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當今世界,全球產業鏈正加速重構。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應對結構變化帶來的風險與挑戰,是貴州在推動擴大開放、實現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必須要深度謀劃和布局的重要任務。
唯有創新,方能快速向前。前不久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提出,要以創新能力建設為核心,加強創新開放合作,打造區域創新高地。李克強總理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改革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暢通創新鏈,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科研環境。把握住創新發展戰略機遇、時代機遇、政策機遇,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
全球產業鏈重構大趨勢下,可能會出現許多新問題。但毋庸置疑的是,世界經濟格局再怎么變,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始終是應對變化的根本“武器”。而要想在產業鏈的關鍵環節不受制于人,只有加大和提升自主創新的力度與能力。
近年來,包括貴州鋼繩、貴州輪胎在內的一大批貴州制造正大規模走出去,參與全球經濟分工,一些產品實現從依賴進口到替代進口再到出口的華麗轉變,在產業科技創新上實現突破正是其轉變的核心邏輯。
但從總體上看,全省科技整體水平特別是重點行業的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同國內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縮小差距的關鍵在于,要加快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
推動“雙鏈融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是行之有效的思路和路徑。
要加強科技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是實現貴州價值鏈低端向高端邁進,加快推動增長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的必由之路。因為產業鏈的每個環節,都有可能成為創新的“燃點”,衍生出一條新的創新鏈,從而帶動整個產業鏈中各個環節共同創新。貴州要全面系統地梳理全省重點產業關鍵環節的“卡脖子”技術難題、產業鏈上下游關鍵核心產品的對外依存度,以及全省重大產業技術創新需求,以市場為導向,針對發展中的問題加快創新鏈部署,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難關,從源頭上將產業鏈的關鍵環節留在省內。
要提升科技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就是要把全省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生產力,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讓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驅動力。近年來,貴州積極推動科研創新發展,截至2019年12月,貴州有效專利70498件,同比增長11.1%。不容忽視的是,科研“只開花、不結果”的現象并不少,一邊是專利擁有量逐年增加,一邊是大量科技成果難以轉化。在重視科研創新的同時,要更加重視科技成果轉化轉移,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服務產業發展,催生新的產業鏈。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發展,離不開企業的自覺參與。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命根子,只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才能生產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當前,全省仍有部分企業思路上存在小富即安傾向,主動創新意識不足。應該看到,在今年疫情的考驗下,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更具有風險抵抗力和強勁生命力,在市場浪潮沖擊中更有韌性。因此,企業只有更加聚焦產品研發、技術創新等能力提升,才能逐漸擺脫處于產業鏈前端和價值鏈低端的尷尬境地,逐步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實現跨越發展。
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乃大勢所趨,貴州必須要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逐步掌握競爭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