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華 楊中軍
偉大事業始于夢想,基于創新,成于實干,絕不是紙上談兵。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人才、學術創新的支撐,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廣大科研工作者和各類人才要胸懷愛國之心,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學術研究成果奉獻回報祖國,把論文寫在偉大事業實踐中。
論文應是學術研究成果的體現,它的價值在于應用,而不是為了發表而發表,更不是評選“名頭”、晉升職務的“門檻”和“敲門磚”。據媒體報道,近年來,我國學術論文的產量已經超越各國,位居全球第一,但論文引用率至今未進前一百名,“量多質差”成為學術論文膨脹的顯著特點。以嚴謹態度對發表的論文負責,像愛惜自己的羽毛一樣愛惜學術聲譽,應是每一名科研工作者最基本的職業操守,也應成為考核評價人才的重要標準。
令人擔憂的是,當前學術研究領域急功近利的現象仍然存在。有的所謂院士、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獲得者不是安心做學問、搞研究,而是熱衷于到處發表論文,甚至學術造假,欺世盜名。一些“論文事件”頻出,折射出我國教育、科研機制和治理體系中的一些問題,其根本是評價標準這個指揮棒出了問題。名目繁多的職稱評定、學術評價、人才認定中的“唯論文”現象,導致了論文虛假,代寫論文有了專業機構和個人職業,從幼兒教育到醫療衛生,從實用技術到尖端科技,只要出價合理,就有人愿意“代工”。一些科研工作者把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作為目的,至于提出的觀點、論據、模型是否準確合理,是否抄襲篡改,是否有指導實踐作用,卻似乎并不關心。對此類問題如不加以重視,認真研究解決,勢必會影響學術創新導向、人才培養發現方向、科技進步、社會倫理建設乃至偉大事業的健康發展。
當然,我們不是不要論文,而是要改變各行各業不問論文有多大的實用價值,簡單把論文發表的數量作為考核評價標準,甚至是硬條件的做法。當務之急,一方面要把學界、科技界和社會的注意力引導到崇尚實干實踐實用上。將學術研究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最大限度調動人才創新積極性,尊重人才創新自主權,大力營造勇于創新、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推動學術研究步入“理論、創新、實踐”的良性軌道。在基礎研究領域,瞄準頂級科學雜志發表論文,而在應用和開發研究領域,著力解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關鍵難題,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再則,要改變人才評價標準,改革現有論文考核機制。建立與人才崗位要求相匹配的論文評價標準,引導人才評價由“唯論文”向“重應用”轉變,重用那些干得好、學術研究成果用得好,特別是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影響的學術研究成果。嚴格實行學術論文“同行評議”制度,把包括論文作者、刊物、監管部門在內的各種不端行為記錄在案,并將學術誠信納入社會信用體系,最大限度壓縮學術造假空間。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新時代是在奮斗中成就偉業、造就人才的時代,面對大局大勢大考,每一名科研工作者都要發揚追求真理、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優良傳統,勇于創新、嚴謹求實的學術風氣,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大局,把高質量論文寫在科技強國的宏偉藍圖上,在偉大實踐中貢獻聰明才智,實現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