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康 何家傳
(安徽省蕪湖市第一中學,安徽 蕪湖 241000)
人教版老教材按照《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要求編寫,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4年初審通過,編者以物理課標組核心成員為基礎,由高校教師、中學教師和編輯人員結合而成。
新教材按照《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要求編寫,經國家教材委員會2018年審查通過,集中反映了我國十余年來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成果,吸取了老教材的編寫經驗,凝聚了參與課改實驗的教育專家、學科專家、教材編寫專家、教研人員和一線教師等的集體智慧。
老教材本節內容的標題是“實驗:研究平拋運動”,新教材本節內容的標題是“實驗:探究平拋運動的特點”。最明顯的是所用動詞的變化,“研究”改成了“探究”。百度百科中顯示兩個詞的意思分別為:研究是主動尋求根本性原因與更高可靠性依據,從而為提高事業或功利的可靠性和穩健性而做的工作;探究是探索研究,指的是學生在學習情境中通過觀察、閱讀,發現問題,搜集數據,形成解釋,獲得答案,并進行交流、檢驗、探究性學習。顯然“探究”更能反映物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
另一處變化是“平拋運動”改成了“平拋運動的特點”,探究的內容范圍更小、更具體,也更名副其實。
老教材節序安排為:“拋體運動的規律”“實驗:研究平拋運動”,新教材節序安排為:“實驗:探究平拋運動的特點”,“拋體運動的規律”。前者關于實驗的安排更側重于在“拋體運動的規律”理論分析后的驗證,后者則是在“拋體運動的規律”理論分析前的探究。這一變化體現了設計者的編寫思路:由“先學后研”向“先探后學”轉變,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老教材開門見山指出:“在這個實驗中,我們首先設法描繪某物體做平拋運動的軌跡,然后通過這個軌跡研究平拋運動的特點”。這種安排削減了學生的探究空間,也是源于前一節已經學習了拋體運動的規律而采取的一種“高效”式的設計。
新教材為了使學生明確探究方向,也采取了一種“高效”式的設計,開篇就給出了拋體運動和平拋運動的概念,然后單刀直入:“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物體做平拋運動的特點”。接著,教材并沒有給出具體建議或安排,而是通過問題啟發,引發學生思考:“在實驗開始前,請你思考:平拋運動與我們之前研究的直線運動的顯著區別是什么?如何用實驗來研究平拋運動的特點?”這種設計給學生提供了科學思維能力和創造力生長的機會。
老教材編排了兩個小標題:“判斷平拋運動的軌跡是不是拋物線”“計算平拋物體的初速度”,給出了3種參考案例:(1) 用斜槽水平拋出物體,運用鉛筆描點;(2) 恒壓噴出穩定水柱;(3) 用頻閃照相研究平拋運動。泛泛解決了獲取平拋運動軌跡的問題。
新教材編排了三個小標題:實驗思路、進行實驗、數據分析,在“參考案例”中給出了2個步驟:探究平拋運動豎直分運動的特點、探究平拋運動水平方向分運動的特點,詳細給出了探究的思路。
老教材的兩個小標題更像是習題訓練,即一個證明題、一個求解題,帶有應試教育的色彩。
新教材明確提出:平拋運動的特點就是物體的速度和位移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在“實驗思路”中滲透科學思維方法,指出:我們可以按照把復雜的曲線運動分解為兩個相對簡單的直線運動的思路,分別研究物體在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運動特點。相對老教材,由于新教材在第2節已經明確了合運動與分運動、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概念和方法,不再像老教材那般“遮遮掩掩,欲說還休”,而是明確指出:大家可能會想到,平拋運動可以看作是在豎直方向的分運動和水平方向的分運動的合運動。如果這兩個分運動研究清楚了,平拋運動的規律自然也就清楚了。在“實驗思路”中主要表達了“運動分解”的思想。
位置是運動學中基本的概念,機械運動描述的就是物體位置的變化。它比軌跡更為直接,新教材在“進行實驗”中提出:為了研究平拋運動的特點,我們應該想辦法把運動物體的位置隨時間變化的信息記錄下來。并就此給出了“頻閃照相”的建議,同時鼓勵學生也可以用別的方法記錄。這比老教材要求學生直接記錄平拋軌跡更自然合理,在“進行實驗”中主要提出了“記錄位置”的首要任務。

圖1
新教材在用頻閃照相法準確記錄位置的基礎上(圖1),在“數據分析”中指出:根據所記錄的數據,以及相鄰小球時間間隔相等的特點,分析小球在水平方向分運動的特點。然后再按照這個辦法,分析小球在豎直方向分運動的特點。凸顯了“相鄰小球時間間隔相等”這一先決條件,給后續分析帶來了很大便利。但具體怎么分析兩個方向上的分運動,教材只字未提,再次給學生留下了科學思維提升和學以致用的廣闊空間和成長機會。
雖然老教材中也曾提到用頻閃照相法記錄位置、得到軌跡的方法,但并沒有將其作為重點推出,實驗手段比較傳統。新教材通過“拓展學習”欄目,介紹了“用傳感器和計算機描繪物體做平拋運動的軌跡”(圖2),讓師生們大開眼界,教材中介紹的傳感器是超聲—紅外定位傳感器,體現了教學現代化的要求。

圖2
當一個較為復雜的物理過程在某一方面的特征與一個簡單的物理過程特征相同時,我們可以通過研究簡單物理過程了解復雜的物理過程。新教材在“參考案例”中,研究平拋運動豎直方向的分運動特點是通過對比實驗進行的,用到了平拋豎落儀(圖3),使一個小球做平拋運動的同時,另一個小球從同一位置做自由落體運動。而對水平方向的分運動則是采用傳統的方案,采用的是小球從斜槽水平拋出,上下調節擋板,使小球擠壓復寫紙,在白紙上留下印跡(圖4)。采用的探究順序換為先探究豎直分運動,為確定“相等時間間隔”打下基礎;再探究水平分運動,在選好的“相等時間間隔”基礎上,研究其水平位移的大小關系。

圖3

圖4
老教材課后習題的名稱是“問題與練習”,新教材課后習題的名稱是“練習與應用”,從名稱上來看,新教材課后習題的目標更側重于應用,強調物理與生活和生產的聯系,加強了拓展性、延伸性、實用性和趣味性。
老教材課后習題為兩題,新教材課后習題為四題。另外,新教材在章末增加了“復習與提高”,設置A、B兩組練習題。這些都反映新教材加強了課后訓練,以期達到更好的鞏固效果。

圖5
新、老教材本節課后習題的第1、2題相同,第1題中已知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上的運動規律與自由落體運動相同,在此前提下探究水平分運動的特點(圖5)。第2題在第1題的基礎上省去了水平木板,借助豎直墻壁完成實驗。只是在問題的提出上新舊教材有所不同,老教材表述為:“如果采用這種方案,應該怎樣處理數據”?新教材表述為:
“如果采用這種方案,應該收集哪些數據并如何處理這些數據?”
這一變化體現出新教材的啟發更到位,臺階設置得更小、更密,表明收集數據是處理數據的前提,在一定程度上“收集哪些數據”這個問題似乎更有價值,更接近“探究”的內核。
新教材增添了第3題,已知桌面高度大約為0.8m,通過數碼攝像(每秒25幀),問大約可以得到幾幀小球正在空中運動的照片?該小題的設置有兩個突出意義:一是“練習與應用”之“應用”的體現,二是繼續強化先進實驗工具的使用,與前面內容形成呼應。
綜上所述,不論在實驗思路、工具和方法的選擇還是課后習題的設置上,新教材都始終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滲透,在各個環節盡力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值得一線教師深入學習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