只有高音沒有中低音的空白,又中和了高音樂器尖銳刺耳的和聲效果,使整個樂隊聲部平衡,柔和清新。[1]
近幾年來,阮逐漸得到發展,一批阮演奏者、阮愛好者,對阮這種古老的樂器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增加品位(即由原來的十二品增至為十九品,繼而增至為二十四個品位),擴大音域,改革弦軸,方便調音等,繼而又增大了音量,增強了表現力,音色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并且還研制了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低音阮等形式,形成了具有高音、中音、低音的阮族,可以進行各種組合形式的阮重奏、齊奏、合奏等。此時的阮就較為完美了。
一、阮的功能特點
阮作為一種典型的傳統民族樂器,具有自身獨特的功能特點,音色柔和、圓潤,韻律豐厚,具有廣闊的音域(一般為19品或24品)。阮的演奏容易上手,具有豐富的表現力,發音靈敏,包含琵琶的所有演奏技巧,也有西洋樂器吉他的流暢與飄逸,以及低音提琴的質樸與渾厚,所以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傳統民族器樂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族管弦樂隊的演奏過程中,在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等方面都會經常運用這一重要的彈撥樂器。比如,在大提琴聲部演奏中可以運用大阮的低音,在中提琴聲部演奏時則可以運用中阮的中音。近幾年來,河南衛視臺《梨園春》欄目中的戲曲樂隊伴奏,就增加了中阮伴奏聲部:還有電視連續劇《劉老根》中的二人轉戲曲樂隊,也增加了中阮伴奏聲部,且顯現出了獨特的韻味。由此可見,阮是 樂隊中非常好的中聲部,起著融合樂隊的作用。同時,阮作為獨奏樂器,演奏效果相當不錯,一般不遜色于號稱“彈撥樂之王”的琵琶。[2]
二、阮的傳承與發展
阮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因“其形似月,其聲合琴”,又稱月琴。它源于秦漢,故亦稱秦琵琶、漢琵琶或月琴、琵琶。大約公元前105年,漢武帝讓工匠參照以往琴、箏、筑、箜等樂器,制成類似阮的彈撥樂器供娛樂之用,聲音柔和清秀。西晉“竹林七賢”之一的阮成,精通樂律,在演奏技法和樂器改革上成績卓著。后來,就以阮成的姓名正式稱這件樂器為“阮咸”或“阮咸琵琶”,后又簡稱為“阮”。唐朝我國經濟文化達到了空前的繁榮發展,阮的演奏也到了鼎盛時期,在宮廷和民間都很盛行。到了宋朝以后,阮的發展則開始由盛轉衰,只有很少一部分人還在傳承。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開始重視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傳承,促使阮這一古老樂器迎來了寶貴的發展機遇。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很多音樂學院都開設了阮樂器專業課程,創編了多種音樂題材,運用豐富的演奏技法,并且形成了“系列阮”,分為小阮、中阮、大阮、高阮和倍阮的系列民族樂器,這些每件樂器不但可以進行單獨演奏,而且還可以通過高低不同的音聲部組合進行混合演奏,通過這種獨特的演奏形式,展現出和諧統一的韻律,充滿了音樂魅力。與其他幾件阮樂器相比,中阮和大阮受到更多的歡迎,對其審美需求度很大,發展速度也更快。
近年來,隨著阮的聲譽不斷提高,學習阮的隊伍日益壯大,海內外阮樂學子也越來越多,中小學生阮樂學子也樂此不疲。京劇、曲劇、二人轉、梨園春等戲曲樂隊的伴奏,先后增添了中阮和大阮的中低音伴奏分譜,中國音樂學院、中央戲曲學院先后組建了阮系,僅附中的中小學生學習阮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這在一定程度充分說明,阮作為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的工具,已深受廣大民族音樂愛好者的喜愛。[3]
千百年來,我國民族器樂表演藝術都是靠口傳身授的傳承行為方式流傳下來,這種傳承方式使表演藝術、演奏技法等方面的精華,只有在老師的口傳身教、學生的勤于練習中才能真正學到。而今天的學習是在樂理知識學好的同時,視唱、視奏、演奏一體化的基礎上,通過詳盡的文字講解,適量的圖片、音頻、視頻等直觀式教學法,及正確的練習方法和科學的學習步驟修煉而成。只有這樣,才能基本掌握阮的各種演奏技巧,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每首樂曲的內涵,才能使阮的傳承與發展恢復到應有的鼎盛時期。
三、阮的演奏藝術
在阮的演奏藝術研究方面,我國歷史上有著很多記載,為阮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和令狐仆射小飲聽阮咸》的詩中,就有關于欣賞“阮咸”樂曲的描寫:“掩抑復凄清,非琴不是箏。還彈樂府曲,別占阮家名。古調何人識?初聞滿座驚,落盤珠歷歷,搖佩玉諍諍。似勸杯中物,如含林下情。時移音律改,豈是昔日聲。”從這首詩中不難看出,唐代阮的演奏藝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盡管非琴不是箏,聲音乃悅耳動聽,給人以神奇而絕妙的音樂美感。[4]
彈挑,是阮最基本的演奏技巧之一。其右手技法有,彈挑、雙彈、雙挑、劃、掃、拂、滾、輪、長輪、挑輪、掃輪等;其左手技法有,打音、吟音、勾音、帶音、換把等演奏技藝。在阮的演奏時候,左手保持自然和放松的狀態,需要左右手相互協調配合,雙手各自運用不同技法,從而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樂。
(一)音色變化
音色是樂器演奏中的一個最顯著藝術表現形式,音色的品質狀況直接關系到能否使人產生美感。彈奏阮時的音色變化有很多,彈奏者需要首先正確認識到什么是音色,然后要熟練掌握不同音色的用法和演奏方法。按照音色的明暗度可以分為幾類,包括亮與暗、純與雜、厚與薄、松與緊等。比如,如果需要彈奏出比較柔和的音色,就需要彈奏著的右手靠近指板。不同的樂曲在風格、內容等方面有著不同,一名優秀的演奏家應該能夠通過合理的音色變化進行表現,這樣的樂曲效果會更加豐富和立體。例如我們熟知的《高山流水》這首古奧樂曲的第28小節至36小節的高潮部分,聽起來像低音三弦在演奏,仿佛似琵琶在詠唱,其實是中阮在傾訴。這種音色品質使人不難想到《高山流水》這首千古絕唱,不僅給人以美感的享受,而且又聯想到俞伯牙、鐘子旗這對知音,一見如故,相見恨晚的畫面,感嘆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內心獨白。
(二)力度變化
在樂器演奏的時候還要注意力度變化,這同樣在音樂藝術表現中不可忽視。在阮的演奏當中,首先必須要明確力度的強弱級別,包括弱、中弱、中強、強、很強等,然后再結合樂曲的內容,合理選擇演奏的基本力度和力度變化。對于強于弱的力度變化,應該是幅度的,是自然流暢的,這樣才能更好地布局整個樂曲,確保樂曲演奏顯得層次分明,扣人心弦。例如我們知道的五級曲子《紅星照我去戰斗》的最后三小節的第60小節的mi音用sfp演奏,第61小節do用漸強至ff到第62小節的八分音符do音結束全曲,這種力度上的強弱變化既自然又有幅度,使人不禁聯想到潘冬子這位烈士的后代,在母親被胡漢三燒死之后,帶著一顆紅星,充滿向往地尋求人民的軍隊,尋求親人……
(三)速度變化
速度體現著樂器演奏的脈搏,在演奏的時候無論是速度的快或慢,都必須要保持整體上的平穩性。曲作者對于樂曲中的快板、慢板、中板,以及漸快和漸慢等都有著一定的要求,在樂曲演奏的時候應該注意將這些進行分類,然后靈活恰當地把握基本速度,在平穩的基礎上進行變化在,不要為了變速而變,應該達到“快而不摧,慢而不拖”的效果,這樣的演奏速度變化才會顯得流暢和自然。例如我們知道的九級曲子《拉薩舞曲》,這首具有代表性的中阮獨奏曲的第二樂段的第1小節至第12小節,是一個慢起漸快的速度變化,通過這12小節的演奏,把藏族同胞那種粗獷、熱烈、奔放,載歌載舞,活潑跳躍的民族風格彈奏得活靈活現,神奇絕妙,如身臨其境。
參考文獻:
[1]劉慧.彈撥樂器演奏指南[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
[2]汪崇國.中國藝術教育特長培訓阮名師指點[M].長沙: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2001.
[3]魏育茹.阮·柳琴演奏曲集[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3.
[4]趙桂林,王仲丙.阮曲集[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