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鋒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一級巡視員張桂龍介紹,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正抓緊研究提出立法工作方案,高質高效做好相關立法工作,決定成立工作專班開展相關工作。目前正在對國內外有關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相關立法、文件和政策措施進行梳理研究。(8月13日中國新聞網)
天下雖豐,忘饑必憂。誠然,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隨著脫貧攻堅戰進入收官階段,幾乎所有人都已經進入“不愁吃”狀態,“吃了嗎”也已經逐漸淡出國人見面問候語的“語錄”。但我國人口眾多,對糧食的需求量巨大,而我國依然處于一種糧食供需緊平衡狀態,一旦發生嚴重自然災害或其它重大突發事件,保持糧食供需平衡就可能遇到挑戰。
揆諸現實,盡管近年來我們一直在努力遏制“舌尖上的浪費”,在倡導“光盤行動”,但食物浪費現象依然非常嚴重。調查顯示,大型餐館、游客群體、中小學生群體、公務聚餐等仍是餐飲食物浪費的“重災區”。2018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發布的《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披露,中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93克,浪費率為11.7%,大型聚會浪費達38%,學生盒飯有1/3被扔掉。初步測算,2015年中國城市餐飲業僅餐桌食物浪費量就在1700萬~1800萬噸之間,相當于3000萬~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
這些食物浪費數據并不是簡單冰冷的數字,而是被扔掉的一盤盤菜、一碗碗米飯、一個個饅頭、一桌桌宴席……,是對餐飲文明的背棄,對糧食安全地基的侵蝕,讀來著實讓人心疼心憂,發人深思。顯然,無論是出于傳承“艱苦奮斗、勤儉節約”這一美德的需要,還是出于維護糧食戰略安全的需要,我們都有必要下決心遏制食物浪費中的“大頭”——餐飲浪費行為。
遏制餐飲浪費需要長效機制,需要健全、明確、規范、穩定的治理體系,需要依法管“吃”。在當前的法律體系中,不乏“反對浪費”的聲音,比如,憲法第十四條第二款明確規定,國家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農業法第三十六條也規定,國家提倡珍惜和節約糧食。國家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環境保護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食品安全法、民法典等法律中均體現了“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精神。然而,這些法律規定比較分散,系統性、針對性、集成性不強,且多為原則性、倡導性規定,責任義務指向并不明確具體,缺乏約束性和可操作性,難以發揮法律的教育、震懾、懲戒作用,難以有效調整相關“吃喝關系”。
所以,加強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立法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糧食安全保障法和其他相關法律制定修改過程中分別針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明確各個環節、各個責任主體的反浪費義務,明確不得浪費的“黑名單”情形和行為標準,明確監管部門的責任,才能向社會釋放出更強烈的法治信號,才能讓遏制餐飲浪費進入法治軌道,才能起到夯實餐飲文明底線、規范餐飲行為的“硬核作用”。
歷覽前賢家與國,成由勤儉敗由奢。餐飲浪費不是私事,而是公事。制止餐飲浪費入法只是第一步,落實才是關鍵。與“吃喝”有關的所有單位和個人都該增強自律意識和底線意識,從“我”做起,從每一次“吃喝”做起,嚴格執行法律要求,抵制浪費行為。這樣,依法管“吃”才能管到問題的點子上,才能收獲更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