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冬冬
【關鍵詞】“治未病”;肝;胃食管反流病
【中圖分類號】R19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112-01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出現各種不適癥狀或者食管組織損害的疾病。GERD在西方國家十分常見,人群中7%~15%有胃食管反流癥狀。美國一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成年人GERD發病率為27%。我國的總體發病情況尚不清楚,有研究顯示西安地區成人GER主要癥狀、GERD、異常胃食管反流(AGER)和RE的發生率分別為16.98%、3.87%、3.49%和2.4%。浙江省的一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GERD初篩患病率為7.28%。GERD所耗費的直接醫療費用龐大,在美國每年為93億美元,在我國經濟負擔也不容小視。因此,如何更好地防治GERD已成為我國當今極為棘手的問題。中醫“治未病”思想對于疾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其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已成為較系統的理論體系,越來越受到重視,其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以及病后防復。GERD歸屬中醫“吐酸”、“吞酸”、“胃脘痛”等,其病變多從肝脾論治。“土得木而達”,“木賴土以培之”。本文基于“治未病”思想,從肝的角度人手,可論治論防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道,中醫將食道歸屬脾胃系統,而肝與脾胃關系密切。在經絡循行上,《靈樞·經脈》:“肝足厥陰之脈……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車,環唇內”,“膽足少陽之脈……下加頰車……出氣街”,“脾足太陰之脈……交出厥陰之前……屬脾,絡胃,上隔,夾咽,連舌本,散舌下”,“胃足陽明之脈……還出挾口環唇……其支者,循頰車……人氣街”。可見肝膽經與脾胃經有不少交叉,說明肝與脾胃相互聯系。在生理功能上,肝脾相互為用。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協調脾胃升降,促進脾胃對食物的消化和對精微物質的吸收和傳輸;脾主運化,脾氣健旺,運化正常,水谷精微充足,氣血生化有源,肝體得以儒養,而使肝氣沖和調達,有利于疏泄功能的發揮。在病理上,肝失疏泄,肝氣郁結,氣機上逆,而致脾失健運,出現燒心、嘈雜、反酸,以及納呆、胃痛、腹痛等病癥。因此,肝與GERD有著密切的聯系。
2.1未病先防
預防GERD的發生是最為理想方法。《內經》首次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精神心理因素在GERD的發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潘國宗等調查發現精神緊張、生氣都與癥狀性GERD的患病關系較大。緊張的社會心理因素與GERD癥狀發生存在相關性。中醫學認為精神緊張、生氣以及社會心理因素屬于情志方面的變化,受到肝的調節,即肝主疏泄。情緒急躁易怒,導致肝氣郁結,肝郁乘脾,橫逆犯胃,至肝胃不和,可出現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系列癥狀。另有研究顯示在GERD疾病人群中氣虛、陽虛、氣郁三種體質得分最高,說明氣郁體質與GERD最為有關。因此,通過疏導情志,調理氣郁體質有助于預防GERD的發生。
2.2既病防變
GERD若已發生,應積極防止其加重和傳變。清代葉天士提出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理論,GERD可根據此理論,早診斷,早治療,以防其變。
中醫辨證論治時常出現有關肝的證型。近年來很多醫家對GERD患者進行辨證分型,提示肝胃不和、肝胃郁熱等證。朱生樑等認為GERD的關鍵因素是氣機郁滯,肝失疏泄。對就診的120例GERD患者進行辨證分型,調查發現肝胃郁熱證(62例)、中虛氣逆證(31例)為多,而膽熱犯胃證(11例)、肝胃不和證(10例)、氣郁痰阻證(4例)、胃陰虧虛證(2例)證比較少。章光鑫等通過檢索中國期刊網,查閱自2002年至2013年間國內公開刊登有關GERD中醫辨證論治文獻證型的分布,結果以肝胃郁熱型、肝胃不和型最為多見,分別占39.35%、21.89%,以及肝郁氣滯2.57%,肝郁脾虛2.18%,總占65.99%。
GERD的燒心、泛酸等癥狀主要是多種原因引起的胃酸異常反流所致,說明“酸”在本病的發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醫認為,酸為肝所主,《內經》云“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與因“酸”而引起的癥狀有著密切的聯系。另有研究顯示GERD患者的焦慮、抑郁等精神心理異常可能主要通過腦-腸軸互動調節機制影響胃腸激素異常分泌,引起胃腸動力反應異常,以及增加食管的易感性,從而誘發燒心、反酸等癥狀。而任由精神心理因素始終影響胃腸正常功能,可使GERD長期持續,甚至進一步加重,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的發病率也會隨之增高。由此可知,早診斷早治療GERD尤為重要。
因此,采取疏肝解郁、清肝和胃、柔肝制酸等方法治療GERD可獲得較好效果。另外GERD患者的飲食往往較差,消化功能不佳,從肝治療可使氣機舒暢,有利于脾胃運化功能的恢復,從而防止脾胃失健運,否則容易出現腹脹、腹痛、腸嗚泄瀉等病癥。
若GERD已得到穩定或治愈,應防止其復發。GERD是慢性復發性疾病,在急性期治療后停藥半年,食管炎與癥狀的復發率分別為80%和90%。其常隨飲食失節、情志失常而反復發作,并以前文可知,故病愈或病情穩定之后,從肝論治,應囑病人注意病后調攝。情緒不佳時應調暢情志,屬于氣郁體質應積極調節體質,以使病者遠離致病因素,并可根據病情需要選用疏肝和胃的藥物,以防疾病復發。
總之,中醫“治未病”理論具有深刻的內涵,從肝防治GERD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因此采用“治未病”思想從肝防治胃食管反流病的可取得良好效果。但相關的研究還較少,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與研究。對于臨床醫生來說,應積極樹立正確的“治未病”思想,以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愈防復的整體觀念,做到早預防,早治療,以期預防疾病的發展與傳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