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俊霞
【關鍵詞】剖宮產;產后出血;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效果
【中圖分類號】R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054-01
產后出血是剖宮產產婦十分嚴重的產后并發癥,同時也是造成育齡期女性發生死亡的重要原因,造成剖宮產產后出血的相關病因較多,如產道裂傷、無張力子宮、胎盤殘留以及凝血異常等。由于失血量過多將對產婦生命安全產生嚴重的威脅,情況嚴重時可能由于止血失敗而需要實施子宮切除術,導致產婦終生喪失生育功能。傳統治療方法多運用填塞紗布法來實現壓迫止血的治療目的,然而總體來看止血效果并不滿意。為了進一步提升療效,以下將探究運用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在剖宮產產后出血產婦中的治療價值。
1.1臨床資料
抽取2018年8月~2020年2月本院74例剖宮產產后出血產婦,依據止血治療方案分組,即觀察組:37例,年齡23~39歲,均值為(28.6±0.3)歲;孕周37~41周,均值(39.2±0.4)周。對照組:37例,年齡22~41歲,均值為(29.2±0.2)歲;孕周37~41周,均值(39.5±0.2)周。2組臨床資料對比P>0.05。
1.2方法
對照組運用常規止血治療方法,即以紗布條對官腔進行填塞,確保各個出血點均緊貼和壓迫,并給予宮縮素行靜脈注射,觀察出血點并實施八字法縫合;同期觀察組則運用子宮背帶縫合術治療,子宮經由切口脫出腹腔,充分顯露于視野下,清除積血后應用1.0可吸收縫線,首先由產婦子宮右側約3.0cm處以及切口上端約2.0cm處的官腔內進行進針,并由子宮前壁出針,之后前壁的切口上緣超宮底一側保持垂直方向進行褥式縫合月3針,深至肌層,并未穿透患者粘膜,縫線在子宮漿肌層處進行固定。后壁宮底處朝產婦宮頸一側保持垂直進行縫合約3針,并和前壁進針點的對應位置處后壁作為進針點,由官腔內出針,之后再以1.0號可吸收縫線采用同樣方法對左側部位進行縫合。助手在進行加壓的基礎上,需要拉緊縫線并輕壓子宮,觀察子宮無出血現象后,則可將子宮再次回納至固有位置,最后對肌肉筋膜皮膚進行逐層縫合。
1.3評價標準
(1)評估并對比2組的止血治療效果,顯效:即子宮收縮恢復正常,血壓值正常,且陰道出血現象停止;有效:血壓值恢復平穩,陰道出血量<50ml/h;無效:出血現象未改善。(2)統計患者的子宮切除、失血性休克以及產褥感染等并發癥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涉及數據以SPSS19.0分析,數據標準差以(x±s)描述,組間數據t、X2檢驗,P<0.05即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療止血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97.30%,對照組83.78%,且P<0.05。

2.2并發癥率對比
觀察組產婦的并發癥率為2.70%,對照組為13.51%,且P<0.05。

剖宮產產后出血臨床發病率相對較高,該疾病對于產婦生命健康具有嚴重威脅,同時也是造成育齡期女性死亡的重要原因,還需選擇安全且有效的止血治療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以往對于剖宮產產后出血產婦進行治療主要采用傳統治療方法,如子宮按摩以及宮腔填塞法,然而子宮動脈存在著十分豐富的血供網絡,同時交通支數量較多,采用常規方法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且無法達到預期的止血效果。同時傳統治療方法應用時容易出現止血不及時以及止血程度不足等情況,從而誘發產婦失血性休克,將對其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在短期無法充分有效止血則需要考慮進行子宮切除術治療,然而該手術的運用也將對產婦生理功能形成終身性的影響,使產婦喪失再次生育能力,因此該治療方案存在著應用局限性。
綜上所述,對于剖宮產產后出血產婦采用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可取得滿意的止血治療效果,并可有效降低并發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