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新媒體
詹天佑修建人字形京張鐵路的故事,寫進了小學(xué)教材。一百多年前沒有能力讓火車一口氣翻越高山,但當時的中國人有智慧,讓火車歇歇腳再爬坡。
2019年12月30日,中國鐵路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歷史,世界首列設(shè)計時速達350公里自動駕駛的“復(fù)興號”,在北京八達嶺的崇山峻嶺中飛速穿行。
在這條大新聞中,該如何做好報道呢?我們把視角放到了一個個普通人身上。懷來站是京張高鐵在河北的一個小站,站長叫武桂林。高鐵開通前夜,我陪著老武巡查車站到凌晨三點。臨睡前,他特意把一套干干凈凈的工裝,整齊地擺在床頭,好像要接受檢閱一樣。
天剛微微亮,幾乎一刻未眠的老武和同事們早早就來到了站臺上,老武站得筆直。8點29分,第一輛高鐵動車準時到達,停車、上客、關(guān)門、發(fā)車,一切都是那么流暢。兩分鐘后,目送著列車遠去,小車站的老站長低聲地說:“圓滿了,這下圓滿了……”
在舊時代,京張鐵路是渴望富強的中國人心中的一束光芒。如今,從時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張鐵路和京張高鐵在同一個起點和終點,完成了跨越百年的歷史對話。這一刻,我讀懂了老武口中的“圓滿”——從落后時代到引領(lǐng)時代,中國人奮斗了一個多世紀。
百年前行駛在京張鐵路上的機車大多數(shù)產(chǎn)自唐山修車廠,也就是今天中車唐車的前身。那時候只是組裝從國外運回來的部件,組裝的第一臺蒸汽機車名叫“中國火箭”,凝聚著第一代鐵路人的夢想與期盼。而今天,中國中車生產(chǎn)的新一代國產(chǎn)高速動車組“復(fù)興號”已成為一張耀眼的“中國名片”。
張雪松是中國中車首席技能操作專家、中車唐車高級技師。沒上過大學(xué)的他靠勤學(xué)苦練從一名普通的鉗工,成長為擁有109項技術(shù)創(chuàng)新成果的大國工匠。他說:“都說當工人出不了頭,可我覺得,把‘工’字變成‘干’字,就一定能出頭!”他和工友們親手打造的高速列車車體大部件出口德國,打破了高速動車組關(guān)鍵技術(shù)的國外壟斷。
采訪中還有一個故事特別有意思——“飛機吃火車”。2012年,土耳其薩姆松市通過全球招標采購輕軌車輛。中車唐車贏得了這份訂單,這是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有軌電車首次出口歐洲市場。可即將啟運時,一場強臺風來襲,承運貨輪無法開行。臺風屬于不可抗力,中方可以推遲交貨不用承擔責任。但是,中車唐車一諾千金:準時交付——用世界最大的貨運飛機“安-225”運火車!于是,中國機車以“飛機吃火車”的形式走出了國門,“中國創(chuàng)造”成為走向世界的“大國重器”!
今年“十一”期間,在“坐著高鐵看中國”大型采訪活動中,一往無前的“復(fù)興號”,讓我回憶起采訪鐵路題材三年來,中國高鐵創(chuàng)下的一個個“高光時刻”:2017年“復(fù)興號”誕生,中國成為高鐵運營時速最快的國家;2018年16輛長編組“復(fù)興號”下線投運,成為全球最長高鐵列車;2019年京張高鐵在世界上首次實現(xiàn)了智能動車組時速350公里自動駕駛;2020年我國自主研發(fā)的時速400公里跨國互聯(lián)互通高速動車組正式下線。
一百多年前,詹天佑在京張鐵路開通慶典上說:“此路造成,可以預(yù)言,將來的中國只能前進,不會倒退!”今天,他的預(yù)言早已成真。
同事眼中的他
高航是一名90后記者,出鏡、直播、攝像、采訪、后期、撰稿樣樣都通,是一名全能型年輕記者。工作中,我們一起搭檔最多,爬上過66米的高空、淌過齊腰的積水;徒步穿越野長城、蹲守記錄鄉(xiāng)村變遷;和鐵路工人一起摸著60度高溫的鋼軌巡熱、和地質(zhì)工程師一起丈量大山里的物產(chǎn)……每一次采訪他都“較真”于拍好每一個鏡頭、記錄下每一個真實的瞬間,在他眼里采訪任務(wù)再有難度,都能克服!從未叫苦、從不偷懶。高航就像一個“小太陽”,眼神里永遠充滿光芒,努力向上。
——路娟(長城新媒體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