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在闡述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時明確提出,“健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這句話表達了兩層含義:一是黨領導和執政的目的,即為了誰;二是黨領導和執政的方式,即依靠誰。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從黨和國家制度的層面,強調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是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生動體現。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人民群眾的根本立場和態度以及正確處理與人民群眾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十月革命勝利后的1919年11月,列寧在《與燃料危機作斗爭》一文中強調,我們取得勝利的原因在于:我們黨和蘇維埃政權把當前一切困難和任務直接告訴勞動群眾;我們能向群眾說明為什么一個時期要用全力抓蘇維埃工作的某一方面;我們能發揮群眾的熱情、積極性和英勇精神,把鼓起的革命干勁集中用于當前最重要的任務。這段講話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立場與觀點,深刻指出了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過遺憾的是,蘇共后來逐漸背離這樣一條基本原則,嚴重脫離人民群眾,失去人民的支持,最后轟然倒塌。
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的體現,更是始終如一的堅持。1945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大政治報告中深刻闡明了黨與人民群眾應該是什么樣的關系。他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新中國成立后,已成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信守自己的承諾,始終堅守初心和使命,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守初心,就是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堅守初心,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時刻不忘我們黨來自人民、根植人民,永遠不能脫離群眾、輕視群眾、漠視群眾疾苦。70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根本一點就在于黨不斷進行自我革命,始終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
為了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厚植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把“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的理念上升到制度層面,貫穿到黨治國理政的各環節中。概括起來,大致作了以下幾方面的制度安排:
第一個是政治制度頂層設計上,提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要把這樣一個原則落實到治國理政中,涉及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切實保障人民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權利;廣開言路,建立健全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制度和程序。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政策落實中,堅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個是建立健全聯系群眾制度。密切聯系群眾制度,是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執行好這個制度,就必須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實現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實踐中要落實好黨員領導干部聯系點制度,嚴格執行聯系群眾的方式、頻次和要求等規定。完善整治“四風”的機制和制度,及時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干部不作為等突出問題,以親民、求真務實、公平廉潔的清風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在聯系群眾的各項制度當中,最基礎的是黨員、干部聯系群眾制度。
第三個是創新互聯網時代群眾工作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不然怎么聯系群眾呢?過去有很多領導干部不懂網也不會上網,甚至對網絡民意不屑一顧。新媒體時代,不會上網的領導干部,既不可能真正知民情,也不可能真正懂民意。一名合格的領導干部,必須善于運用網絡了解民意、開展工作,要把“上網”作為一種新常態,把“懂網”作為一門必修課,把“上網看看”“在線聊聊”“網上蹲點”作為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的新途徑。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新學習,重新認識今天以網民形態出現的人民群眾,不斷探索總結“網民工作”規律,創新互聯網時代群眾工作機制。
習近平談執政理念
2014年2月,國家主席習近平應俄羅斯總統普京邀請出席第二十二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7日在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臺主持人布里廖夫提問時表示: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
布里廖夫:請問您的執政理念是什么?中國下一步改革重點領域是什么?您如何看待中國的發展前景?
習近平: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國家深化改革,絕非易事。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就要求我們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膽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難也要向前推進,敢于擔當,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步子要穩,就是方向一定要準,行駛一定要穩,尤其是不能犯顛覆性錯誤。
我對中國發展前景充滿信心。為什么有信心?最根本的原因是,經過長期探索,我們已經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發展道路,只要我們緊緊依靠13億多中國人民,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我們就一定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取得新的成績,最終實現我們確立的目標。
中國共產黨堅持執政為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
第四個是健全聯系廣泛、服務群眾的群團工作體系。群團組織是黨聯系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要發揮好群團工作優勢,必須健全黨委統一領導群團工作制度,推動人民團體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把各自聯系的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做到聽黨話跟黨走;必須完善群團組織的管理模式,優化組織機構設置,完善管理模式,創新運行機制,把力量配備、服務資源向基層傾斜,擴大群團工作的覆蓋面,引導人民群眾通過群團組織依法、有序、廣泛參與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等;促進黨政機構同群團組織功能有機銜接,支持和鼓勵群團組織承擔公共職能,增強群團組織團結教育、維護權益、服務群眾功能。
總之,把“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納入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不僅意味著黨在治國理政思想上的一個重大突破,更是黨從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上對群眾路線的一項制度化設計。這對于更好地執行黨的宗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尤其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群眾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