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芳華
我的講述,從一個特殊的季節開始吧!
1978年,那是一個春天。
今天在慶祝第21個記者節時,提起那個春天,是因為那個春天和臺下的前輩、同仁以及期刊人息息有關。因為在那一年的3月召開了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那是科學春天真正到來的季節,那也是觸發前輩著手創辦《科學之友》的原點。
1980年,乘著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風氣愈來愈濃的契機,《科學之友》這本科普刊物應運而生。聆聽一位位前輩講創辦歷史,翻看一年年的雜志,我們看到了科友人風雨兼程一步步向前的足跡,我們看到了《科學之友》由創辦之初的稚嫩純樸到今天走過40年后的成熟大氣。
最新科技發展動態是我們關注的,最新科技大事件是我們要深度報道的??萍汲晒?、科技創新企業是我們報道的目標;一線科技工作者、科技創新人物是我們采訪的對象;高新區是我們記者時常打卡的地方。曾關注3G時代、想象4G,到今天已迎來5G時代;10年前曾遙望過電動汽車時代;曾密切關注地球公民“勇氣號”的5年火星征程;“引力波”事件我們高度關注并邀請權威專家作了“專家與媒體面對面”答疑解惑;高鐵時代的到來我們報道的步伐也一直緊隨。
2014年,我們與山西省文化廳非遺促進會達成了共同保護非遺、傳承文明的戰略合作協議,將《科學之友》作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會刊。
40年歷程,我們內容版式不斷創新,傳播平臺日漸多樣化
2012年,我們進入了電子雜志移動客戶端閱讀時代;2014年,我們首次開設了兩個微信平臺:科學之友和傳承文明;2020年,我們開通了“玩活非遺”抖音平臺。
2008年年初,50年不遇的寒冰凍雨襲擊了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我社在災后用極短的時間編輯出版了《雨雪冰凍災后重建手冊》;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科學之友雜志社積極籌款籌物,并組織編輯人員對災情和災后重建工作進行及時報道和實時關注,并編輯出版了《震后心理干預及疾病預防手冊》。
2017年,我的同事吉彥杰積極報名投入到臨汾永和縣閣底村扶貧工作中。他在扶貧一線堅守了800多個日日夜夜,先后5次搬家,落實3個項目,組織20余次科技培訓,帶動培養了24個種植戶、36個養殖戶致富。
2020年伊始,新冠病毒發難,一場防疫戰由此打響。科友人拿起“科普武器”奮力阻擊,策劃防疫專題,制作防疫海報,運用新媒體適時推送,積極參與到這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疫”中。
2015年~2019年,我們連續5年組織舉辦了5屆“高??茖W營”征文活動;2017年~2020年,我們連續組織承辦了4屆創響山西“我是創客小達人”青少年創新大賽。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蔽覀兊陌丝犖橛校骸犊茖W之友》《今日農業》《種子科技》《能源與節能》《科技與創新》《山西農經》《基層醫學論壇》《天工》,我自豪我們的科普宣傳隊伍在不斷壯大。
我們有不離不棄支持我們的像余塔山、歐陽軍這樣的作者,我們有無怨無悔支持我們的像張六一這樣的讀者,正是他們的無私支持,使我們走過了風雨兼程的40年。
40載譜寫科普樂章,40載奏出科技強音。2020年,《科學之友》迎來她的不惑之年。一位位熱愛科普事業的前輩,一路艱辛一路歌,承前啟后,篤學創新。600多期雜志,一期期鋪陳開來,就是期刊人不忘初心風雨兼程走過的歷程;600多期雜志,一本本疊加壘起,就是科友人秉持科普情懷不斷攀登的見證。今后,我們要以全新的傳播形象、更豐富的媒介形態、更具特色的內容品質,在40載新起點上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