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并列,生態良好既是衡量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又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豐富的生態文化。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作為大自然的一分子,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是一種人與自然命運與共的文明,是一種生命相濟相生、共同繁榮的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文明。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事實上,對于人類社會而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壞了,而是要把它保護得更好。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是我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指出,如果仍是粗放發展,即使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的目標,那污染又會是一種什么情況?屆時資源環境恐怕完全承載不了。想一想,在現有基礎上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總量增加一倍,產能繼續過剩,那將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態環境?經濟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強烈的不滿情緒上來了,那又是什么形勢?所以,我們不能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出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等,僅僅作為經濟問題。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正是因為我們黨充分認識到生態環境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和必要性,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嚴格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力以赴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成效,人民幸福感顯著增強。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九大進一步重申了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美麗”一詞首次被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目標,明確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更為系統的部署,為2020年后繼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的十九大以來的幾年里,我國發展外部環境中的挑戰因素明顯增多,國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已經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在黨中央、國務院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部署下,全國各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在各方面取得顯著成就。如2019年5月,生態環境部啟動水環境治理的“紅黑榜”排名制度,層層傳導壓力,倒逼各地黨委和政府加強水環境的保護和治理。
但總體上看,我國仍將會處于轉型期即新舊動能轉換期和發展階段轉換期。這一時期往往是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是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協同共進的攻堅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行百里者半九十,一旦松勁或走回頭路,就會前功盡棄,掉入中等收入的陷阱。因而,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時期,以及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進程中,應該繼續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態的新需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這就要求我們加快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步伐。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目標,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健全市場機制,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監督作用,進一步發揮企業的積極性和自我約束作用,發揮社會組織和公眾的參與和監督作用。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的執法職責。
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干部。推動落實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認真貫徹依法依規、客觀公正、科學認定、權責一致、終身追究的原則,明確各級領導干部責任追究情形。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負有責任的領導干部,必須嚴肅追責。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紀檢監察機關、組織部門和政府有關監督部門要各盡其責、形成合力。近年來,黨和政府加大了生態環境督察力度,從上到下處理了一批對生態環境損害負有領導責任的干部,起到了警示和教育作用。
祁連山再掀生態環保問責風暴
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三年前就被中央通報,問責風暴開啟祁連山史上最大規模的生態保衛戰。應該說,追責高壓下祁連山生態保護總體上取得了成效,但南麓腹地的非法開采卻并未根絕。號稱青海“隱形首富”的興青集團,盤踞在這里涉嫌無證非法采煤2600多萬噸,在兩輪中央環保督察期間,這家公司仍不收手,打著“生態恢復治理”的名義進行掠奪式采挖。2020年8月4日,非法開采情況被媒體曝光后,青海省立即組織人員調查。隨后,青海海西州多人接受組織調查,涉事企業相關負責人已被公安機關依法采取強制措施。木里礦區一切生產經營活動停止,實行全封閉管理。8月25日,青海省召開木里礦區以及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動員部署會,發布了相關整治方案,并安排部署相關整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