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由幼兒園進入小學至少面臨四個問題:一是學習環境的改變,由于教育目標不同,學校的環境及其附屬設備也不盡相同;二是學習內容的擴大,兩者間課程內容不同及教材內容加深、變廣;三是學習方法的改變,幼兒園比較重視在游戲中學習,但小學多在教室內進行傳統式學習;四是家長、教師對幼兒期望及要求的改變。
幼小銜接應該依照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協助幼兒順利從一個教育階段過渡到另一個教育階段,也就是從幼兒園階段過渡到小學階段。幼小銜接是幼兒從幼兒園階段轉變到小學階段的銜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庭、學校、社區應通過教育環境的規劃與設計,配合幼兒成長發展的需求,使幼兒仍能感受到學習與期待的連貫感。
幼小銜接是指家庭、學校、社區針對幼兒園五歲到六歲幼兒,以協助其身心發展,提高幼兒學校生活適應性為目標,進行有意圖、有計劃的幼小銜接活動。幼兒園與小學在教育觀點上要達成共識,做好兩階段的生活及學習方面的銜接工作,使幼兒順利進入小學階段。
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已成為當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幼兒園應重視幼兒教育,不應為了與小學銜接而淪為小學先修班。
第一,建立幼小師資合流培育與證照合一制度。幼兒園教師與小學低年級教師合流培育,其證照涵蓋幼兒園與小學低年級,因此對該階段幼兒的身心發展與學習特質、教學內容與方法,他們都能彼此了解,甚至在銜接策略的協調溝通上,也能考量幼兒的差異需求,解決許多幼兒在幼小銜接適應上的問題。
第二,改革幼小課程目標、內容、教育方法等。提供持續性的經驗給幼兒園到小學一年級的幼兒;提供幼兒園幼兒與小學一年級幼兒互動的機會;讓家長參與整個課程活動;幼小教師相互溝通并參與各種計劃的擬定與實施;學校校長、主任積極參與并了解幼兒園及小學所實施的各種銜接活動。幼小課程目標、內容、教育方法等的改革為幼小銜接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幼小改革后目標的一致性,使幼兒園教育能成為幼兒在小學繼續學習和發展的基礎。還可加強幼小兒童之間、教師之間、家長之間的交流,實行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資格證書的通用制度等。
第三,開設幼小銜接推動班,讓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共同組織開展教育活動,讓5 歲幼兒和小學低年級學生一起進行以討論和合作為主要途徑的協同學習活動。
第四,把幼兒園和小學看作是追求相同教育目的的共同體,把幼小銜接的主要任務定位于促進兒童的可持續性發展,不只是在于幼兒園和小學的順利銜接。幼兒園和小學之間應建立平等的合作關系。
第五,成立幼兒園和小學聯合組織,即由幼兒園和小學各派代表組成定期溝通的委員會,共同討論和交流合作計劃具體的實施策略,平等協商并友好解決雙方合作中的困難。此外,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有意識地增加交流活動的頻率。
第六,減少學前和小學課程上的不連續之處。了解學前幼兒對迎接復雜學習的準備程度,向學前幼兒介紹將在學校經歷的新活動,讓幼兒在安全的地方觀察大孩子活動,鼓勵家長幫助幼兒識字和計算并提供合適的閱讀材料。
第七,讓幼兒逐漸熟悉班級或全校的團體活動。允許一年級幼兒到校或離校時間和其他年級不同,逐步帶領幼兒參加班外的大型活動,集會時把幼兒安排在能看見其他學生的地方。
第八,幫助幼兒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學校安排學前幼兒及家長參觀小學,教師事先熟悉每一位幼兒的姓名及經歷并安排好座位,于開學時熱情接待每一位幼兒,說話語氣親切并多贊美幼兒,在他人面前不讓幼兒難堪,在幼兒遇到不熟悉的場面以及人事物時要向幼兒介紹。
第一,規劃連貫性的課程與教學,以建立共同課程目標、連貫性的學習內容、一致性的教學方式;增加大班幼兒與小學一年級幼兒相互參訪互動的機會,讓學前幼兒了解小學的運作,也可讓小學一年級幼兒分享學習的經驗;培育幼小階段教育專業的教師,通過學前與小學低年級師資合流培育,增加幼兒教育與國民教育銜接性,消除幼小銜接階段的分歧;培養幼兒進入小學學習階段的基本能力,以減少因學習的基礎能力與生活自理能力上的不足而產生的學習與生活適應上的問題;幼小學習情境的延伸與應用,讓兩階段的學習情境能更接近且連續;各方面人員參與銜接輔導,除了教師,教育行政機關推動銜接政策的落實,鼓勵小學與社區幼兒園密切進行相關的銜接活動,并鼓勵家長參與親師合作,以提供更多的社區資源;整合“知情意行”的銜接策略,兼顧情境、課程與教學、對象,全面落實于教師課堂與教學行動之中。
第二,針對幼兒園舉辦幼小銜接相關研習活動。建議開展幼小銜接實務性研習,通過研習活動,增進幼兒園教師對幼小銜接的認知,并借此讓公私立幼兒園的教師交流彼此的幼小銜接經驗,以減少因就讀公立幼兒園或私立幼兒園對幼兒進入小學后的適應性的影響。
第三,舉辦幼小銜接座談會。有的參加幼小銜接座談會的家長的幼小銜接的策略較多,因此幼兒園可選擇適當時機,辦理相關座談會。畢竟,家長是教師教育上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