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煒
【關鍵詞】腹腔鏡;子宮肌瘤剝除術;術中護理配合;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187-01
在臨床上,子宮肌瘤屬于良性腫瘤,在女性生殖系統疾病中較為常見,在治療該病癥的過程中,目前常用方法即為子宮肌瘤剝除術。隨著腹腔鏡手術的飛速發展,其在此類手術中獲得了廣泛應用,而術中對患者做好相應護理配合,對于減少并發癥,提升手術效果尤為關鍵。本文即分析了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的術中護理配合措施,現闡述如下:
1.1資料
于2017年1月—2019年10月,選取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患者50例,回顧性分析其全部的臨床資料,患者年齡值為30-50(42.3±3.4)歲。其中漿膜下肌瘤25例、肌壁間肌瘤18例、多發性肌瘤7例。排除存在麻醉禁忌癥、腹腔鏡手術禁忌癥者。
1.2方法
1.2.2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治療,即指導患者采取頭低臀高仰臥位,麻醉方式為全麻,雙下肢外展60度,雙肩采用肩托固定,常規氣腹穿刺,留置導尿管,穿刺部位為腹部,行三點穿刺,第一穿刺孔位于臍下緣,第二、三穿刺孔選擇右側麥氏點以及左側對應的點,將管徑5mm、10mm的Trocar分別置人輔助內鏡檢查,對于肌壁間肌瘤以及無蒂漿膜下肌瘤,將子宮肌層在肌瘤正中采用單極電鉤橫行切開,并鈍性分離瘤體,采用雙擊電凝有蒂漿膜下肌瘤的蒂部,切開肌瘤,對創面采用雙極電凝止血,采用碎瘤肌將切下的肌瘤粉碎后取出,對腹腔內血塊采用生理鹽水沖洗,將二氧化碳釋放出來,并拔出Trocar,對各種手術器械及相關物品清點后,縫合切口。
1.2.2護理措施
所有患者均加強術中配合護理,具體為:(1)準備術中物品:首先將持針器、1-0可吸收華利康縫線、攝像鏡頭、電刀線、吸引器管、冷光源導線、旋切器、轉換器、穿刺針、舉宮器、肌瘤抓鉗、無損傷牽引鉗、電鉤、長彎剪、氣腹針各1個、2個10mmTrocar、1個5mmTrocar沖洗器、30°鏡子、多功能高頻電刀、二氧化碳氣體鋼瓶、攝像機、氣腹機、監視器、冷光源等各種物品、器械準備好。對各種儀器工作是否正常進行檢查,對二氧化碳鋼瓶進行檢查,確保其余氣足夠,以保障順利完成手術。(2)巡回護士配合:首先在實施手術前1d,巡回護士需對患者進行術前訪視,要做好自我介紹,并將手術主刀醫師、麻醉醫師、手術室環境等詳細介紹給患者,注意對其病情予以了解,查閱患者相關病歷資料,并將術前注意事項詳細告知患者,對患者有無顧慮加以了解,可提供適當的心理疏導,以消除其心理顧慮。其次做好相關安全檢查工作,即在手術實施前,巡回護士需與手術醫師、麻醉醫師等再次對患者相關信息予以核對,并做好麻醉前準備,以配合麻醉醫師對患者進行有效麻醉。三是術中需注意患者體位擺放和輸液等,為患者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輸液連接器采用三通接頭,以保障輸液順暢。在對患者成功麻醉后,注意協助患者合理擺放體位,并固定好氣管導管,以保障患者舒適度。四是準備好相關的腹腔鏡器械,在手術床的床尾放置腹腔鏡,注意再次檢查相關設備的性能,并對攝像頭采用專用擦鏡紙擦拭干凈,以保障清晰圖像。五是術中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注意術中對手術進展予以密切監測,對患者的血壓、脈搏、心率、血氧飽和度等予以嚴密監測,一旦發生任何異常情況,都需及時向主管醫師和麻醉醫師及時報告。最后完成手術后,與病房護士做好相關交接工作,告知家屬相關注意事項。
本組50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成功率100.0%,術中及術后無l例發生并發癥,并發癥率0.0%,患者手術進程未受到影響,且總滿意率為100.0%。
在臨床上,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的優勢在于痛苦輕、恢復快、創傷小、出血少等,但手術期間若護理不當,則極易引發一系列并發癥,從而對患者術后恢復造成不利影響。由于腹腔鏡設備結構復雜,器械材質特殊,精密度較高,所以使用期間一旦操作不當,則極易引發一系列問題。而通過在患者手術期間加強術中護理配合,則可極大的提升手術成功率,并能顯著減少或避免各種并發癥,從而促進其術后恢復。對于患者而言,術中護理配合要求巡回護士對患者做好術前訪視,術中熟練連接各種線路和管道,合理調節儀器參數,并配合麻醉醫師有效麻醉,術中對患者體位予以合理調整,則可極大的提升手術成功率。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實施期間加強術中護理配合的效果顯著,即可確保手術順利實施,且可避免各種并發癥,值得推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