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高平,馮在玉,任婉璐,甘 煒
(江西省水務水科學檢測研發有限公司,江西省飲用水安全重點實驗室,江西景德鎮 333000)


(1)

(2)

(3)

(4)

(5)
(1)梅宇牌六聯攪拌裝置1臺,磁力攪拌裝置(可控溫)1臺,便攜式余氯檢測儀1臺(哈希PC-II-58700-00),便攜式水質多參數檢測儀1臺(哈希DR1900),可見分光光度計1臺(北京普析T6新世紀)。
(2)氨氮標準溶液(1 000 mg/L):稱取烘至恒重的氯化銨3.819 g,用純水溶解后定容至1 000 mL容量瓶。
(3)氫氧化鈉溶液(1 mol/L):稱取分析純氫氧化鈉4 g,用純水定容于100 mL容量瓶,用純水溶解后定容至1 000 mL容量瓶。
(4)氯標準溶液(1 000 mg/L):取市售次氯酸鈉溶液1 mL,用純水稀釋定容至100 mL,再取此溶液1 mL用純水稀釋定容至100 mL,再取此溶液10 mL用純水稀釋定容至100 mL,再用便攜式余氯檢測儀重復測定,取平均值濃度為0.24 mg/L,得出市售次氯酸鈉溶液濃度為24 g/L。取市售次氯酸鈉溶液4.17 mL用純水定容至100 mL。
1.2.1 方案1
為了探究同一pH、溫度、氨氮濃度,不同加氯量條件下,氨氮、游離余氯、總氯的濃度隨時間推移的變化情況特設計以下方案。
準備序號分別為1~12(由于是六聯攪拌裝置,故試驗實際分2批進行)的攪拌燒杯,各加入1 000 mL純水、0.75 mL氨氮標準溶液,依次加入氯標準溶液0、0.5、1、2、3、4、5、6、7、8、9、10 mL,在45 r/min攪拌下,分別于0.5、1、2、3 h后檢測余氯、總氯;于0.5、2 h后檢測氨氮。
1.2.2 方案2
由方案1的試驗可知,pH值=6.23、水溫=12.7 ℃時,折點的氯與氨氮合適比例為8∶1,反應時間約為3 h??紤]到實際各供水單位原水pH及發生氨氮偏高時的水溫不一樣,分別設計以下試驗。
(1)準備序號分別為1~6的攪拌燒杯,各加入1 000 mL純水,使用硫酸及氫氧化鈉分別調整pH值至6.0、6.5、7.0、7.5、8.0、8.5,再分別加入0.75 mL氨氮標準溶液、6 mL氯標準溶液,在45 r/min攪拌下,分別于3 h后檢測余氯、總氯。
(2)準備序號分別為1~3的燒杯,各加入1 000 mL純水,分3次置于恒溫磁力攪拌器上,分別設置溫度為15、20、25 ℃,每個燒杯中加入0.75 mL氨氮標準溶液、6 mL氯標準溶液,分別于0.5、1、1.5、2、3 h后檢測余氯、總氯。
1.2.3 方案3
為驗證方案1試驗的結論,特設計以下方案:準備序號分別為1~6的攪拌燒杯,各加入6種實際樣品各 1 000 mL,分別測定水溫、pH、氨氮、耗氧量,按氨氮濃度的8倍加入一定的氯標準溶液,在45 r/min攪拌下,3 h測定總氯和游離余氯。
研究表明,氨氮與氯反應的前段發生的是式(1)、式(2)代表的反應,此時隨著加氯量的增加,化合氯成比例增加,水中氨氮逐漸減少[7]。如圖1所示,在pH值=6.23、水溫=12.7 ℃、氨氮初始濃度為0.75 mg/L的條件下,加入不同濃度的氯標準溶液,2 h與0.5 h測得的氨氮剩余濃度相差無幾,說明此時氨氮與氯在0.5 h內就已經完成了式(1)、式(2)代表的反應。

圖1 0.5、1、2、3 h后氨氮濃度Fig.1 Ammonia Nitrogen Concentration after 0.5,1,2 h and 3 h

圖2 同一氨氮濃度條件下,游離余氯與總氯隨時間推移的變化情況Fig.2 Variation of Free Residual Chlorine and Total Chlorine with Time under the Same Ammonia Nitrogen Concentration
圖2為不同加氯量條件下,游離余氯與總氯隨時間推移的變化情況。由圖2可知,3 h測定的游離余氯與總氯,或游離余氯濃度特別低,或游離余氯接近于總氯,此時式(3)~式(5)代表的反應缺少反應物,基本達到了反應終點。此時,總氯曲線在加氯量為6 mg/L的位置呈現一個典型的折點,游離余氯折點不明顯。2016年,費明明等[8]在“折點加氯對微污染原水中氨氮去除效果的研究”一文中也反映了這一情況。
在水溫=10.8 ℃、氨氮初始濃度為0.75 mg/L、氯初始濃度為6 mg/L、不同pH條件下,3 h后游離余氯與總氯檢測結果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隨著pH的升高,氯與氨氮的反應速度逐漸下降。推測可能是OH-與HOCl反應,導致式(3)~式(5)反應速度減慢。

圖3 不同pH條件下,3 h后游離余氯與總氯Fig.3 Free Residual Chlorine and Total Chlorine after 3 h under Different pH Values
如圖4所示,不同溫度對氯與氨氮的反應速度有極大的影響,達到了方案1試驗中3 h的反應結果:15 ℃時,需2 h;20 ℃時,需1.5 h;25 ℃時,需1~1.5 h。25 ℃、1 h時,作為反應物之一的游離余氯已經明顯下降,如果游離余氯的量足夠,反應速度還會提升。從檢測結果來看,隨著溫度的升高,反應終點時總氯的剩余量越來越多,即折點氯與氨氮的比例不再是8∶1,而是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升高,這可能是由于溫度的升高,氯氣在水中的溶解度下降,逸散到空氣中的速度加快,游離余氯濃度下降。
由表1可知,不同濃度的氨氮樣品,加入8倍的氯標準溶液,3 h后均接近反應終點,且剩余反應物比例合適。此試驗中各樣品的耗氧量濃度差距較大,說明在無光照條件下,耗氧量所代表的一類物質不是主要耗氯物質。

圖4 不同溫度條件下,游離余氯與總氯隨時間變化Fig.4 Variation of Free Residual Chlorine and Total Chlorine with Time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Conditions

表1 實際樣品投加理論氯標準溶液效果Tab.1 Effect of Theoretical Chlorine Dosing on Standard Solution of Actual Sample
(1)在水溫為12.7 ℃、pH值為6.23、只考慮氨氮單一耗氯物質的情況下,氯與氨氮的比例為8∶1,反應終點時間約為3 h。
(2)隨著pH的升高,折點加氯反應終點的時間也逐漸增加。
(3)隨著水溫的升高,折點加氯反應終點時間顯著減少,同時氯與氨氮的比例增大。
(4)在無光照的情況下,水中耗氯物質不包括耗氧量代表的一類還原性物質。
(5)實際生產中,若發現氨氮偏高,第一步應準確檢測氨氮的量,再根據氨氮濃度投加一定量的濾前氯;水溫較低時,取已加濾前氯反應池的水進行水浴加熱后,測定余氯與總氯,可快速判斷氯與氨氮的比例是否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