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璟怡
摘 要: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擁有豐富多彩的歌舞文化,而在歷史演變的過程中,這些少數民族舞蹈不僅影響著宮廷樂舞,同時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弘揚起到關鍵作用,從宏觀層面上來講,也有利于各民族間的團結,并在中華舞蹈歷史中占據著不可分割的地位。本文著重對西南少數民族舞蹈特色展開深入研究,試評價其藝術性,幫助更多人群深入了解這種珍貴的藝術形式,弘揚中華文化精粹。
關鍵詞: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藝術
中圖分類號:J7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3-00-02
在我國少數民族的歷史演變中,創造出多彩多樣的民族舞蹈文化,這些少數民族舞蹈在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中都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尤其對于一些流傳至今的少數民族舞蹈,雖然在形式上可能出現某種變化,但是在舞蹈的立意和宗旨方面,仍然保持其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展現了少數民族的精神信仰和生活習俗。當然,這些舞蹈也是當地勞動人民從歷史演變過程中不斷積累而發的一種形式,具有獨特的本民族特征,可以說了解一個民族的原生態舞蹈,便可以更好地挖掘這一民族的精神向往,無論對于承前還是啟后,均有很大幫助。
一、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的發展歷程
在中國有56個民族,這56個民族出了漢族外,其他55個民族均為少數民族,可以說幾乎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原生態舞蹈,這些舞蹈充分表現了本民族的獨特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在研究少數民族舞蹈歷史的同時,也能發現對應民族的發展史。而在歷史發展的河流中,其實有少數民族舞蹈在很早之前便傳到內地,影響著宮廷舞蹈,同時對漢族文化也產生致遠的影響。尤其在少數民族同中原展開經濟或文化交流時,舞蹈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分支,這也使得少數民族舞蹈在很早之前便在中國傳播開來,并對經濟和文化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甚至在傳播過程中,有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民族舞蹈雖然在史書中鮮有記載,但是在各種文人志士的游記中同樣可以挖掘一二,它們也是構成中華文化大河中的一項強力直流[1]。從現存的少數民族舞蹈形態來看,其實仍然可以從基本步伐和舞蹈的風格當中發現傳統民族舞樂形式,而各種少數民族間均以自身獨特的文化延續方式將它們保存,但是如何進一步弘揚仍然是值得探索的一項問題。
二、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簡介
在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舞蹈大多基于農牧和農耕文化為主題,這些舞蹈在很大程度上均反映著民族進化的結果,甚至在西南地區的有部分少數民族的原生態舞蹈,反映著奴隸社會至封建社會再到社會主義社會階段演變的這一歷史過程,所以在保持民族特征的同時,也反映著歷史變遷[2]。除此之外,在西南地區自然景色極其壯觀,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也造就了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具有極其強烈的自然性。除了以上特征外,西南少數民族舞蹈還具有極其強烈的集體性,也正是這一特征,使得這一舞蹈形式十分規范,所以很少受到外界因素影響,表現出整體的舞蹈步伐形式具有極強的穩定性。從另一種角度來看,這種舞蹈形式也與西南民族極強的民族性有直接關聯,而且從當前的發展來看,雖然現在科技水平不斷發展,記錄的形式多種多樣,且更加趨于信息化,方便舞蹈傳播,但是在西南少數民族舞蹈的傳承方面,仍然選擇口傳身授。
三、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的特征
(一)與生活相融
無論事物如何變化,歷史其實總是向前發展,而且隨著社會不斷分化,再加上科技日新月異,原始的生活方式終究會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在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中,一些原始的文化氣息卻被毫無保留地保存下來,雖然這些舞蹈的形式和動作和最早的并非完全一致,但是他們在詮釋生活的本質方面未發生太大改變,仍然貼合生活進行創新。而新一代的舞蹈者們在繼承原生態舞蹈的同時,也融入了對當代社會的思考,使得原生態舞蹈得以延續。因此,無論原始時期還是當代社會,在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中一直保持著天人合一、貼合生活、尊重自然的中心思想,所以這些舞蹈內涵中包含著人對自然的敬畏;當然這也是一種人與自然的溝通方式,是對生活的感悟和書寫。但是從生活角度來分析,我們需要考慮到的是:在上古時期,生產活動是人類主要活動;而西南地區原生態舞蹈中,很多舞蹈動作均表現人在生產活動中的樣子,也就是說這些舞蹈的基礎均為體力勞動,通過這些舞蹈形式和動作更好的反應居民生活[3]。例如至今流傳甚廣的采茶舞,其動作婀娜多姿,但是大部分均為模仿人類采茶的動作,將這些動作以舞蹈語言進行美化,使之更具詩意,也有與和舞蹈相配合的采茶歌。另外還有海菜腔,這種藝術形式雖然不屬于舞蹈,但是在表演時必須與舞蹈進行搭配,二者才會發揮出最大效果;而搭配海菜腔樂曲的舞蹈正是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中的經典之作,起舞時唱三拍,再跳兩拍;跳兩拍的同時還需要用手擊打一拍,這種獨特的舞蹈方式堪稱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中的一絕。也有彝族象腳鼓舞,這種舞蹈表現出當地居民對于遠方游客的歡迎,寓意則是以舞蹈的形式為前來的客人送上衷心祝福,在起舞時需要與象腳鼓配合。從這些舞蹈中可以看出,在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中,更加強調與生活的結合,還有少數民族對生活的表達。
(二)釋放情感
在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中,除了強調生活氣息外,同時還強調舞蹈者的情感釋放。從歷史長河傳承以來,能表現人類情感釋放的藝術形式其實眾多,例如詩歌、音樂等,均是人類情感釋放的重要形式[4]。但是舞蹈相較于其他形式而言更為直接,這是因為舞蹈借助肢體表演,而在表演時強調天人合一。此外很多舞蹈的表達目的均有向神靈表達情感的傾向,同時也有向其他人群傳遞情感的意圖,因此在釋放情感過程中更加直接,且更加強烈。隨著當前時代不斷變化,向神明表達情感的舞蹈大多已成為一種形式,因此往往需要通過節日或固定場合方能展開表演[5]。但是另一種人與人之間釋放情感的舞蹈形式在當前得到很好發展,例如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中青年男女,互相表達情感的舞蹈最具代表性,這些舞步直接寄托著人的思想情感,充分釋放情感,是反映精神特征的具體表現。
(三)儀式感
由于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支部眾多,因此豐富的民族文化也是這一地區原生態舞蹈的重要形式,在欣賞很多舞蹈時均能發現,舞者對于各自民族文化的強烈崇拜之情。尤其在上古時期,西南地區的居民服飾通常較為樸素,除了遮羞和御寒外,服裝的另一項重要用途便為祭祀,當然也反映著當時人民的審美水平。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發生改變,在服飾上面也做了很多改動,例如更具層次感、更加精致,這表現出歷史進程的不斷推進。雖然當前在舞蹈服飾上相較于遠古時期不太純粹,但是在現代工藝和舞蹈藝術性方面卻有了很大提升;但總體而言,對于各自民族文化的崇敬感并未做出很大改變[6]。例如儀式舞便是原生態舞蹈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其發展歷史十分悠久,主題和表現形式自古以來未發生太多改變,對人的生產和生活均有一定影響。還有木鼓舞也是儀式舞的代表之作,發展由來是由佤族人在受到外族入侵時全民團結一致抵御,在抓到入侵者時一起接跳木鼓舞來舉行祭祀儀式。這種舞蹈不但帶有傳統的原始風貌,而且動作十分豐富,有著其獨有的莊嚴肅穆之感。
(四)注重圖騰情節
在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中保持著濃厚的少數民族文化內涵,這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對圖騰的崇拜,在具體的舞蹈形式中,將某種圖騰樣式直接轉換為肢體動作,因為圖騰的崇拜可以加強群體對舞者的認同[7]。例如牛頭圖騰表現人對農業的敬重,對力量的渴望,以及對牛的感激之情。牛頭舞也是圖騰崇拜中最典型的一種舞蹈形式,跳舞時一般由主持人手舉牛頭,也是領舞者;其他舞者其扮演牛群,從中也可以看出原生態舞蹈對圖騰的重視之情。
四、結束語
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是少數民族的代表,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據重要地位,這些舞蹈形式從古至今也反映出當地的生活習慣以及精神追求,是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寶,也在向世界展示著本民族的歷史進程,同樣也反映出極高的藝術追求,非常具有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川.從苗族反排木鼓舞和銅鼓舞的編創實踐看原生態民族民間舞對職業化民族民間舞創作的意義[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9(03):111-115.
[2]呂雪.新時代少數民族舞蹈的文化傳承體系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9,40(03):116-119.
[3]張驥.少數民族歌舞服裝設計研究——評《舞蹈服裝設計》[J].印染助劑,2019,36(04):后插3-后插4.
[4]曹海濱.從文化迷失到文化自信:少數民族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J].貴州民族研究,2019,40(02):82-86.
[5]盧其春,李開沛.論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的藝術特色及其傳承發展[J].貴州民族研究,2018,209(07):105-108.
[6]王歡.淺談廣西少數民族舞蹈教學實踐與改革——評《中國少數民族舞蹈》[J].中國教育學刊,2018,308(12):130.
[7]楊靜.傳統民間舞蹈的保護與傳承——評《中國漢族民間舞蹈的傳統文化內涵及舞臺運用價值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9(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