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湖南師大附中博才實驗中學(天頂校區),湖南長沙 410010)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主要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著力,旨在促進學生的終生發展。其中,培養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和精神是語文教育必須完成的使命。由于古詩文與現代漢語之間的語言隔膜,古詩文的學習對于中學生來說既是要點,更是難點;對于教師來說,對古詩文的教學也極容易走進一個“讀一讀”、“譯一譯”、“品一品”,只見單篇“樹木”不見文化和精神“森林”的誤區。因此,為了讓傳統文化素養在教學中落地,構建自能高效課堂、打通課堂內外、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在古詩文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1]。
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編排理念著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加大了傳統文化的篇章比例,初中部編本教材入選124 篇古詩文,平均到每個年級40 篇左右,呈現出年級越高比例越重的特點。這些古詩文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精髓,內容情感既有廣博性,更有立德樹人的引導性。同時,在教材的篇章之外,也格外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如在教材課文的注釋、預習、閱讀提示、思考探究、積累拓展等部分,為學生提供了“大量學習傳統文化教學內容所必需的知識”,意在將相關內容的學習引向自主和深入。基于這樣的編排和要求,教學中,語文教師須牢牢把握學科核心素養要求,結合教材特點,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在課堂中把聽說讀寫融為一體,用語文活動把知識、表達、生活融為一爐,把經典文化和傳統精神的種子根植于學生心里,促使孩子體味中華文化的豐富與精神,昂揚民族自信。
統編本初中語文教材本身就非常注重構建利于學生自學的助學系統,如單元提示、預習提示、注釋、閱讀提示、知識補白、課后練習、閱讀鏈接等,都在力求使教材是“教本”和“學本”的結合,讓學生有意無意間沉浸在傳統文化知識中,觸發求知欲和探索欲,從而自主習得這些知識。基于此理念,我們設計了輔助教與學的自能學案,在課前完成的自能預習案中,包含“知人論世”、“基礎積累”、“自主閱讀”、“探究質疑”欄目,這些內容本身也構建成了一個促使學生自發自主地閱讀接受傳統文化知識浸潤的體系,與部編本教材理念相近。在實際教學中,老師要做的是把這種理念推行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并時時積累,層進式地掌握促進自主閱讀能力的傳統文化知識和方法[2]。
除了教材提供的古詩文篇目之外,教師可根據學段推薦必讀和選讀書目,有意識搭配具有濃厚的傳統文化元素的書籍。七年級圍繞課文進行以作者或以主題為線索的拓展閱讀,拓讀選文或拓讀整本書,旨在打開閱讀面。如《論語譯注》、《世說新語》、《閱微草堂筆記》等;八、九年級打破教材學段限制,將相關篇目進行整合,找出這些作品的共性與個性,找到彼此之間的關聯,讓學生對某位文人及文風、對某種體裁或對某種文學現象有具體全面的認識。拓讀《品中國文人》、《蘇東坡傳》、《小詞大雅》等,師生一同暢游經典,讓學生欣羨文字之美,浸潤其中,不知不覺間能在自己的語言表達中加以運用,慢慢地沉淀出傳統文化氣質。
在日常詩歌單篇教學中,我們充分地運用多種藝術手段,把詩歌和音樂、畫畫、小劇表演結合起來,“以詩解詩”、“以樂詠詩”、“以畫品詩”、“以劇演詩”,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感官,把握詩歌的意象、意境、情感,使學生受到典雅的詩歌語言的熏陶。開發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選修課,拓寬傳統文化視野,如開設《中國文化大講堂》選修課,帶領學生進行經典的欣賞掠影;《先民的歌唱——<詩經>》則帶領學生對《詩經》文本進行細致的觀照與品讀。類似的選修課程我們還探索過《讀<世說新語> 品魏晉風流》、《豪放詞與婉約詞》等。在積累了一定的作品和文言詩歌知識之后,打破篇章和單元乃至學段的限制,探索整合教學,提高古詩文學習的效度,激發學生的思維與思想。以下舉出幾個在實踐中積累的古詩文整合教學方向。
把同一個作家同一學段里的文本整合在一起來講,如整合陶淵明的詩文、蘇軾的詩文、李清照的詩詞等,抓住文本中的意象選擇、思想的流動變化等細品深挖、比較異同。這樣既能夠讓學生一段時間內沉浸在一個作家獨特的語言韻味中,又能夠真正勾起孩子探索這位作家作品的興味。由簡單的學一首詩一篇文,跨越到研究一個人、觸摸一種思想,比單純的教一首詩一篇文對孩子的語言沖擊、文化涵泳力度不止是雙倍,效果非常好,可以讓孩子們對作家萌發探索的欲望,進而走進優秀傳統文化的秘密花園。
在教學實踐中,以某篇目作為核心文選,其他整合篇目作為拓展延伸內容,實現由教讀到自讀,由單篇到多篇,由個性到共性的閱讀遷移;或者是兩篇同中有異的文本進行對比閱讀,都能取得比一般教學設計更好的效果。如在講過了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隱逸思想之后,遇到了《陋室銘》和《愛蓮說》這兩篇課文,可將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對比閱讀,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習得“托物言志”的創作手法,理解、辨析傳統文化、傳統價值觀,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另外,愛國題材的詩文在部編版教材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可把一個學段內的愛國題材詩文或者同一時代的愛國詩歌放在一起設計教學,設計一些小專題,如“南宋愛國題材詩歌”整合教學,整合陸游、文天祥的詩,辛棄疾、岳飛的詞,讓學生感受時代背景下愛國精神的具體內涵。這樣的整合教學嘗試,會讓教與學都進入一個生動的富有創造力的境界[3]。
統編教材中安排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在傳承中華文化方面都有明確指向。七年級的“有朋自遠方來”倡導君子之交;“少年正是讀書時”倡導讀書自強;“天下家國”倡導愛國;“孝親敬老從我做起”倡導孝敬;八年級的“人無信不立”倡導誠信立身等。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所處的時代特點,整合多種文化元素,賦予這些文化傳統以新的意義。綜合性學習活動課是對一段時間內所學內容的一個集中整合和展示。如《古詩苑漫步》就是對一段時間內詩歌學習的一種集中展示,這堂課需要集中古典音樂、吟誦、書畫、表演、詩歌運用等一系列文化元素和活動,把詩歌的美、傳統藝術的美根植入孩子的心,讓學生愛詩歌、愛藝術、愛傳統文化,讓他們在生活中用詩歌點綴精神。
除了課堂教學,在教學活動中還可以設計豐富多樣的詩化活動,借助活動形式來多方涵泳古詩文之美,搭建多層級平臺讓學生展現自我,內化能力。
引導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經典戲劇,讓學生熱情參與“走進戲劇天地,品味人生百態”主題表演活動,以充分展現其深厚的語文功底、較強的文本理解能力、高水平的改編與導演能力、自信大方的精神面貌。積極開展“禮儀詠流傳,尊師在心間”等關于傳統文化禮儀的展示活動。從“古之學者必有師”到“今之眾人須崇師”,到合唱《師說》,再現禮儀之邦的風采,帶來文化和心靈的盛宴。
開展“課前三分鐘演講”活動時,精心設計內容,設計與古詩文學習相互促進的演講主題,如“我最喜愛的一首詩”推薦演講,讓學生從自己的讀詩感受入手、向同學們講解詩歌;“經典名句分享演講”則選取自己感興趣的經典名句,從詞義、句意到與之相關的小故事,分享自己從中獲得的感悟。這些短小精悍的詩化演講活動和讀完經典的傳統文化書籍之后開展的讀書交流活動一起,能有效擴大學生閱讀視野,內化閱讀鑒賞能力。
經典誦讀以多種活動形式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經典文化沁入心田。如“誦讀《論語》,立志立人”的主題誦讀活動,誦讀方式包括吟誦、齊誦、領誦、對誦、文白對譯等,形式多樣,層次豐富;又如開展校內“古詩詞達人風云爭霸賽”,借由活動契機,編寫校內古詩文誦讀文本,由班級到年級再到全校大范圍地調動學生積累大量的詩文,在比賽過程中設計詩歌的背誦與創作環節,讓學生在一段比較集中的時間內不斷錘煉自身詩詞文化修養,提升綜合素質,突破個人狹隘,學會互通、兼容合作的本領。
總而言之,在捕捉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現象和文化知識的前提下,我們通過構建多層次的助學系統、開發多元課型,實踐古詩文的整合教學和開展豐富多彩的詩化活動等方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落實傳統文化核心素養。