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澤
因改革開放而問世、因改革開放而興起的深圳經濟特區,在40年叱咤風云的歲月中,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一次次地破冰前行,摸著石頭過河,譜寫了大氣磅礴的時代畫卷,從一個籍籍無名的邊陲小鎮,迅速崛起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在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創造了世界舉世矚目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奇跡,令世人驚奇地看到了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凌云壯志。
人間奇跡
1979年對中國來說,是經濟細胞的復蘇之年,冥冥中,包括外向發展的各種現代經濟元素被一一啟動和復用。廣東也在躁動。
這一年4月,廣東省委提出,希望中央能根據廣東緊靠港澳,華僑眾多的特點,給予特殊政策,在深圳、珠海、汕頭建立出口加工區。這一設想得到了鄧小平同志的大力支持。“可以劃出一塊地方,就叫做特區。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鄧小平一錘定音。
40年改革潮涌,40年滄桑巨變。
原本只是一個小漁村,出身略顯“卑微”的深圳,當年領受改革開放使命的時候,相當于一張白紙,既單純又顯得單薄。那時候先行先試,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主要還是在經濟上先于內地一步發展,政策比內地優惠,在許多方面開綠燈,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
而今,深圳除了成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之外,其改革開放實踐成就令人震撼。
40年來,這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創造了新中國1500多個“第一”:第一張股票、第一單土地拍賣、第一個主題公園、第一個商品房小區、第一個百萬富翁、第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第一次打破“鐵飯碗”、中國電子第一街、亞洲第一高樓等,實現資源要素的最優市場化配置,成為當之無愧的改革開放排頭兵。
“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從實行住房商品化改革、率先取消糧票,到行政審批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深圳始終放開膽量和腳步,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深圳速度”“深圳奇跡”。
如今深圳已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全球第五大金融中心,是中國口岸最多并唯一擁有海陸空口岸的一線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全球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的重要門戶。
這是創新創業之都,是全國首個以城市為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聯合國授予的設計之都,被譽為“中國硅谷”,以平均一天46件發明專利的速度率先實現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高質量發展樣本。
經過40年建設,深圳的GDP從1979年的1.79億元增長到了2019年的2.69萬億元,增長15000多倍,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經濟總量超過了香港。目前,全市每千人擁有商事主體253.4戶,擁有企業159戶,商事主體總量和創業密度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先進制造,正成為深圳制造的標簽。2019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7%。其中,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增長5.5%,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5.9%。從中國改革開放的“探路者”,到新時代的“示范區”,深圳書寫了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罕見的奇跡。
“世界上沒有哪個城市能夠趕上深圳的發展速度,這是中國通往世界的一個南大門。”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在《向深圳學習》的序言中如此寫道。
40年來,這個充滿機遇的改革開放前沿,成為無數人實現夢想的希望之城,成就了千千萬萬個奮斗者:打工仔變身創業合伙人、打工妹躋身全國人大代表行列,汽車修理工也能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一代又一代“外地人”懷著極其興奮又忐忑不安的心情懵懵懂懂地闖入深圳這個陌生的城市,經過數年打拼,不僅在這里扎下根來,還頑強地出彩出眾,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深圳。深圳就是把夢想變成現實的人間天堂。
深圳經驗
改革開放,是深圳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秘訣”,也是讀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實現命運偉大轉變的“法術”。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想看懂深圳,不僅要領略其敢為人先的精神、一日千里的速度,更要探究其科學的城市經營方式和潛藏的內生動力。
必須發揮市場主體的創新精神。
企業是市場最活躍的主體。2019年,深圳全球500強企業7家,銷售過千億元企業13家,銷售過百億元企業60多家,這些企業沒有一家是規劃出來的,也不是政府的產業政策扶持出來的,而是市場選擇出來的。在市場資源配置中,市場主體發揮了主動性和創造性,按照市場游戲規則,努力與市場對接。而政府只是引導、服務和監管,排斥長官意志,看不見的手不亂伸,不瞎指揮。
民營經濟發達是深圳經濟的一大亮點,民營經濟是深圳經濟中最具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的組成部分。一大批民營生產企業和供應鏈物流企業,充分發揮對市場信息的高度敏銳、決策迅速、機制靈活多變等優勢,并成為深圳此次抗疫的重要方面軍,作出了突出貢獻。
必須注重城市經濟競爭力。
把深圳推向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即意味著要把提升城市經濟競爭力作為經營城市的一大關注點。要圍繞現代城市競爭的評價體系,積極引導外來投資,有人投資城市才能繁榮;依法搞好社會治理,一個安定的法治社會才能促進建設;改善人才機制,人盡其才才能百花齊放;努力提升創新活躍度,創新是城市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加快國際化進程,對標國際標準才能在經濟全球化中站穩腳跟。
2019年6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經濟日報社共同發布的《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第17次報告》顯示,深圳、香港、上海穩居2018年綜合經濟競爭力全國前三。深圳同時在多個分項指標排名中居前。
必須堅持組團式發展。
深圳不是大餅,組團式的規劃發展使深圳擺脫了攤大餅式的單中心發展模式。一個重大項目引進到深圳來,擺到哪里,要看與深圳的城市規劃和未來發展目標是否吻合,如果不吻合,哪怕它動輒是200億產出,200億GDP,深圳決策者們都可以不要。如果僅是一個局部利益,就不允許它存在。這種組團式發展思維是一般城市難以復制模仿的。
新使命 大手筆 高標桿
一年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發布。其中強調,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城市范例。這意味著深圳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富有新使命,書寫大手筆,樹立高標桿。
這是富有優勢的新使命。
機會留給有準備的深圳。眼下,深圳的競爭力、產業結構優化程度、人均GDP發展程度,都已經處于非常良好的狀態,在全國遙遙領先,完全具備領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條件。深圳本身的優勢,歸納起來有非常重要的三點,即發展基礎好、創新精神強、自主機制活。
深圳經濟特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各項事業取得顯著成績,已成為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領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新使命,既崇高又偉大。
這是超前謀劃的大手筆。
當前,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有利于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新格局;有利于更好實施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有利于率先探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路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
正因為意義重大,更顯示出將深圳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是特殊時期的大手筆。光從深圳要率先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來看,責任重大。要求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新格局、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求深圳在推進高質量發展目標下,投入有能力,創新有活力,形成現代產業體系和改革開放新格局。
這是戰略定位的高標桿。
到2025年,深圳經濟實力、發展質量躋身全球城市前列,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到2035年,深圳高質量發展成為全國典范,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世界領先;到本世紀中葉,深圳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先進城市之林,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
在世界城市之林中,樹立起一根標桿,雖不容易,但我們有信心。信心來自深圳的首創精神。深圳一直是改革的“試驗田”、開放的“窗口”,承擔為改革開放先行探索的使命。特別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智慧和“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為全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出了重大貢獻。
對標“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這五大元素構成的高標桿城市內涵,每一項都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唯有奮斗,唯有創新才能到達目標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