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星
【關鍵詞】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傳統疝修補術;腹股溝疝;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6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028-01
在臨床治療中疝氣屬于常見多發疾病,該病的常發部位為腹股溝區。腹股溝疝的早期臨床癥狀不顯著,所以不容易被發現,隨著病情的發展就會出現嵌頓癥狀。嵌頓可能會引發腹膜炎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所以要及時對腹股溝疝開展治療,目前主要采用手術方式開展治療,本次研究對兩種手術方式進行了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0例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原則開展分組,對照組患者年齡為30-58歲;男性有19例,女性11例;其中有21例患者為斜疝,剩余9例患者為直疝;研究組患者年齡為29-59歲;男性有20例,女性10例;其中有22例患者為斜疝,剩余8例患者為直疝;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疝修補術治療,具體手術方式為:麻醉方式選擇硬膜外麻醉,常規切開后逐層進入,確定疝囊后還納疝內容物,之后對疝囊進行高位結扎,之后對內環口周圍是進行網塞縫合,采用高分子生物補片放入腹股溝后壁之中,并且平鋪后固定位置。之后對切口進行消毒縫合,術畢。
研究組患者接受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治療,具體手術方式為:麻醉方式選擇全身麻醉,麻醉起效之后建立腹膜外手術間隙,切口位置于臍下,切口長度為2cm。之后將套管鏡頭置入腹膜外手術間隙,緩慢充氣,將氣腹壓力維持在12mmHg,并且將其推到恥骨聯合水平,將鏡頭置人臍孔內,確定疝囊位置之后采用套扎線結扎。結扎完畢之后采用高分子生物補片覆蓋恥骨肌孔,對補片進行固定。固定完畢將套管拔出,解除氣腹,之后對切口進行消毒縫合,術畢。
1.3評價指標
對兩組腹股溝疝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進行詳細記錄。
1.4統計學分析
將研究所得的最后數據使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在數據處理過程中,t值用以檢驗計量資料,卡方用以檢驗計數資料,組間差異經P值進行判定。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1手術相關指標
研究組30例腹股溝疝患者的相關臨床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2.2術后并發癥
研究組30例腹股溝疝患者在術后有2例患者出現了并發癥,發生率為6.67%顯著低于對照組30例腹股溝疝患者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16.67%,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在臨床上腹股溝疝十分常見,其發病機制主要為腹股溝疝,所以腹腔內組織會向外突出,對腹腔臟器造成不良影響,逐漸形成包塊。目前在腹股溝疝的臨床治療中主要采用手術方式,但是傳統手術容易出現術后并發癥,患者術后恢復較慢,所以臨床要積極尋找新的手術方式。
隨著臨床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微創手術逐漸應用于臨床。腹膜外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就是一種微創手術,該術式操作簡單便捷,并且創傷比較小,患者術后恢復快。腹腔鏡手術本身就具有顯著優勢,腹膜外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治療過程符合人體解剖結構,不用進入腹腔就能夠完成手術,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另外,采用高分子生物材料作為補片能夠有效適應身體情況,減輕術后疼痛以及復發率。而且是腹膜外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手術過程中建立氣腹,從而擴大手術視野,更方便開展手術操作。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30例腹股溝疝患者的相關臨床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研究組30例腹股溝疝患者在術后有2例患者出現了并發癥,發生率為6.67%顯著低于對照組30例腹股溝疝患者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16.67%,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根據研究結果可知,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治療效果理想。
綜上所述,在腹股溝疝的臨床治療中,與傳統疝修補術相比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效果更加理想,并且安全性更高,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