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在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中確立起來的。近代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一步步陷入民族危機的災難中。中國人民面臨著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兩大歷史任務。無數仁人志士奮起尋求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道路,但都壯志未酬。
誰能夠帶領中國人民完成前一個歷史任務并不斷實現后一個歷史任務,誰就能夠成為決定中國社會發展方向的領導力量。1917年,在俄共(布)的領導下,俄國十月革命取得了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笆赂锩宦暸陧懀o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痹隈R列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就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的面貌就煥然一新。經過28年浴血奮戰,中國共產黨領導團結各族人民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正如毛澤東所指出:“在中國,事情非常明白,誰能領導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誰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中國共產黨順應了歷史的潮流,順應了人民的呼聲,完成了近代以來兩大歷史任務,歷史和人民最終選擇了黨的領導。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為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和富強而奮斗。實際上,黨的領導地位在這里以臨時憲法的形式確立下來。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1954年我國制定的第一部憲法(也稱“五四憲法”),把黨的領導地位正式載入其中。“五四憲法”序言指出,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奮斗,終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1949年取得了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因而結束了長時期被壓迫、被奴役的歷史,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國人民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偉大斗爭中已經結成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的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這就從最高法律形式上確認了黨的領導地位,強調了黨的領導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下去。自此之后,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憲法一以貫之的基本精神。
堅持黨的領導,是憲法確立的基本原則,也是一條政治原則,這是容不得任何懷疑和討論的。但是,黨的領導方式和領導體制是動態的,需要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加以調整和完善。我們黨的領導體制是在長期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這種體制對于保證黨的堅強領導、發揮黨的組織優勢、奪取革命勝利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黨奪取全國政權以后,這種體制的弊端進一步表現出來,特別是權力的過分集中釀成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給黨和人民的事業造成了巨大損失。如何使黨和國家避免重犯這樣的歷史性錯誤,成為改革開放之初黨必須加以解決的重大課題。
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了重要講話《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其中總結了國內外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建設的歷史經驗,特別是中國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訓,尖銳地揭露和分析了現行政治體制存在的種種弊端及其產生的原因。講話特別強調,黨和國家現行的一些具體制度中,還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礙甚至嚴重妨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如不認真改革,就很難適應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我們就要嚴重地脫離廣大群眾。從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干部制度方面來說,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現象、家長制現象、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現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這篇講話吹響了政治體制改革的號角,也為黨的領導體制改革提供了借鑒。
鄧小平“8·18”講話之后,中國開啟了黨的領導制度改革新征程。從那以后40年左右時間,黨的領導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黨的領導制度逐步走向完善。
“革委會”從設立到撤銷
革命委員會是“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各級政權的組織形式,簡稱“革委會”。
1967年上海首先發起“一月風暴”奪權運動,由群眾組織奪取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各級政府的權力,組織一個效法巴黎公社的大民主政權機構,由張春橋命名為上海人民公社,后來全國各地效仿,紛紛奪權,各地組織的新政權名稱并不統一。毛澤東認為上海人民公社的名稱不好,還是“叫革命委員會好”。于是,全國各級政權,從省一級到工廠、學校的政權機構全部改名為革命委員會。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革命委員會作為非常時期的一種臨時性政權機關,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1977年6月20日到7月7日,中國科學院負責人方毅主持召開了中科院工作會議。會議決定取消院、所兩級革命委員會,這個做法在全國起了帶頭作用。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關于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若干規定的決議》,決定將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改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從1979年8月起,革命委員會在相繼召開的各?。ㄗ灾螀^、直轄市)人大會議上被廢除,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先后恢復,“革委會”這一特殊時期的政權組織形式在中國宣告終結。
第一步,黨的領導制度的全面恢復和初步改革。1978年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重新設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在中央委員會領導下進行工作,每屆任期五年,并選舉產生了以陳云同志為首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隨后,第五次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的《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若干規定的決議》,把各級革命委員會改為各級人民政府,標志著“革委會”徹底終結。1982年黨的十二大對什么是黨的領導作出了新的概括,提出黨的領導主要是思想政治和方針政策的領導,是對于干部的選拔、分配、考核和監督,不應當等同于政府和企業的行政工作和生產指揮。黨不應當包辦代替它們的工作。這一規定為黨的領導的正確定位提供了依據。與之相適應,大會制定的新黨章明確了全國黨代會的職權,規定召開全國黨代會的程序、規則,確定了它與中央委員會的關系。同時規定,黨中央不設主席只設總書記,總書記負責召集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會議和主持中央書記處的工作;中央和省一級設顧問委員會;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由同級黨的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并對中央以下的同級黨委及其成員實行黨章規定范圍內的監督,對中央委員會成員違犯黨紀的行為可以向中央委員會檢舉。與此同時,各級黨組織也自上而下地恢復建立起來,特別是隨著鄉鎮取代公社、村取代生產大隊,基層黨組織的設置也逐步健全。
第二步,黨的領導制度改革的漸次展開與逐步深化。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發生劇變,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黨紛紛失去執政地位。在這樣的特殊歷史背景下,如何堅持、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成為當時黨必須面對和思考的重大問題。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以黨的領導為核心的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必須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不斷改善和加強對各方面工作的領導,改善和加強自身建設。同時,十四大報告特別強調農村要進一步搞好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建設;全民所有制企業要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1997年,黨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要求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2002年,黨的十六大明確把黨的領導定義為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即通過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干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堅持依法執政,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這一定義一直沿用下來。同時,黨的十六大明確要求黨委在同級各種組織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獨立負責、步調一致地開展工作;按照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規范黨委與人大、政府、政協以及人民團體的關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能,經過法定程序,使黨的主張成為國家意志,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并對他們進行監督,等等。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了許多關于黨的領導制度改革的具體要求,包括完善黨的地方各級全委會、常委會工作機制,發揮全委會對重大問題的決策作用;嚴格實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反對和防止個人或少數人專斷;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地方各級黨委常委會向委員會全體會議定期報告工作并接受監督的制度,等等。
第三步,黨的領導制度的改革全面推動與縱深發展。黨的十八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領導制度改革也進入新階段。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同時,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以此為標志,黨的領導制度全面改革正式啟動。經過幾年的努力,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黨的領導制度改革和建設取得了歷史性進展。這主要包括:提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進一步健全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制度;明確提出全黨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黨中央成立多個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健全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完善向黨中央請示報告制度;對黨和國家機構進行了重構。此外,在完善黨的領導體系、政府治理體系、武裝力量體系、群團工作體系上,也進行了重大改革。
2016年10月27日,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第一次明確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各人民團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其黨組織要定期向黨中央報告工作。這是保證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制度性安排,意義十分重大,對全黨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實踐證明,黨的領導體制和領導方式的不斷改革與完善,不僅提高了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而且也日益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領導地位,使黨更好地擔負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地位和歷史使命。
從制度上保證黨的領導全覆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保證全黨服從中央、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作為黨的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改革和完善堅持黨的領導的體制機制,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陸續制定或修訂了《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 《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加強和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若干規定》 《中國共產黨重大事項請示報告條例》 《中國共產黨黨組工作條例》等黨內法規,從制度上保證黨的領導全覆蓋,保證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更加堅強有力。黨中央還作出一系列重大制度性安排,如中央書記處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國務院黨組、全國政協黨組、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每年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央政治局報告工作,中央政治局同志每年向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書面述職,健全一系列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工作機制等,這些制度舉措為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供了有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