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馬乃木·亞生菜麗古麗·艾孜買提
【關鍵詞】脊髓損傷;排尿障礙;針對性護理;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202-01
所謂脊髓損傷,主要指的是在相關外力作用之下人體脊椎受損致使脊髓壓迫發生斷裂,因而造成此類疾病發生。脊髓為人體植物、運動以及感覺神經系統的重要通路。在發生脊髓損傷之后,會造成相當嚴重的后果。導致脊髓損傷患者晚期死亡的原因為泌尿系統感染所引發的慢性腎功能衰竭以及尿毒癥。而泌尿系統感染則是導致患者括約肌以及膀胱神經失去支配以后功能失衡、無法正常排尿的重要原因。由此能夠看出,利用有效方式全面解決脊髓損傷之后膀胱功能障礙,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升病患生活品質有著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
結合實際情況,本文全面探究針對于脊髓損傷后排尿障礙者開展早期針對性護理的有效性,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4月-2019年4月來我院接受疾病治療的172例脊髓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在此其中女性患者共計18例、男性患者154例。年齡均值為47.62±3.65歲。從受傷位置來看:脊髓圓錐與馬尾損傷共計12例、腰脊髓受損共計96例、胸脊髓受損者共計22例、頸脊髓受損共計42例。受試者通過影像學檢查或者手術探查,證實存在脊髓受損現象,且所有患者合并程度不一的排尿功能障礙。
1.2方法
針對于脊髓損傷合并排尿功能障礙者,擬對其開展早期針對性護理,具體方法為:
1.2.1會陰護理
在本組內,所有受試者遵循醫囑留置導尿管導尿,定期夾閉。在早期相隔2h開放1次,此后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逐漸加長夾閉時間,直至每4h開放1次。在病患留置導尿管期間內,院內醫務人員每日都要對患者開展會陰護理,以避免發生泌尿系統感染、污染導尿管。在開展此項工作過程中,應當有效查看患者尿道口情況。倘若發生尿管旁滲尿等等不良情況,應遵循醫囑馬上開展處理工作。如有必要對患者更換新的導尿管。
1.2.2膀胱沖洗護理
針對于留置尿管的病患而言,應遵循醫囑對患者開展膀胱沖洗工作。具體沖洗液組成為:250mL濃度為0.9%的NS溶液+8萬U慶大霉素膀胱沖洗,1日進行1次。目的在于全面祛除患者膀胱內沉渣,避免尿管阻塞。利用此法降低患者發生泌尿感染的概率。另外也要定期更換新的尿管,同時有效記錄患者尿液顏色、具體量、性質情況。倘若發生異常,應當在第一時間上報醫生,并做好處理工作。
1.2.3間歇性導尿護理
相關文獻表明,如果留置導尿管時間過長,會加大患者發生泌尿系統感染的概率,進而引發膀胱容量降低。這種情況無益于患者膀胱功能順利恢復。
在本組內,所有受試者于受傷后一個月開展間歇性導尿。同時醫務人員利用有效方式全面訓練患者的排尿功能。結合受試者實際情況,開展間歇性導尿工作,具體方法為:
倘若病患殘余尿量>200mL,每天進行4次;若其殘余尿量在150-200mL之間,每天進行3次;若尿量在100-150mL之間,每天進行2次;若患者殘余尿量<80mL,每天進行1次;當殘余尿量<50mL時,停止導尿。在此期間內,院內醫務人員應當指導患者嚴格禁水每天飲水量。要將其控制在1500-2000mL之間。同時準確記錄病患的液體進出量。值得說明的是,患者在睡前應嚴禁飲水。護理人員在為受試者實施導尿以前,告知其自行排尿排空膀胱,全面提升臨床護理成效。
1.2.4胱康復功能練習
對患者開展膀胱康復功能練習有助于恢復其自行排尿能力。在本組內,對受試者實施了Crede擠壓法練習、縮肛練習、腹肌練習,具體方法為:
縮肛練習
告知受試者縮緊肛門以及會陰。佩戴指套,將食指插進肛門刺激以及確認肛門會陰收縮。收縮維持時間控制在10s,該項訓練以10次為1組,每天進行2組。
腹肌練習
告知受試者以仰臥姿態接受訓練。雙腿和攏,抬高雙腿,維持5s,以10次為1組,每天進行2組。
Crede擠壓法
利用手部對膀胱區加以按摩,時間為5分鐘。將手部握成拳頭,朝向肚臍下方3cm位置深度按壓。在此同時告知受試者加大腹壓以促進尿液順利排出體外。
在本組所有受試者住院期間內沒有發生腎功能減退以及腎積水現象。其中應用持續引流者共計116例、應用間歇性導尿法者共計38例。共計166例受試者在出院前可以自主排尿,占據總數的96.5%,4例受試者未能移除尿管,需要置管引流。2例受試者在住院期間內出現泌尿系統感染。
當人體脊髓發生損傷之后,會對下運動神經元加以抑制,進而引發低張力性膀胱。在這種情況下,患者會表現出尿失禁或尿潴留的現象。由此能夠看出,除卻對患者開展行之有效的治療外,也要對病患進行行之有效的護理干預,以全面推進其自身神經功能恢復、降低不良事件發生概率。
當前,導尿同時留置尿管引流法為多數脊髓受損合并尿潴留患者的主要排尿方式。在對患者開展臨床護理時,應用導尿法或者留置尿管解決尿潴留,能夠取得較為滿意的成效。相較于手法排尿而言,此法進行簡單。患者容易接受。但值得說明的是,隨著患者的導尿管留置時間加長,其出現尿路感染的概率倍增。加上長時間導尿或者更換導尿管,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人體泌尿系統密封性,加大細菌感染發生概率。針對于這種情況,院內醫務人員必須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同時鼓勵患者多飲水。利用此法全面改善因導尿而引發的菌尿狀態,盡可能減少留置管時間。
針對于接受間歇導尿的患者來講,實施行之有效的康復指導,加上康復訓練,同時考慮患者的實際情況,科學排尿有助于促進患者膀胱功能恢復。此法能夠創建可控性強的反射性膀胱,同時也加強了逼尿肌以及括約肌協同效用,在極大程度上縮減了殘余尿量,可培養患者獨立排尿的能力。
總而言之,針對于脊髓損傷后存在排尿障礙的患者而言,為其開展早期針對性護理,能夠取得滿意成效。此法有助于恢復患者自主排尿功能,降低尿路感染發生概率,縮減留置尿管時間,因此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