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瑛子
摘 要:鑲嵌壁畫是一種兼具傳統魅力和現代活力的公共藝術形式,在美化與裝飾城市環境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鑒于其材料與工藝手法的特殊性,藝術家在進行鑲嵌壁畫創作時應該了解與尊重鑲嵌材料的特性,靈活掌握料片的排列與拼貼方法,充分利用制作過程中一些即時的、偶發的靈感,不斷地嘗試、探索,提升鑲嵌壁畫的藝術水平。
關鍵詞: 鑲嵌壁畫;創作;材料;工藝;拼貼
中圖分類號:J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3-00-02
壁畫,是一種彰顯城市文化形象最直觀有效的公共藝術形式,一般被采用于建筑物的外部或半開放式的空間中。相對于繪制型壁畫或其他材料壁畫不適宜于日照時間長、雨季潮濕的戶外,鑲嵌壁畫有其他類型壁畫所不具備的防曬、耐濕、不易變色、保存持久的優勢,較適宜應用于戶外或半開放式的環境之中。鑲嵌壁畫獨特的色彩與肌理,帶給觀眾熠熠生輝的視覺效果和耐人尋味的觸覺感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使之成為當代藝術門類中不可取代的一部分。鑲嵌壁畫在制作上有著特殊性,藝術創作者不但要求具備良好的藝術素養,還需要熟悉并掌握鑲嵌材料與鑲嵌制作工藝。[1]
一、尊重材料自身的性格是鑲嵌壁畫創作的重要前提
(一)材料可以作為創作表現的主體
很多時候繪制型壁畫的材料只是藝術創作的媒介或載體,而鑲嵌壁畫的材料則可以作為創作表現的主體而存在,其自身的物理特性與藝術語言承載著獨立的審美,向大眾展示著鑲嵌材料的自身價值。鑲嵌材料的特性與眾不同,各種材料的物理屬性也各有差異,有的透光、有的厚重、有的細膩光滑、有的保留了燒制中的紋理,這些質感豐富、色彩多樣的材料經過藝術家的組合、拼貼,創作出的視覺美感和觸覺效果是繪制型壁畫或其他材料所不能及的。并且,多種材料的綜合鑲嵌通過不同料器的并置而產生鮮明的對比效果,畫面質感的豐富性、層次的多樣性是繪制型壁畫等單一材料無法達到的。[2]
(二)創作時應遵循材料的自然規律
藝術家在創作時首先應該遵循材料的自然規律,再進行分析、研究、安排以及加工改造。鑲嵌材料自身的性格一部分來自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如大理石的天然紋理、陶瓷的光澤肌理、玻璃的半透光性,另一部分來自藝術創作者如何用自身對材料的理解與情感提升、塑造材料,將無生命的物體賦予性格與靈魂。充分了解各種材料自身的性格特征是鑲嵌壁畫創作的重要前提,藝術家在鑲嵌創作中應該一直保持與材料的密切互動,清楚每一種材料都是無可取代的,發揮與提升各種材料的藝術語言,并且能夠根據需要靈活地將不同材料相互結合、混合創作,拓展鑲嵌藝術創作的無限可能性。
二、掌握料片的排列與拼貼是鑲嵌壁畫創作的基礎
鑲嵌壁畫與繪制型壁畫或其他材料壁畫在制作工藝上也有較大的差異,油畫、水彩、水粉等都是用明暗過度來表現體積與空間,用筆觸來表達藝術風格。而鑲嵌壁畫是通過料片的深淺變化與組合排列方式來表現畫面的形體、空間、色彩與質感。
(一)形體的表現
表現形體的畫稿不能似是而非,整體要清晰完整、不容含糊,結構線和動向線明確,明暗過度的區域劃分一目了然。每一塊料片經過切割、磨制,都像一個堅實的筆觸,料片與料片的銜接、拼貼,需要比繪制更加肯定。組合這些硬質的料片,自然不會像用畫筆繪畫那樣順手。藝術創作者需要對畫面結構與造型有較好的理解能力,料片的排列與拼貼一定要考慮清楚具體的鑲嵌走向,依據形體的輪廓線和結構線,用料片靈活、巧妙地組合、拼砌,做到既明確又生動,既統一又有變化。[3]
(二)空間的表現
和普通繪畫不同,鑲嵌壁畫在寫實空間的表現上有一定的難度。繪畫中寥寥幾筆就能表達的體積感與空間感,鑲嵌壁畫創作卻需要付出幾倍的時間和精力。主體形態的體積感與背景的空間感,都是由一塊塊或規整或不規整的料片用由淺到深的變化與組合排列方式來表現的。藝術創作者在拼貼之前先要篩選好明暗過渡自然的料片,再根據畫面體積和空間的變化構思如何排列。鑲嵌制作時,需要分析、研究料片群的深淺變化以及料片之間的形狀吻合。特別要注意主體與背景之間的對比關系,明暗、疏密、大小相互襯托,發揮鑲嵌藝術語言的獨特性,處理好空間的關系。難以表達的體積與空間,還需要靈活地進行平面化處理。
(三)色彩的表現
鑲嵌壁畫的色彩是一種綜合了各種因素的視覺表達。每一塊料片的固有色以及料片相互銜接、組合產生的畫面整體色,還有在日光或燈光的照射下反射出五彩繽紛的光色感覺都決定著視覺停留時間的長短。藝術創作者在色塊的排列、拼貼時,先要按照畫稿的要求從主題色入手,在此基礎上調整陪襯色與點綴色,使之與主題色相互協調又能形成對比,充分考慮料片之間的分布、銜接表達色彩的明度、純度以及色域之間的關系。拼貼每一塊料片時都要考慮整個畫面的整體色調關系,需要有充分的預見性和觀察力。一塊料片就如同一筆色彩,考慮好周邊的變化,用不同顏色的料片相互組合完成色彩的調配。[4]
(四)質感的表現
鑲嵌材料本身的物理屬性就十分特別:不透光的、半透光的、細膩的、粗糙的、自然紋理的、燒制肌理的等等。除了充分利用材質的特性,鑲嵌壁畫中不同質感的表現還依賴于料片的形狀、大小、排列與拼貼方式,不同形狀、大小的料片會在視覺上呈現不同的感受。細膩柔軟的畫面質感不適合形狀不規整或有尖銳邊緣的料片組合排列,在布局時需要更加嚴謹,料片之間的縫隙不宜過大。大面積的、概括有力的料片適宜于表達畫面的堅實感,所以硬朗、粗獷的畫面質感可以考慮采用大塊的、不規則的料片大刀闊斧地烘托出畫面的氣勢。鑲嵌壁畫創作時也可以通過“點綴色”改變畫面的質感,比如點綴光澤感強的玉石或貴重金屬,使畫面的質感得到充分的拓展。
三、充分利用偶然性是鑲嵌壁畫創作的點睛之筆
鑲嵌壁畫從最初的畫稿到完成并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一次再創作的過程,取舍、加工的創作過程中,一些偶然的靈感會影響作品的最終效果。藝術創作者面對不同色塊的組合、不同形態料片的排列、材質的平滑與凹凸、鋒利與圓潤、料片之間的縫隙等等,這些都充滿了即時性。而這些即使性與偶然性也恰恰成為鑲嵌壁畫與眾不同的藝術語言。
(一)理解材料的偶然性
鑲嵌畫稿與最終效果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這很大程度上緣于鑲嵌材料的偶然性。藝術創作者不應該輕視或逃避這些偶然性,而是應該將創造的主動性發揮出來,積極、靈活地面對。遵循鑲嵌材料的自然規律,將材料中隨機的自然肌理轉化成為不可代替的藝術語言。材料偶然形成的裂紋、紋樣、混色等等效果,正是鑲嵌藝術區別于繪畫語言的重要特征。如列賓美術學院貝斯特洛夫團隊創作的鑲嵌壁畫作品中,可以看到由于鑲嵌材料的偶然性所產生的與原畫稿的差異。這種差異并不是鑲嵌藝術的敗筆,而是被深刻的理解、靈活的運用。在畫稿到材料的轉換中,將材料偶然性的質感與美感在畫面里充分展現出來,藝術語言的再創造讓作品產生繪制型壁畫所難以達到的表現力與感染力。
(二)把握組合的偶然性
鑲嵌藝術的視覺魅力既來自材質本身,也體現在料片的排列組合上。律動感的畫面是由大小、形狀不規則的料片布局、排列成運動的趨勢。鑲嵌制作時,面對料片的大小、高低、鋒利與圓滑時,都充滿著偶然性。把握好這些并不容易,要求藝術創作者能準確分析構圖的主旋律與節奏,面對材料時能及時選擇,面對布局能靈活把控,做到統一中有變化、和諧中有對比,需要具備深厚的藝術修養,以及不同尋常的感受力和行動力。西班牙藝術家安東尼.高迪的鑲嵌藝術充滿著律動的美感與生命力,很多作品是依據材料的特性和偶然的靈感即時創作的。各種隨機的材質將組合的偶然性發揮到了極致,或密集或稀疏,或凹凸或平滑,每一顆料片的排列方式都能傳達出創作者的藝術素養與審美趣味。
鑲嵌壁畫豐富多樣的材料特性,絢麗奪目的色彩特點,變化多端的排列方式,凹凸有致的肌理質感,生動自然的縫隙紋路這些與眾不同的藝術語言都展現出無盡的魅力。決定鑲嵌壁畫水平高低的關鍵在于藝術創作者,其藝術素養不夠,對鑲嵌材料不熟悉,對鑲嵌工藝的掌握不到位,則很難提升鑲嵌壁畫的藝術高度。高水平的鑲嵌壁畫應該既具備深刻的底蘊、內涵又兼有與之相匹配的外在藝術表現。藝術創作者應該充分尊重與利用材料自身的性格,不斷探索鑲嵌工藝的技巧,嘗試用不同的材料與工藝拓展鑲嵌壁畫的無限可能性。同時抓住鑲嵌藝術中偶然的契機,將創造的主動性盡可能地激發出來,一步步提升鑲嵌壁畫的表現力,推動鑲嵌壁畫在當代公共藝術創作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齊喆,高揚.從媒介轉換到展現物性之美——關于鑲嵌藝術的思考[J].美術學報,2018(02):122-127.
[2]丁曉.當代學院派鑲嵌藝術研究[J].藝術百家,2011,27(S2):233-235.
[3]姜春雨.淺析彩色玻璃鑲嵌藝術中的線[J].藝術科技,2016,29(05):254.
[4]艾茁.料之美 質之魅——論鑲嵌畫[J].大眾文藝,2014(20):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