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創造美好生活,根本還得靠優質、充分的就業。前不久召開的貴州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就業優先,扎實辦好民生實事,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堅持就業優先”的決策導向,很好呼應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脫貧攻堅決勝之年的民生期盼。
穩住了就業,居民收入、消費提質、經濟增長才有更穩固根基。當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穩就業居“六穩”之首,中央強調要出臺更多鼓勵就業創業的措施,努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重點解決好高校畢業生、下崗職工、農民工、返鄉人員等重點人群的就業問題。對貴州而言,要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開拓穩定可持續的致富道路,提升治理能力和效能,就必須把穩就業方向盤。
促進更有品質、更加充分的就業,讓每個人都能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辛勤高效勞動創造價值、挖掘財富,才能很好地解決各種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從而實現更具包容性和更加公平公正的發展。好的就業形勢一定有好的制度保障,一定有與時俱進、優質高效的政策環境、營商環境和社會環境支撐,各級各部門還需要把就業領域一系列工作做穩做實。
建立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聯動機制,是各級各部門的重要職責。其中要務有三:強化制度建設與政策落實,為各類市場主體創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在行業準入、金融支持等方面依法依規一視同仁,讓企業做優做強,增強市場主體的就業承載能力;改善、優化營商環境的各項政策務必落實到位,通過良好的政務服務把“親”“清”政商關系建立起來,吸引更多企業和企業家投資興業,創造更多新的就業崗位;“雙創”是促進就業有效途徑,在現代農業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在大數據等科技創新領域、在文產康養餐飲等現代服務業發展中,都蘊藏著無限創新創業生機,只要有靈活的政策支持,就能得到充分挖掘。
打破有礙就業公平的制度隔閡,讓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更加通暢,也是各級各部門特別是就業服務職能部門的基本職責。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是促進勞動力跨區域、跨行業就業的重要保障,在戶籍、教育以及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領域的改革應繼續深化與堅決落實,切實降低市場主體運行的制度成本,盡快消除各種就業歧視。當前,戶籍制度的城鄉界線逐漸消除,城鄉居民就業渠道更加多樣化,構建多層次、高效率、更公平的就業服務體系勢在必行。
提升勞動者素質,提高就業質量,是老話題但常有新任務。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是第一動力,除了體制機制的改革進步,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是更為直接的動力之源。只有持續提升勞動者素質和技能水平,才能更好適應技術變革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時代之需。因此,教育和培訓作為促進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舉措,對其進行長遠投資是政府工作的必然選項,也是社會各界特別是國有企業、行業協會踐行社會責任的必要渠道,這是民生之急盼,更是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之急需。
以產業帶就業,以就業促產業。貴州十大千億級工業產業的大力推進,大旅游、大健康、智能物流等現代服務業迅猛增長,涌現大量創業就業機會。教育質量的進一步提升,特別是職業教育的極大普及和職業培訓的力度加大,為勞動力技能提升打下良好基礎,能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充裕的高質量人力資源。
堅持就業優先,方可確保小康社會有優質成色。在貴州,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各項戰略部署取得巨大成效,農村產業革命熱浪翻騰,有力促進了城鄉融合發展。以農業為基礎的工業制造業、物流運輸等現代服務業趁勢而起,農村三次產業深度融合,鄉村就業結構發生深層次變化,農民變身產業工人,廣袤農村也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之士回歸故土創業就業,他們立足三農、連接城鄉,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