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全面了解幼兒的發展狀況,防止片面性,尤其是避免只重知識和技能、忽略情感,社會性和實際能力的傾向。在日常生活與教育教學過程中采取自然的方法進行評價。平時觀察所獲的具有典型意義的幼兒行為表現和所積累的各種作品等是評價的重要依據。承認和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避免用整齊劃一的標準評價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面前慎用橫向的比較”。這段話說明了正確評價幼兒的方式方法。
階段評價和過程評價相結合。階段評價是按照評價標準對幼兒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進行判斷,考察的是幼兒在某一時間或階段內發展的現實狀況。過程評價是對幼兒發展、變化狀態的分析與判斷,重在考察幼兒當前的發展較之過去的進步情況,以及今后的發展潛力和趨勢。在進行幼兒發展評價時,一定要使二者相互結合,做到揚長避短、優勢互補。
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應對幼兒的評價做適當的調整,不僅對幼兒的活動結果進行評價,還應使評價自然地伴隨著整個教育活動過程,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使之成為過程評價,通過評價給予幼兒支持和幫助。
批評評價和表揚評價相結合。隨著課程的改革實施,賞識教育和激勵性評價得到強化,但批評成分相對匱乏。在活動中,有的教師表揚過多,以致忽視了教學評價與幼兒全面發展的結合,促使評價丟失了針對性,影響對幼兒受挫力的培養。其實,負面評價對幼兒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味地運用表揚而不批評、不懲罰的教育是殘缺的。批評能促進幼兒認識自我,提高幼兒耐挫能力。我們有時會見到這種現象,某幼兒因得不到小紅花,回家哭鬧不止,或因為受到老師的批評而不去幼兒園。長此以往,幼兒會形成自私、任性、蠻橫等性格,對幼兒人格的形成是不利的。當幼兒出現不良行為時,教師運用批評能使幼兒的不良行為得到抑制,控制不良行為產生的后果,從而約束幼兒的言行,使其遵守一定的規則。
具體來說,首先,教師要在批評之前要查清事實,讓幼兒把自己心里的話說出來。幼兒好心辦壞事也是常有的事,這時候處理問題就不能單純地看結果,假如孩子的出發點是好的,就應該給予肯定,給幼兒繼續嘗試的信心。其次,要保護幼兒的自尊心。幼兒都有自尊,如果當著全班幼兒的面,沒有調查清楚原因就批評他,會使他很難面對其他幼兒,讓他的自尊心受傷。最后,要藝術地批評。俗話說,“忠言逆耳”,人們總是不肯聽到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幼兒也是如此。因此,批評藝術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決定批評的效果,正確的負面評價有助于幼兒發現、改正自身缺點,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
尊重個體差異,巧用縱向評價。
每個幼兒的身心發展雖然都遵循一般性的規律,但是又各不相同,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存在個別差異。如果教師無視幼兒的個性差異,單憑對認知結果的評價就給幼兒貼上標簽,進行優劣之分,顯然是很不科學的。
在教學活動中,有的教師沒有考慮到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以及每個幼兒都希望得到教師的承認和贊許的實際情況,采用統一的標準要求和評價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
而且在幼兒面前要慎用橫向比較。同一年齡班的幼兒的發展水平并不平衡,故教師要從不同幼兒的發展水平和最近發展區出發,為他們設計不同的目標,采用不同的評價手段和評價指標。對于不同層次的幼兒,評價的標準不同,但只要他們的目標完成了,在不同層次的操作過程中獲得了有效發展,教師都應該給予積極有效的獎勵,以激發幼兒的自信心。每個幼兒都是獨特的,也是出色的。教師要樂于對幼兒報以積極熱切的期望,采用多元化的標準,善于從多角度來評價、觀察幼兒,尋找和發現幼兒身上的閃光點,發現并發展幼兒的潛能。
授之以漁,逐步培養幼兒的評價能力。當幼兒出現錯誤行為時,教師要幫助幼兒尋找改正錯誤、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要讓幼兒知道下次發生同樣的問題應如何解決,而不只是讓幼兒知道不應該做什么。教師要有選擇地忽略那些對集體影響不大的個別行為,給幼兒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當兩個幼兒發生爭執的時候,教師不要立即介入,因為許多問題可以由幼兒自己解決,幼兒也需要更多的機會去鍛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機會越多,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就越強。對于發生較頻繁的、有典型意義的錯誤行為,教師可通過設計情景,組織幼兒討論的方式,使幼兒明白應該怎么做。教是為了不教,真正的道德是自律的道德,逐漸培養幼兒自我評價、自我控制的能力是教師處理幼兒錯誤行為以及沖突時必須體現的教育目標。
總之,掌握好正確的評價方法,可以有效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培養幼兒參與活動的勇氣,鍛煉幼兒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是幼兒發展的催化劑。評價有法,但無定法,只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不斷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評價才能屢評屢新、越評越精,幼兒才會在評價的舞臺上充分認識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實現全方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