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樂教學中,培養欣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內容,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獨特的音樂品味,發揮音樂塑造人、培養人的作用。
音樂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音樂欣賞能力是學生學習音樂的第一步,學會欣賞音樂才能感受到音樂的樂趣,懂得音樂藝術的特性,享受欣賞音樂的愉悅。小學音樂核心素養包括基礎音樂知識與實踐能力、音樂認知與審美能力以及對音樂的感悟能力,而這些都是從欣賞音樂開始的,培養音樂欣賞能力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通過教學語言激發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在小學階段,大部分學生都很喜歡音樂、美術等素質教育課程,但是音樂課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唱歌以及掌握一些基礎的音樂知識,一些教師相對忽略了對學生音樂欣賞能力和音樂情感能力的培養,時間一長,音樂課堂就很容易出現學生參與度和學習興趣下降、學習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谶@一點,音樂教師在課前要明確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過程,在上課時,教師要用語言等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集中注意力。
教學《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這首歌的知識技能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生動地演唱歌曲,情感與價值觀目標是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歌曲中歡快的氛圍,能夠感受外國兒歌的特點,提高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抓住低年級小學生喜歡玩具、玩偶的特點,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是不是都有自己喜歡的玩具呢?你們知道在你們不在家的時候,它們都是怎么度過時間的嗎?今天咱們學習一首新的兒歌,看看洋娃娃和小熊是怎么度過時間的?!边@種導入方式引發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因而在聽歌的時候學生都很認真、專注。
通過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體驗音樂是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但是結合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不難發現,單純地通過聆聽來體驗音樂是不夠的。因此在小學音樂課上,不僅要讓學生通過聽感受音樂,還可以通過看來欣賞音樂,對學生形成聽覺、視覺兩個層面的刺激,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中所表達的情感和態度,提高其音樂欣賞能力。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時,可以先為學生播放一遍歌曲,讓學生通過傾聽欣賞音樂。聽完一遍之后,教師再問學生:“聽過這段音樂之后有什么樣的想法和感受?”學生自由作答,有的學生會從音樂知識角度分析,說這首歌首尾相互呼應,層次清晰,朗朗上口。有的學生會從情感角度分析,說感受到了音樂中歡樂、輕松的氛圍。之后教師再播放音樂和影像,畫面中孩子們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快樂地劃著船,藍天白云、湖水、笑容相互交映。接著,教師再次詢問學生的感受,有的學生會說,除了歌曲本身的含義,還感受到了一種美好與希望,感受到自己也是他們中的一員,感覺到了喜悅和充實。將音樂和影像結合起來,能夠讓學生從音樂中體會更多的情感,引起學生共鳴,提高學生音樂欣賞能力。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先為學生播放影像,讓學生自由討論,之后再播放音樂,使學生先在頭腦中形成音樂印象,更加直觀地理解音樂形象,提高音樂欣賞能力。
通過實踐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音樂實踐能力是音樂教育重要的核心素養要求,也是音樂教學的難點和重點,音樂實踐是學生對音樂進行再加工的一個過程,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表現音樂,體現出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在音樂課上,在帶領學生通過聽、看的方式欣賞音樂后,還要讓學生通過表演、演唱等方式來實踐音樂,更好地理解音樂中所蘊藏的情感和精神。
在表現音樂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的演唱姿勢、呼吸方法、節奏、音準,讓學生掌握這些基本的音樂技能后,再讓學生結合歌曲情感再次演唱歌曲,達到聲情并茂的效果。比如在教學《三峽的孩子愛三峽》這一課的過程中,第一次練唱時,教師給學生伴奏,讓學生注意聲音、氣息、口型。結束后,教師對學生說:“剛才在欣賞音樂的時候,同學們就對這首歌曲的情感表達出了自己的想法,那咱們就再唱一遍,把這種情感帶入你的演唱中。”
通過樂器表演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在小學音樂課上,除了通過唱歌的形式讓學生感受音樂,還可以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樂器感受音樂。樂器的使用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也能夠讓學生體驗到音樂的多樣性和趣味性,體會到不同樂器表現同一個音樂作品時的差異,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例如,在一次音樂課上,某教師帶學生欣賞了捷克作曲家安東·利奧波德·德沃夏克的音樂節選作品《念故鄉》。課后,教師鼓勵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樂器表現這首音樂,可以單獨表演,也可以以小組形式進行表演,拍攝成視頻,下一節課一起欣賞不同樂器展示的音樂作品。這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展示自我的平臺,一些學習打擊類樂器的同學和學習管弦類樂器的同學組成了小組,共同表演這段音樂。在鑒賞課上,教師和學生發現使用中國傳統樂器演奏這首作品時別有風味,整堂課上充滿了歡聲笑語,效果良好。
綜上所述,培養小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是音樂核心素養的重要要求,音樂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通過多種途徑實現對學生欣賞能力的培養,發揮音樂的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