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賢光 陳心愷
本文以老撾南公1水電站為例,探索通過安全管理信息化平臺,推動工程施工不安全行為信息進行采集和安全風險控制反饋分析,并結合各環節的相關數據統計,改進現場安全管理措施,建立有效可靠的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簡稱"雙重預防機制")。
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落實推進,我國對外投資合作的規模不斷擴大。中資企業承建的境外水電站項目多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這些國家政治風險及社會風險較高,多無安全監管機構。當地道路交通、通訊、醫療衛生、安全設施落后,施工作業環境艱苦。當地員工安全意識薄弱且流動性大,安全培訓存在語言障礙,效果難以保證。這些不利因素嚴重制約著國際工程的生產安全,同時增加了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的難度。
2016 年10 月9 日,國務院安委辦下發《關于實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構建雙重預防機制的意見》(安委辦〔2016〕11 號),要求各地區、各單位全面開展安全風險辨識、科學評定安全風險等級、有效管控安全風險、實施安全風險公告警示、建立完善隱患排查治理體系,推進事故預防工作的科學化、信息化、標準化。各境外項目也開始按照國內相關要求,把雙重預防機制的建設作為遏制重特大事故、從根本上解決安全生產突出問題的重要手段。
目前,國內對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的各個方面都進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但在水電站建設領域的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研究較少,且大多針對國內的水電站建設。
老撾南公1 水電站是以發電為主的水電工程,工程等別為二等大(2)型。電站正常蓄水位320 m,死水位280 m。總庫容為6.51×108 m3,正常蓄水位相應庫容6.33×108 m3。水庫具有多年調節性能,裝機容量160 MW。電站位于老撾南部的阿速坡省的南公河上,為老撾、越南、柬埔寨3 個國家的交界區域。工程周邊環境復雜,工程風險因素與自然風險因素交織:其工程建設項目多,工作面分散,地下洞室線路長,開挖作業面多,上下工作面交叉作業風險大;施工標項目合同大小不一,外協隊伍種類多,水平參差不齊,施工管理難度大;工程施工期較長,且未能實現施工區封閉管理,有過境公路和地方交通穿越施工區,外來人員管理難度大;當地山林密布,有殘存的反政府武裝進入工地進行破壞的風險。
水電站建設的雙重預防機制建設,按照前期準備、安全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和持續改進的流程來建立。首先,前期準備工作主要由建設單位來明確管理目標、健全組織架構并制定相關制度;第二,安全風險分級管控由工程項目部負責,設計、監理、施工等參建單位配合完成施工項目的風險辨識、評價、分級和控制,具體控制措施由施工單位實施;第三,各參建方通過使用微信隱患排查平臺開展隱患排查治理,做到隨時發現隱患,隨時上報,按流程進行整改,并輔以大壩安全監測系統、地下洞室有毒有害氣體監測系統等信息化管理系統;第四,工程項目部組織考核分析工作,及時對風險管控和隱患治理成效進行評價完善,形成一套持續改進的、有效的閉環管理措施。
遵循雙重預防機制建設流程,將構建雙重預防機制體系分為風險分級管控工程和隱患排查治理工程兩大體系模塊。其中風險管控以分級落實管控措施為主,隱患排查治理則是對風險控制措施的有效補充。
老撾南公1 水電站項目部成立質安部并設置安全總監,制定風險辨識控制和隱患排查治理管理辦法,以及項目施工期間安全生產“零死亡”的管理目標。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每年需簽訂安全生產管理目標責任書。
開工前,設計單位編制項目施工安全評價,對施工期間可能遇到的自然災害和工程施工安全進行風險分析和評價。之后每年按照雙重預防機制要求,開展風險辨識和隱患巡查。
目前,老撾南公1 水電站工程處于建設的高峰期,項目部每年組織設計、施工、監理等參建單位,以及邀請老撾和我國專家對自然環境和施工活動進行安全風險辨識。主要采用安全檢查表法、員工座談法、現場觀察法、作業條件法等。
考慮境外施工環境區別于國內,安全檢查表采用專門編制,經兩國專家審核,其法律法規方面兼具中老兩國法律。現場檢查結束后,中老兩方專家和施工、設計、監理等參建單位進行共同討論,其中自然環境和社會風險方面以老撾專家意見為主。施工方面,由于中國相關法律要求比老撾當地法律嚴格,因此以中方專家意見為主,參考老撾專家意見,討論達成一致后形成項目的風險辨識表(見表1)。
老撾南公1 水電站工程每年還會邀請外部專家與設計、監理、施工等參建單位人員組成專家組,對項目進行全方位的安全檢查,采用風險評價指數矩陣法和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進行隱患風險評估。
通過對工程現場進行風險評估發現:現階段項目處于雨季施工,增加了環境風險,主要工作面應按設計要求及時支護,并加強巡查制度,必要時根據現場揭露地質條件調整開挖支護形式;雨季強降雨形成超標設計洪水,導致大壩、尾水隧洞等臨時施工圍堰失穩破壞工作面進水,交通洞、引水隧洞進水,進場路沒水等導致工期延誤、費用增加及可能引發其他事故;施工支護不及時,大量的開挖邊坡或邊坡較陡未及時實施有效的支護措施,雨季土體飽和、巖體裂隙充水為邊坡失穩的主要原因;地下洞室圍巖條件好,整體穩定性好,雖然目前沒有造成洞內塌方等大規模圍巖失穩問題,但局部坍塌、掉塊現象仍時有發生。
根據評估結果,將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較低風險,分別用紅、橙、黃、藍4 種顏色表示。
根據對老撾南公1 水電站的安全風險評價結果,針對現場施工的重大危險因素采取了多項防治措施包括:一是針對暴雨洪水,加強與上下游水電站聯絡,定制汛期天氣預報服務,設置水情測報站和氣象站;二是設立地質災害監測及預警系統,加強工程安全監測,及時反饋監測成果;三是對地下洞室、開挖邊坡、填筑邊坡等部位及時支護,疏浚截排水系統、監測設施按要求及時埋設,并保證監測設施的完好以及監測的及時等。老撾南公1 水電站部分安全風險控制措施見表2。

表1 老撾南公1水電站部分安全風險

表2 老撾南公1水電站部分安全風險控制措施
老撾南公1 水電站項目使用公司組織研發的、基于微信平臺的國際工程隱患排查管理系統,項目現場所有人均可在微信上使用該系統上報隱患,同時系統自動獲取當前的時間、GPS 等信息,自動提交到項目安全員處審核。項目安全員根據上報隱患的位置、圖片等信息對隱患進行審核,確定隱患的類型和性質后,將隱患整改方案上傳云端,云端服務器解析信息后傳送給施工人員,施工人員按照整改方案對隱患進行整改。整改完成后,施工人員必須將整改治理后的信息上傳,系統將信息推送至項目安全員。隨后,安全員對整改后的隱患進行評價,選擇是否閉合隱患,相應權限的業務人員可對隱患進行分析評價。
老撾南公1 水電站項目部使用隱患排查系統每年排查隱患數百條,其中文明施工、高處墜落、觸電和交通安全隱患數量高居首位,分別占比23.8%、19.9%、16.9% 和11.3%。通過系統生成相應的統計圖表(如圖1)。

圖1 隱患類型統計圖
老撾南公1 水電站項目部通過分析基礎數據圖表,挖掘隱患類別、部位以及發生時間的規律,深入了解各個施工區域的雙重預防機制的運行狀況,及時調整制度和管理要求。例如,對發生隱患數量較多的區域進行專項檢查整改;制定臨時用電安全管理制度,加強配電箱管理,降低觸電隱患的發生。
實踐中,國際工程的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存在諸多難點。首先,國際工程所在國家多無安全監管機構,當地員工受語言限制管理困難,且項目難以實施封閉管理。因此,雙重預防機制建設要充分考慮所在國的社會、人文和自然環境,加強與政府和社區的溝通協調,才能保證雙重預防機制的有效運行。
其次,境外水電站項目施工點多面廣,道路和通訊不便,使用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統可以實現隱患的快速上報以及整改施工人員的快速到場,加快隱患排查整改速度,實現快速反饋、閉環管理。并且可以對安全風險隱患的辨識性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進行針對性的監控管理,提升雙重預防機制運行的效果。
老撾南公1 水電站涵蓋了大部分國際工程遇到的問題,其建立雙重預防機制的經驗可以對于其他國際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起到借鑒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