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忠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
一定程度上,一部科學發展史,就是人類在好奇心驅使下不斷向前探索的歷史。在前不久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頻頻提到“好奇心”,強調“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這是非常深刻的洞察。
近些年,在科普工作中,我常與青少年朋友交流。他們會提出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或許還不成熟,但我覺得很珍貴。在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了做科研的重要品質——好奇心。
好奇心代表著人的求知欲。沒有好奇心,我們就提不出問題;沒問題,我們就很難去深究,社會就很難進步。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只需要數學或實驗的一個技巧,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這才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回顧科學發展歷程,許多重大的原創理論或發現,都源于不經意間的好奇心。伽利略思考吊燈為什么左右搖晃,提出了單擺等時定律;據說魏格納看世界地圖時,萌生了大陸漂移說的想法……一定程度上,一部科學發展史,就是人類在好奇心驅使下不斷向前探索的歷史。
孩子們的好奇心往往很強烈,遺憾的是,長大以后,好奇心就會減弱。比如,刨根問底、打破砂鍋問到底等詞匯,多數時候是形容小孩,而不是成年人的。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變化?這值得我們深思。

張伯禮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有兩篇期刊論文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2月18日,國內第一篇新冠肺炎臨床論文出現在了《中醫雜志》上。我帶領的團隊收集了1月15日到2月8日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52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臨床資料,進行調查分析后,首度發表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療效:不但改善了癥狀、體征,控制了轉重率,血液生化指標也呈現相應變化。
作為國內中醫學科最有影響力的期刊《中醫雜志》《中國中藥雜志》《環球中醫藥雜志》《天津中醫藥》等刊物的主編,我始終相信,期刊是科技創新成果首發競爭的主戰場,是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方法、服務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體系;記載和傳播科學創造與發現是全世界科學共同體創辦科技期刊的重要目的,代表了全世界科學共同體的共同價值導向。
在我看來,中國科技期刊也是傳承中國科技領域創新發展成果的重要載體,是引領復興偉業大軍的沖鋒號角,是集結中華先進文化的宣傳陣地,是中國科技創新思想和學術話語的忠實代表。
中醫藥是我們的原創學科優勢,也是我們具有中國文化的學術特色,但科研成果、學術觀點在國外期刊發表卻非常困難。如何練好內功,辦好我們自己的雜志,是下一步中國學術期刊發展的重點。
我認為,首先需要培育中國核心科技期刊品牌;其次,要注重特色發展,特別是中國科技領先的方向和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領域;最后,既要注重國際合作交流,也要堅持對等原則。

周立偉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
疑問是思想的起點。一切有用的思想,都起于一個疑問;一切科學發明,實際上都起于思想上的疑惑。“學源于思,思起于疑。”善于提出問題和抓住問題是科學家最重要的素質。
在現實中,研究生們在做論文時提不出問題和研究的課題,大都是由導師“代勞”,指定一個論文題目,按照導師的思路去完成,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一般認為,導師提出的題目或方向是值得考慮和研究的,通常也是能出成果的,但對研究生的成長,并不是最好的。不少學有所成的研究生往往是自己提出研究課題,自己解決問題,他們的收獲將更大些。當然這樣做是有風險的。
在我看來,研究生之所以提不出問題,在于科研環境功利化的影響,書讀得少、知識面窄、思想不開闊、思考上受到局限、跳不出書本或前人的框框,總覺得書本上寫的傳統的見解、權威的結論,都是天經地義、不可置疑的。因此,束縛了研究生的思想,雖有疑問,卻不敢提出問題。
另外,我國的學術環境不鼓勵研究生“高談闊論,海闊天空”,輿論環境也常常壓制研究生“胡思亂想,百家爭鳴”,使研究生不敢把自己的idea(想法)說出來,怕大家笑話,說自己狂妄。因此,我認為,重要的是要創造敢于提出問題、不怕提錯問題的學術環境和氛圍。

陸林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
最近有一個報告預計,新冠病毒的大流行可能會在1年或2年內得到緩解,但是,對人類心理健康的影響將持續10年,甚至更久。
幾份調查報告的結果支持了這一結論:2020年2月疫情最嚴重時,一項全國范圍內的線上調查顯示,我國普通人群中抑郁、焦慮、失眠以及急性應激反應的發生率是30%左右。隨后,6月進行一項調查顯示,新冠肺炎感染者中,這些精神心理癥狀的發生率高達70%,即使是康復以后的感染者,仍然存在這些癥狀。
以SARS后的情況作為參考,調查顯示,SARS發生后3年,有一半的康復患者罹患抑郁癥和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一般而言,PTSD發作的高峰期為創傷后的2年。而未來3年左右,新冠肺炎感染者的心理健康情況需要得到高度關注。
2020年以來,我帶領的專家團隊3次奔赴武漢,最久的一次待了近2個月。我們從實地調查所獲得的案例中總結出歧視相關問題的特點。
例如,一位曾在醫院工作的感染者康復后,因為感受到來自周圍人的歧視,產生對社會的強烈失望。看到別人在自己面前洗手、家人朋友不再和他一塊吃飯,這些情況即使別人不是專門針對他,都會讓他感到很痛苦、很崩潰。對此,我認為,應當加強相關科學知識的宣傳教育,幫助人們客觀認識新冠肺炎疫情及危害,減少因恐懼而盲目排斥新冠肺炎康復患者、醫務工作者及相關人員,并降低對精神心理疾病的污名化,在遇到精神心理問題時積極尋求專業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