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彥
本文以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為例,介紹了造船行業職業危害接害崗位作業人員個體防護解決方案,包括如何進行危害辨識、危害評估,如何選擇并正確使用個體防護用品等。
職業病在于預防,個人防護用品對于預防職業病、減少職業傷害有著重大意義。船舶制造過程中存在的各種職業病危害因素,會傷害勞動者的身體,損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勞動防護用品就是在勞動過程中,防御物理、化學、生物等有害因素傷害人體而穿戴和配備的各種物品的總稱(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簡稱PPE)。雖然個體防護是控制措施的最后一道防線,但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和無可替代的作用。
個體防護裝備(PPE)是保護勞動者免受傷害風險控制的最后一步。目前造船行業雖然針對不同接害崗位為作業人員配備了個體防護用品,但并未根據不同接害崗位的職業危害因素的檢測結果及危害程度,選擇最適用的、最佳的個體防護用品;且接害人員未能完全正確地使用和維護個人防護用品,使防護用品未能達到最佳的防護效果。因此,需設計接害崗位作業人員個體防護解決方案。

圖1 事故中未使用PPE造成傷害的概率
有統計數據顯示(見圖1),在事故中因未使用個人防護用品導致身體各部位受傷的概率均超過50%,最高可達99%,由此可見使用個人防護用品對于預防事故的重要性。這就需要用人單位根據企業自身生產工藝、作業條件、作業環境,設計本單位的個人防護用品(PPE)解決方案。
危害辨識就是確認危害的存在,并確定其特征的過程。即找出可能引發事故導致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統、生產過程或企業作業的特征。因此,危害辨識有兩個關鍵任務:識別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辨識可能發生的事故后果。船舶建造過程中產生的職業病危害見圖2。
職業病的危險程度評估,主要依靠對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和強度的監測結果的判定。測量和監測工作場所的職業危害因素濃度和強度水平,以及員工的暴露程度,并中和評估現場的風險程度,這是保護員工職業健康、選擇適合的個人防護用品的重要前提。
用人單位需根據生產工藝、主要生產設備、原輔料及產品、崗位定員,及工作制度、職業病危害因素辨識等情況,確定檢測點的布置,制定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檢測計劃。
根據專業檢測機構檢測并出具的職業危害因素檢測報告,統計、分析檢測結果,根據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和強度水平,進行危害評估,并選擇防護功能和效果適用的、安全的個人防護用品(PPE)。
以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船集團”)為例,根據對近年來的職業危害因素檢測結果,及現場作業人員在此作業環境中的暴露程度的分析,建議為員工配備符合以下條件的個人防護用品。
二氧化錳、粉塵:由于焊接工藝本身產生較多的二氧化錳及粉塵,且部分作業崗位較密集,導致部分檢測點二氧化錳、粉塵超標,建議作業人員佩戴KN95 類符合GB 2626-2019《呼吸防護 自吸過濾式防顆粒物呼吸器》標準的防護半面罩。

圖2 造船行業職業病危害辨識圖
苯系物:由于噴漆工藝本身產生較多的苯系物,且作業地點在室內,空氣流通慢,導致部分檢測點二甲苯超標,建議作業人員佩戴6001 型濾毒盒符合GB 2626-2019《呼吸防護 自吸過濾式防顆粒物呼吸器》標準的防護半面罩,按使用要求及時更換濾毒盒,并盡可能為作業地點設置排風設施或加強通風。
一氧化碳:由于焊接工藝本身產生一氧化碳,且廠房內空氣流通較慢,導致部分檢測點一氧化碳超標,建議設置排風設施或加強通風,保證空氣流通,減少作業人員接觸一氧化碳的濃度。
噪聲:由于氣割、打磨等工藝本身產生較大噪聲,部分作業崗位較密集,且廠房內較空曠,導致部分檢測點噪聲超標。建議噪聲8 小時等效聲級大于85 dB 小于90 dB的崗位作業人員佩戴SNR 值為17 ~25 的防噪聲耳塞;大于90 dB小于95 dB 的崗位作業人員佩戴SNR 值為25 ~34 的防噪聲耳塞;大于95 dB 的崗位作業人員佩戴SNR 值為34 ~40 的防噪聲耳塞;噪聲檢測結果大于80 dB 即為噪聲崗位,即使8 小時等效聲級不超標,作業崗位員工亦需要佩戴耳塞(普通耳塞即可)。
手傳振動:由于打磨設備本身產生較大的振動,且手傳振動限值較低,導致手傳振動檢查結果全部超標,建議為作業人員佩戴減震手套,盡量輪崗作業減少接觸時間。
由于造船行業的特殊性,現場作業工位不固定,高低作業穿插,極易造成物體飛濺、掉落情況,所以需為所有現場作業人員配備防護眼鏡、安全帽。還需為登高作業人員配備安全帶。
由于有的作業崗位同時接觸幾種不同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針對不同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同時選擇相應的防護用品,要使接害人員的個人防護用品配置齊全,防護全面。
用人單位應當為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作業人員配備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能達到應有的防護效果的個體防護用品;同時還應建立監督制約機制,做到個體防護用品的使用與監督相結合,真正發揮其最大效能。
用人單位要根據危害辨識、危害評估情況選擇個人防護用品(PPE),并制定PPE 配備標準。配備標準詳見表1。

表1 個體防護用品(PPE)配備標準
在生產過程中,有一部分作業人員會因為勞防用品穿戴不全或不正確而造成傷害,有的后果甚至很嚴重,但更多的作業人員因為勞防用品穿戴齊全而避免了職業病和職業危害的發生。因此,絕不可輕視勞防用品的作用,低估它的安全保護能力。要從思想上真正重視勞防用品的功效,在行動上杜絕不穿戴或不正確穿戴勞防用品的習慣性違章行為。
傳統的灌輸式的培訓方式,培訓效果不顯著。目前,大船集團采用集中授課和體驗式相結合的新式培訓模式,大大提高了培訓效果。
大船集團的安全體檢培訓中心設有“職業健康與勞防護具體驗區”,此區域有防護眼鏡演練、焊工塵肺防護演示、口罩測試演示、聽力保護體驗、重物落下危險體驗等專區,使接受培訓者利用“看、做”,直觀地體驗現場作業過程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危害,正確選用、佩戴個人防護用品(PPE)的防護效果;同時對學員進行個人防護用品正確使用、維護、保養的專題講解式授課,使學員在親歷模擬職業危害的過程中,理解并獲得知識。學習者親身介入實踐活動,通過認知、體檢和感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的知識、技能和意識更加記憶深刻。

圖3 造船行業接害人員PPE解決方案設計流程
通過培訓,并指導作業人員正確地使用和維護個人防護用品。使防護用品的使用者做到三會:會檢查防護用品的可靠性;會正確使用防護用品;會正確維護保養防護用品。保證在需要的時候,隨時都能在有效狀態下使用防護用品,使防護用品能夠起到理想的防護效果。
綜上所述,造船行業職業危害接害崗位作業人員個體防護(PPE)解決方案的設計流程如圖3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