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盛夏時節,高溫津貼的發放往往會牽動眾多職工的心。那么,什么情況下才能依法享受高溫津貼?勞務派遣工能否享受高溫津貼呢?
2018年10月,吳某入職某學校后勤集團,工作崗位為校園保潔。入職前,學校后勤集團告訴吳某,新《勞動合同法》實施后,學校對后勤集團用工情況進行了調整,大多數崗位開始實行勞務派遣,員工不再直接與學校簽約,但待遇上與原來并無太大變化。后勤集團讓吳某考慮清楚后,再決定是否和勞務派遣公司簽約。吳某想,雖然自己是和第三方公司簽約,但工作地點依然在學校,工資也不少,僅僅名分不同而已。再說,找份工作不容易,也不想挑三揀四,遂同意和勞動派遣公司簽約。2019年8月,吳某聽說后勤集團給內部員工發放了4個月的高溫津貼共計800元,但自己拿到手的工資并沒有任何變化。人事部答復吳某:學校發放的高溫津貼僅限于后勤集團正式員工,勞務派遣工的高溫津貼理應由勞務派遣公司發放。然而勞務派遣公司卻答復:學校后勤集團支付給勞務派遣公司的總費用里沒有高溫津貼,要想享受津貼,需要后勤集團同意增加費用后才能發放。遭到后勤集團和派遣公司兩邊推諉,吳某一時沒了主意,不知該找誰討要高溫津貼。那么,勞務派遣工能享受高溫津貼嗎?如果可以的話理應由用人單位(勞務派遣公司)還是用工單位(學校后勤集團)發放呢?
高溫津貼是針對高溫條件下從事經濟建設和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職工發放的特殊工資性補償。《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第十七條規定,勞動者從事高溫作業的,依法享受崗位津貼;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35℃以上高溫天氣從事室外露天作業,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應當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并納入工資總額。
也就是說,勞動者在35℃以上高溫天氣從事室外露天作業,或者用人單位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都應當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
現實生活中,有的單位發放高溫津貼不是與高溫下的勞動強度掛鉤,而是按照“身份”“編制”發放,使得高溫津貼成為一種身份標識,一些臨時工、勞務派遣工等所謂“編外人員”,因身份不“正式”,在高溫津貼發放中常遭遇差別對待。
依據《勞動合同法》第六十三條的規定,被派遣勞動者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因此,用工單位發放高溫津貼,應堅持同工同酬原則,勞務派遣工只要在勞動過程中完全接受用工單位管理,符合國家規定的高溫津貼發放條件,都應該同用工單位的其他勞動者一樣,依法享有領取高溫津貼的權利。
《勞動合同法》第六十二條規定,實際用工單位應當履行的義務包括“提供相應的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提供與工作崗位相關的福利待遇”。因此,勞務派遣工的高溫津貼,由實際用工單位支付比較合理。當然,如果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關于高溫津貼支付有約定的,從其約定。
本案中,接到吳某的求助后,市總工會第一時間介入協調,后勤集團請示學校后,同意向勞務派遣公司增加高溫津貼的相關費用,并承諾今后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則,對所有勞務派遣工一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