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社內參部主任
我們是記者,我們寫新聞。策劃、采寫重大報道,尤其是獨家報道,特別體現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敏感和功力,這也是本人一直的職業追求和樂趣。
寫詩的功夫在詩外。策劃、采寫獨家的原創性報道,貴在練就一雙慧眼?;垩墼从谶h見卓識,源于日積月累的學習、研究,源于對黨和國家重大決策部署的精準理解,對各種前沿理論和知識的及時涉獵,對于社會現實和社情民意的深刻洞察。面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面對眾聲喧嘩的多元輿情,新聞工作者練就一雙慧眼,庶可隨時調整選題和采訪寫作重心,發現獨家報道、采寫好獨家報道。
2017年夏,我帶領一個調研小組采寫了《“有了全面從嚴治黨,我們才起死回生”》的獨家報道。公開報道引發廣泛關注,發稿當天累計瀏覽量突破百萬,后來被評為人民日報社年度精品獎并獲得中國新聞獎提名。
在32年職業生涯中,策劃、采寫稿件數千,也曾獲得中國新聞獎3次,獲得省部級好新聞獎一等獎和人民日報
社精品獎30多次,留下深刻印象的采訪不少,這次采訪尤為難忘。
2017年7月,我和同事郭牧龍、侯云晨同志組成調研小組,在吉林省四平市采訪東北振興問題。在一次座談會期間,一位受訪人感慨:“東北振興不振興,說到底是人的問題,如果人的思想不改變、政治生態不改變,給再多項目和資金也沒用。比如,四平市科研院,原來多好的一個單位,被一幫貪官蠹蟲禍害得不成樣子,幸虧抓了腐敗分子,才起死回生?!?/p>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在不斷追問下,我們了解到,四平科研院曾經是全市聞名、“很多人擠破頭想進去”的好單位,但由于前后兩任院長和一批干部的貪腐,這個單位被吞噬一空,企業瀕臨破產、職工四處上訪,成了四平市談虎色變的“火山口”。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大背景下,四平市對科研院強力肅貪反腐,企業才重新有了希望。
多年的新聞敏感,讓我馬上意識到:這是個極富新聞價值的選題,值得深度挖掘。做好了,既能反映全面從嚴治黨背景下一個基層單位的時代變遷,更能澄清“全面從嚴治黨是否影響經濟發展”的社會疑慮,具有深度解剖的標本意義。于是,我們決定專門解剖一下這個“麻雀”。
對新聞工作者來說,好眼力是觀察力、發現力,更是辨別力、判斷力。面對采訪中發現的新情況,隨時調整采訪報道方向和重點,不僅應該成為記者對自身的一貫要求,而且應該內化為一種本能。
在新聞實踐中,時常有人抱怨新聞事實不夠精彩,其實只是缺少發現精彩的能力。好新聞、好素材不會自己冒出來,需要記者以敏銳眼光去發現和挖掘。好記者都有“好腳板”,好新聞都是“跑出來”的。采寫獨家報道,既要有獨家選題,更要有獨家素材。只有把足跡寫在大地上、把腳印刻在泥土中,新聞報道才會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
我們在四平蹲點近一周,走訪、座談連軸轉。黨政干部、企業負責人、在崗職工、退休職工、普通群眾,能訪盡訪,采訪近50人。連續召開五六個座談會,白天時間不夠,就晚上接著開;一次談不完,就再談一次。為了獲得鮮活生動的故事和細節,我們的采訪不拘形式,有的在會上聊,有的跟著工人上班聊,有的一起喝茶聊,在我們的引導下,有的采訪對象從開始拘謹提防,到后來無話不談,說到動情處,甚至站起來拍桌子。
我們一邊聽,一邊看,一邊記,鮮活的素材、生動的細節,一個個被“挖”了出來,科研院二十幾年的大起大落日漸清晰浮現:
“時任市委書記、市長為了躲避我們單位的上訪群眾,上下班只能從一樓辦公室跳窗戶進出,午飯用吊籃將飯菜打上去。”
“企業領導搞貪腐,從沈陽采購的原料,運到大連親戚辦的工廠,換個包裝再運回四平,每噸價格就從12000元翻到了38000元。”
“職工沒有權力像領導那樣貪腐,就挖空心思偷盜公物。有的職工實在沒得偷了,竟把暖氣片鋸下來賣錢。更有甚者,還有職工盜賣氯氣罐,在廢品回收站切割時氯氣泄漏,導致了重傷2人、輕傷4人的重大公共安全事故?!?/p>
挖到了這些素材,新聞的獨家性就有了堅實基礎。
面對不同題材,如何選擇最恰當的報道形式來展示所要表達的內容,最能體現記者的閃轉騰挪之功,最能展現記者的獨創性。
從開始采寫到最后成文,歷時一月,六易其稿,反復推敲、打磨,一是力求用事實和數據說話,且確保準確無誤;二是力求原汁原味使用群眾“土話”,力求每個段落都有點睛之筆。
在對事實進行原汁原味的鮮活呈現中,我們采用了聽到最多、感覺最震撼的群眾語言作為主標題,突出了“有了全面從嚴治黨,我們才起死回生”的宏大主題。三個小標題同樣采用了干部群眾原話:“如果沒有全面從嚴治黨的大環境,科研院就徹底完了”“共產黨的干部,就不能怕見群眾”“全面從嚴治黨,真的一步都不能退、一點都不能松”,形成嚴密的邏輯自洽,使報道有了天然的感染力和沖擊力,這也是報道發表后屢被讀者稱道的地方:“一氣呵成”“很接地氣”“十分過癮”。
如,在談到干部貪腐帶來的影響時,初稿使用了總結性的敘述:“上梁不正下梁歪。領導層大肆貪腐,普通職工也跑冒滴漏,偷盜成風”,定稿改為職工的大白話:“看到領導的貪樣兒,自己每天下班如果不從單位也拿點兒啥,心里都感覺虧得慌。”
再如,寫到群眾對肅貪反腐的感受,初稿概括為:“肅貪反腐給所有人打了一針強心劑,并逐漸解開了沉積在職工心里多年的疙瘩”,最后修改為:“當年的上訪帶頭人于飛,曾兩次召集人到北京上訪?,F在,為了給科研院節省2000塊錢,58歲的他主動爬到車間房頂維修電路;王雨田,曾因經濟問題被紀委處分,如今面對科研院資金短缺的難題,主動貼錢幫忙渡過難關;劉偉亭,已屆60歲退休年齡,卻一頭扎進了生產車間搞技術革新,一干就是一整天;曾因對黨失望而提出退黨的常文,現在不但主動繳納黨費,還時時關心著企業的生產……”
事實勝于雄辯,細節顯現深度。全文力求用事實說話,力戒說教式表述,但“管黨不嚴則亂,從嚴治黨則興”的精神起乎始、達乎終,融入字里行間。最后,“從嚴治黨一刻也不要停,一步也不要退”的主題也穩穩樹立起來。
在不久后召開的黨的十九大上,“全面從嚴治黨”寫入黨章。一個基層單位在20余年由盛轉衰、由衰到亂、再由亂到治的生死起伏,成為中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時代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