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體系中,最具特色和生命力的是創造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認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幼兒是國家未來的棟梁,教育是立國之根本,故創造教育應從幼兒抓起,教育本身不能創造什么,但它能啟發幼兒的創造力以使其從事創造性工作。本文將結合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理論以及教學經驗,就幼兒教育中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方法提出幾點建議。
在游戲中抓住契機培養幼兒創造力。第一,善于充當“局外人”。教師常常能在日常游戲活動中觀察到,幼兒在他們自由的活動空間內,在無拘無束的活動中本能地發揮出自己的想象力,這就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要解放兒童的空間和時間。為了增強幼兒的游戲興趣,我在戶外沙水區域投入了很多新材料,面對這些直管、軟管、多孔板等大大小小各種管道探究材料,幼兒都覺得很新奇,同時又是一頭霧水,紛紛問我這些管子有什么用、該怎么玩。我向幼兒一一介紹了這些材料的名字以及它們的作用,引導幼兒發揮想象,自主運用這些管道引水。
第二,善待幼兒的好奇心。好奇、好問是兒童的天性,對幼兒來說,身邊的世界是陌生、新鮮和神秘的,對于這份神秘,他們心中充滿了疑惑、充滿了好奇心,凡事喜歡尋根追底,想要動手試試,想要弄明白里面的道理,想要探索以取得答案。教師要理解幼兒的這種心理,善待他們的好奇心。
陶行知先生在《每事問》一詩中寫道:“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對于幼兒所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大小問題,教師應當不厭其煩、耐心地給予解答,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同時還要鼓勵他們不懂之處要多問、多想、積極開動腦筋,把自己的想法和心得說出來。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要解放兒童的嘴巴”,讓幼兒暢所欲言,給予他們充分的言論自由,才能充分發揮其創造力。
在實踐中培養幼兒操作能力,深化創造意識。實踐是創造教育的核心內容,陶行知先生指出:“手和腦一塊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之一——“解放兒童的頭腦和雙手”,就是要幼兒多看、多動手,手腦并用。幼兒的創造活動是在不斷地探索、嘗試中完成的。在幼兒教學中,幼兒創造力與創新意識的培養,需要教師立足于多個方面,多角度、多途徑創新教學方法。提倡幼兒多動手、多動腦、多實踐,繼而更好地挖掘創造力,讓幼兒的創新意識與創造力共同發展,對幼兒今后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幼兒年齡較小,每個幼兒對于事物的理解和生活環境都是不同的,因此幼兒對不同問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著明顯的差異。在幼兒教育教學中不斷激發幼兒主觀意識,繼而激發幼兒創新意識和創造力,使幼兒產生新的靈感是重點。
合作學習,尊重幼兒的想法,提高幼兒創造信心。幼兒教育教學中,通過幼兒的合作學習、交流意見、動手實踐等形式能夠幫助其理清思路、擴大視野。
想象力是創新意識的基礎前提,人在產生想象后才能進行創造。人的想象力是無限的,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影響因素。而想象力分為創造與再造想象,其中創造想象是在不依托任何事物、語言前提下,通過思維激發而產生新的形象。再造想象則是借助圖形、物品等進行思維擴散繼而生成未感知到的形象,包含創造性元素。因此,在幼兒教育中,教師可以先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繼而促使其創造。
開展科學活動培養幼兒創新意識與創造力。在科學活動中,教師應給予幼兒充分的意見交流和表達的機會。幼兒在科學活動進行語言交流、意見表達也是一種創新思維的過程。調查顯示:3 ~6 歲的幼兒正在學習與識字階段,其語言表達也是他們的思想活動過程。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科學教育培養幼兒完整地進行語言表達并發散思維的能力。在科學活動中,教師應多給予幼兒實踐操作的機會。在幼兒動手操作過程中,教師不可過多干預,應讓幼兒自由發揮,培養幼兒獨立思維。當幼兒實踐結束后教師可進行適當的評價并鼓勵幼兒,肯定幼兒的創造成果。
在大自然中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對幼兒來說,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教科書、最好的課堂。神奇美妙的大自然可以教給幼兒無窮無盡的知識,引領幼兒走向一片求知探索的新天地。教師應經常帶幼兒參加戶外活動,解放他們的眼睛,讓他們多看,多仔細觀察:到了春天,萬物慢慢地蘇醒了,柳樹發芽了,花朵綻放了;到了秋天,樹葉掉了,花兒謝了。讓幼兒了解一些自然的科學規律,這樣幼兒得到的知識是鮮活的,會進一步激發起他們濃厚的求知愿望。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思想反映了現代教育理論的發展趨勢。教師要學習和研究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思想,在教育實踐中努力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提高幼兒的創造能力,以適應時代發展對教育的要求。
總之,學前教育中幼兒創新意識與創造力的培養是重要的教育內容。在幼兒教育中注意激發幼兒創新意識、培養幼兒的創造力,為其今后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是當代幼兒教育中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