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瑜
“打今天起,你就要走家串戶開展工作了。”2018年6月,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毛甸子鎮黨委書記正式將村級正風肅紀監督員的聘書交到毛山子村村民王德君手中。至此,丹東市各村(社區)正風肅紀監督員全部配齊,黨風廉政建設的觸角真正延伸至村(社區)最基層。
這是丹東市紀委監委持續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打通監督“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舉措,從而開啟了基層監督全覆蓋的嶄新一頁。
“我們嚴格按照文件精神,對照推選正風肅紀監督員的10個條件,優中選優,推薦在群眾心目中有威望的人,這樣農民有一些事情才愿意跟他們說。”寬甸縣毛甸子鎮紀委書記吳國祥介紹,經鄉鎮(街道)紀委的提名考察,在廣泛征求村(社區)黨員干部、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正風肅紀監督員由鄉鎮(街道)黨委批準任命后正式產生。
“想監督就要下去走訪,不走訪監督什么?”王德君的話樸實又中肯。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在一次走訪中,王德君無意中聽村民說起黨員老孫家的女兒考上大學要擺酒席的事。王德君立即意識到,老孫作為黨員,如果帶頭操辦升學宴將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在弄清事情的原委后,王德君決定制止此事。然而老孫卻十分固執,王德君多次上門勸說,都沒能做通他的工作。
“那幾天我就反復琢磨,怎么才能打消他這個念頭,后來我想到了做做他女兒和妻子的思想工作。”王德君回憶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講解政策,老孫的女兒終于意識到可能出現的后果。經過女兒和妻子的不斷勸說,老孫最終放棄了操辦升學宴的念頭。
“我們聽說老孫家打算辦酒席的事被制止了,這太好了,要不這都是惡性循環,這家辦一下,那家辦一下,大家都得隨禮,這風氣太不好了。”在得知此事后,村民們豎起大拇指為王德君點贊。
“其實我也沒做什么,就是覺得老孫是黨員,他不該帶頭辦這種事,我們作為正風肅紀監督員,就是要消滅這種不正之風。”王德君認為這是他應該履行的職責。
翻開王德君的工作日記,上面清晰地記錄著像“7月16日,我走訪了困難戶宋美臣家……”這樣包含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工作對象、查看項目等內容的語句。王德君還將縣紀委監委專為每名正風肅紀監督員制作的惠民政策指南附在了日記本的后面。
王德君還是一名森林公安協管員,像他這樣的正風肅紀監督員,在寬甸縣還有196名,他們有的是離任的村干部、政府機關退休干部、老教師,也有兼職的護林員、水管員,他們與王德君一樣,在日常監督、宣傳教育、摸排掃黑除惡線索等工作中,積極地發揮著自己的作用。他們既是監督員,也是宣傳員、信息員、調解員、服務員、聯絡員、提醒員以及村“兩委”的反饋員。
“我們村去年在5組、6組建了兩座橋,但是橋頭的延伸不在工程設計中,橋建完了,但橋頭沒有修繕,群眾出行很不方便。”鳳城市方家村正風肅紀監督員孫吉貴聽到村民議論此事后,立即將情況反映到村里。村委會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同意投入1萬元對這兩座橋的延伸部分進行完善。
孫吉貴看著修好的路欣慰地說:“現在,看著村民出行很方便,我也感覺自己的工作挺有意義的。”
“現在配上了正風肅紀監督員,老百姓的事有人管了,這確實為俺們解決了很多問題。”鳳城市方家村村民對正風肅紀監督員表示滿意和贊許。
如今,正風肅紀監督員這支隊伍已然成為黨和百姓之間的“連心橋”,成為紀檢監察機關的“千里眼”和“順風耳”,發揮著“探頭”的監控作用,真正打通了監督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